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嬌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個性和興趣,倡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式課堂氛圍。故而,在農村中學語文課堂實踐中,我們應當著力于個性化教育的打造。教育教學的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在實踐中也曾遇到困惑,以下筆者就結合實踐經驗談一談如何有效開展農村中學語文個性化教育,望拋磚引玉。
【關鍵詞】中學語文 農村學校 個性化教育
從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中,我們可以看出個性化教育古來有之,其原型就是“因材施教”。所以,我們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引入個性化教育思想,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不僅是對教學質量優化的必要手段,也體現了對古老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在信息更迭速度如此迅猛和中外文化交流激烈的今天,引入個性化教育,讓優秀古典文化得以續延不可或缺。
一、農村中學語文個性化教育存在的困惑
所謂的農村中學語文個性化教育,指的就是教師在結合自身教學個性的基礎上,結合一些特殊、區別化的教學方式,對農村中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塑造,使得這些學生在語文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自主而又個性的開展語文學習,從而讓每一位中學生都能在語文課堂中學到屬于自己的知識,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這是我們理想中的農村語文個性化課堂,但是具體到實踐中來看,筆者發現尚且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比如農村教育經費短缺、教師個性化理論學習不夠扎實、教學思想相對落后以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不高等等問題,這些問題綜合在一起就造成了我們個性化語文教學停留其表,難言其實的教學現狀,基于此,筆者認為,探究有效的解決策略迫在眉睫。
二、如何有效實施農村中學語文個性化教育
1.深化教學改革,提升教師思想認識
部分農村地區偏遠、信息閉塞,教師對于語文教學依然盲目追求片面的高分化,認為學生只有憑借高分才能走出農村校園,因此,根本未能認識到改革思想,發展個性化教育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沒有任何個性特色的老師,他培養出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組織和引導的作用,教師如果缺少個性化教育的思想,那么首先就沒有一個好的領導者,可以預見最終的教學結果將會如何。所以,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研究組開展課改研究會、語文教學心得交流會等,互相交流個性化教育的經驗,提升語文教師專業化教學思想,可以為優化中學語文個性化教育奠定了有利基礎,從很大程度上來講,這樣也避免了教師單一、機械、填鴨式教學現象的發生。
2.開展多樣化的語文課堂教學和設計個性化的作業
為了在農村中學語文課堂實踐中發展青少年學習的個性,培養其學習興趣,教師就要在教學方法上實現創新、多元、智能,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指向所有學生,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只能增加學生的疲勞感和乏味感,從而降低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所以,在個性化教育中,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就顯得十分必要。具體來講,如在課堂提問中注意個性化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已經具有的學習水平。在教學《背影》這一課時,同樣是在課堂中提問學生,但是對于提問的內容和深度就需要視學生的不同而差異化對待,如對于平時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我們可以著重從課外引申內容入手,提問他們一些有關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本文創作背景的問題,這樣才能引導他們不斷向課外拓展,使其視野更加開闊;而對于平時學習興趣低,語文學習基礎差的學生來說,我們就應當從最為簡單的問題入手,比如生詞、生字,或者對于文中某句話的理解等等,這樣他們才能踮一踮腳向更高的語文知識邁進,從而提升中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讓這些學生找到學習的自信和成功,優化教學質量。
其次,對于作業的設計也應當凸出個性化。常見的作業設計主要是書面上的,如預習下一課的內容、復習上一課的內容或者背誦某一課的內容等等。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作業的設計上凸顯創新,如生活化作業、動手實踐作業等,則更可以激發學生的作業完成積極性,避免作業應付現象的發生。
3.從多個方面評價學生,杜絕以分值衡量學生優劣的現象
實施農村中學語文個性化教育,還應當表現在課堂教學評價方面。傳統的評價方式主要是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即針對某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對班級上的一名或者幾名表現出色的學生進行提名表揚,又或者在學期末以一紙試卷來評價學學習知識的優劣,這種評價方式是不可取。在實施素質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們應當重視從多元角度:德、智、體、美、勞來評價學生,杜絕以分值衡量中學生學習優劣的現象,讓個性化語文教育得到有效落實。
概言之,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實施個性化教育不僅是為了順應當今時代的要求,更是對“因材施教”傳統教學思想的一種繼承和發揚,具體到一線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從以上幾點角度入手,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差別化對待學生,讓每一位中學生都能在語文學習中既發揚個性又效率提升。
參考文獻
[1]杜欣. 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探析[J]. 科普童話,2017,(24).
[2]王萬玲. 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方法探析[J]. 內蒙古教育,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