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穎
【摘 要】中藥學是中醫藥各專業的基礎學科,但其涉及藥味數量較多,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內容繁雜,學習頗難。本文對中藥學教學采用“藥性-功效-應用”三者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目的在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及學會應用中藥。
【關鍵詞】中藥學 教學方法 改革
中藥是中醫賴以治病的物質基礎,中藥學知識,是中醫藥各專業的基礎學科之一。技師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 《中藥學》教學中,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靈活應用中藥的能力,因此改進技師院校中藥學課程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一、中藥“藥性-功效-應用”三者結合的提出
中藥藥性主要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其中尤以四氣和五味最為重要。中藥藥性的確定主要是以機體用藥后的臨床效應為依據的。比如,當一味中藥被熱性證的患者服用后,病情緩解甚或消除,此時,將此中藥標為寒涼之藥性;反之,對寒證患者有效的則標為溫熱藥性。中藥功效、應用也來源于臨床應用反應。比如有惡寒、發熱等風寒感冒癥狀的患者只有服用了風寒感冒類中藥后癥狀能減輕,反之如果服用了風熱感冒藥則癥狀并不能減輕。由此分析,中藥藥性、功效與應用同出一源,均主要以機體臨床用藥的反應為依據的。因此,本文提出“藥性-功效-應用”三者結合的中藥學教學模式,旨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在熟記中藥的過程中,把藥性、功效、應用結合記憶。
二、具體教學方法
1.藥性推導功效
中藥藥性與功效之間有較強的關聯性。如寒涼藥多具有清熱的功效,溫熱藥具有通經祛寒的功效。從五味角度講,具有酸味作用的藥物具有收斂顧澀的功效。由藥性推導功效的教學講解思路,可廣泛應用于中藥學具體藥物的講解過程中。如以解表藥桂枝為例,桂枝藥性辛溫,辛能發散祛寒;歸肺和膀胱經,肺外合皮毛,膀胱經主一身之肌表。因此桂枝辛溫走肌表,具有發汗解肌功效。桂枝溫熱,因此有溫通陽氣的功效,主要用于寒凝血滯諸痛證。由以上分析可知,一定程度上,通過中藥的藥性可以正推其功效,從而再推導其臨床應用。
2.功效指導應用
功效指導應用可貫穿于中藥學各論中藥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如麻黃三大功效三大應用,實際上是一一對應關系。麻黃發汗解表之功效,對應風寒感冒之應用;宣肺平喘之功效對應咳喘實證之應用;利水消腫之功效對應風水水腫證之應用。此外,一些中藥的一個功效可能對應多個應用,但通過分析是完全可以對應的。如此功效對應應用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記住了功效便記住了應用,一舉兩得。
3.應用反推功效、功效反推藥性
如果說藥性推導功效、功效指導應用屬于正推,那么應用推導功效、功效推導藥性則屬于反推。正推結合反推可以加強學生對中藥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已知中藥淫羊藿具有治療陽痿證的應用,則可反推淫羊藿具有補腎壯陽之功效;同樣,已知淫羊藿具有補腎壯陽之功效,又可反推淫羊藿具有甘溫之藥性。
三、“藥性-功效-應用”三者結合的中藥學教學方法的優勢
在過去的教學中,學生熟記中藥可能多是將中藥藥性、功效和應用孤立開來學習記憶,而通過如此模式學習的學生,記住了中藥藥性便能聯系到功效,進而又可聯想到其應用,反之亦然,學會從中推導規律,減少了學習記憶的環節,可使學生記住藥性、功效和應用任其一就等于記住了全部,極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結語
當前,教學方法優化改革已成為從事教育管理和教學同仁共同關心的熱點話題。中藥是從事中藥生產、檢驗、研發等藥學相關人員的物質對象來源,中藥學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后續其他課程的學習。因此教好中藥學從而學生學好中藥知識,是技師院校培養高質量的技能人才的重要前提。本人提出“藥性-功效-應用”三者結合的中藥學教學模式,即藥性推導功效、功效指導應用、應用反推功效、功效反推應用,發現該模式邏輯性強,能大量減少對中藥學學習記憶環節等優勢。
參考文獻
[1]王君明,賈玉梅,崔瑛.基于解決問題學習法的中藥學教學方法[J].藥學教育,2011,27(4):48~50.
[2]林海燕,于佳寧,于京平.中醫學專業中藥學教學質量監控初探[J].濱洲醫學院學報,2017,(4):29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