卓松生
從教至今,一節(jié)節(jié)公開課,猶如一級級臺階,引領我走出青澀,走向成熟,走向“一覽眾山小”的新境界。在這一級級臺階中,2017年4月為全縣初中語文教師能力提升培訓所上的《曹劌論戰(zhàn)》最為特別,收獲最大。
一、人有靈魂,課亦有靈魂
每上一節(jié)課,我思考的重點往往是教什么,怎么教這兩個問題,常常在文章、單元這一范圍內思考問題,進而進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但在接到上《曹劌論戰(zhàn)》公開課這任務時,我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到思考問題的起點太低,缺乏語文教學的全局觀,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處境,認識到應當要站在更高層面上審視語文教學、思考公開課的目的。只有站在更高層面上才能撥開眼前迷霧,將語文教育教學的本質看得更清晰。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那么語文課的“最高層”在哪里?經過一番思考,我認為這“最高層”就是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作為一節(jié)公開課,不能只有看得見的熱鬧的學生活動、精美的多媒體課件,聽得見的富有個性的教師語言。在這些表象中,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內容,應該有“魂”在統(tǒng)領整合一切,這個“魂”就是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也就是說課堂上的學、教,都必須是教者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的外顯。一節(jié)課,如果教者沒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指導,這節(jié)課就是一節(jié)失“魂”的課、一節(jié)低立意甚至是無立意的課。這樣的課永遠只能停留在技術層面,而無法上升到藝術層面。意識到這點之后,結合自身理解和其他教師的實際情況,我將《曹劌論戰(zhàn)》公開課的“魂”確立為:一,體現(xiàn)語文課程性質,做到源于文本、高于文本;二,關注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隨后的文本解讀、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后反思都有意識地緊緊圍繞著這個“魂”展開。因而整個過程始終有種高屋建瓴、舉重若輕的感覺,感覺自身在語文教育教學的道路上又上了一個臺階。
二、源于文本,高于文本
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必須要有濃濃的“語文味”。不然就容易變味,變成歷史課、思想品德課。而要有濃濃的“語文味”,就離不開對文本深入的、有獨特體驗甚至是大膽的解讀。這種解讀就不能被教參教輔所束縛,一定要讀出自己個性化的感悟。在曹劌論戰(zhàn)的備課過程中,我將最多的精力放到熟讀、精讀文本上。在讀的過程中,對魯莊公的人物形象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認識。教參中認為魯莊公將戰(zhàn)爭的勝利寄托在神靈身上、對身邊人的小恩小惠上,戰(zhàn)中又不善指揮,急躁冒進,戰(zhàn)后,竟不知獲勝原因,所以將其形象歸納為一個字——“鄙”。但我在反復解讀的過程中認為對魯莊公的形象不能以一個“鄙”字加以全盤否定。理由在于:對曹劌這一介布衣,戰(zhàn)前魯莊公能一五一十回答其問題,可算禮賢下士;戰(zhàn)中面對殺氣騰騰的齊師,魯莊公正要指揮軍隊發(fā)起進攻之時,曹劌的一句“未可”,就硬生生地收回命令,轉而將指揮大權交給曹劌。身家性命,社稷安危,這千斤重擔就這樣毫不猶豫地交給了曹劌,可謂用人不疑;戰(zhàn)后,面對勝利,能放下王者之尊,向曹劌虛心請教,可說虛心之至。如此一個禮賢下士、用人不疑、虛心之至的人,怎么可以簡單地用一個“鄙”字概括?有了這個解讀,魯莊公的形象就由平面走向立體,由單一走向豐富。為此,在師生共同學習分析魯莊公 “鄙” 的一面之后,再設計了一個題目:我為魯莊公鳴不平。其目的在于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力求讀出一個“豐滿”的魯莊公形象,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思維品質。
三、生成來襲,給予尊重
在總結魯莊公這一人物形象時,一個學生站起來發(fā)言:“我覺得魯莊公‘鄙,即目光短淺。理由為戰(zhàn)前魯莊公的第三個回答‘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他的發(fā)言讓全班一陣錯愕。對我而言,《曹劌論戰(zhàn)》這篇文章,我已看過數十遍,卻也從未想到魯莊公這一回答能成為其‘鄙的證據。怎么辦?不能因自己沒想到,或者和教參有很大的出入,就簡單粗暴地否定這位學生的說法,不能以班級大部分同學的想法代替少數甚至是個別同學的想法,應當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意見。也許就在這聽來錯誤明顯的說法中,極有可能隱藏著真知灼見。有了這種想法,我略為整理心情,轉而對同學們說:“這位同學的說法,和其他人的想法大不相同,但我們絕不能因此就簡單地判斷它是錯誤的。下面讓我們大家靜下心來,擺脫思維定勢。看看能不能給這個說法一個站得住腳的理由。”學生紛紛點頭,重新解讀文本。不久,一個學生站起來發(fā)言:“我覺得剛才同學的說法有道理。原因在于面對曹劌‘何以戰(zhàn)這個問題,魯莊公先是回答‘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接著回答‘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在這兩個回答都遭到否定后,迫不得已才回答‘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一戰(zhàn)爭取勝的關鍵。可見,他對戰(zhàn)爭取勝的條件不了解,對‘取信與民這一戰(zhàn)爭取勝的政治基礎缺乏足夠的認識,就像一個手捧金飯碗卻到處要飯的乞丐,足見其‘鄙。”話音剛落,全班頓時響起熱烈地掌聲,大家都為其精彩的發(fā)言叫絕,掀起了整節(jié)課的又一高潮。至今,這一情景仍在我頭腦中不時地提醒我:要善待學生的不同意見,不同的意見中,也許就隱藏著真知灼見。多點耐心,多點引導,生成會更精彩。
《曹劌論戰(zhàn)》這級臺階成為我教育教學路上的分水嶺,引領我走向語文教育教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