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華
中國的教育發展到現在,經歷了很多的探索與實踐。幾代中國教育人也為之奮斗終身,孜孜不倦,也為我們奮戰在教育一線的老師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體驗。縱觀世界各國的教育模式無非是為了讓學生學到更多或體驗到更多。由于我國的基本國情與別國不同,所以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有自己的特點:講授法,談論法,演示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課堂討論法,實驗法,啟發法,實習法,還有曾經轟動一時的洋思教學法等等。我想無論哪國哪種教學方法都要通過課堂來產生作用,無論是現實的課堂還是虛擬的課堂,它作為知識傳遞與發酵的載體是相同的。
一、是課堂的導入環節
這個環節的成功與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否引“生”入勝至關重要,能否一把就能抓住學生的心就得看你的導入了。我曾經在洋思中學聽過一個物理老師的課,他那天上的是摩擦起電,他的導入時這樣的:他環顧四周,突然走到一個頭發蓬松的男生跟前,從上衣口袋李拿出一把梳子,說:“這個同學學習用功到忘記梳頭發了,我來幫他梳梳。”接下來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那個學生的頭發都豎起來了.....。后來他的這節課上的非常好,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望十分強烈。課堂效率也很高,得到聽課老師們的一致好評。如果我們每位老師都能好好利用各種資源,每節新課的導入都能做到事半功倍。
二、老師在課堂上就是導演與演員的角色
老師們要迅速進入狀態,只有你這個導演到位了,其他部門才好就位,各種材料才能投入使用,試想一個沒有進入狀態的老師他怎么才能引領學生學習呀!進入狀態以后的老師精神肯定飽滿,激情四射,神采飛揚,迅速感染學生,讓學生覺得不學他這門課有愧疚感。當你掌控整個課堂的節奏時,每位學生都“動”起來了,那么你的課堂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很好了。這時的老師的語言盡可能的生動形象一點,不一定要多么的美妙動聽。我認為現在的老師上課的語言能與現實生活掛鉤,不一定非得要用專業的詞藻。我們都知道著名學者紀連海老師,我曾經有幸聽過他的一節《清明上河圖》,大部分的老師就是安照一般的五步教學法,借助多媒體等手法也能上好這節課,可是紀老師在上課時,借助幻燈片展現這副圖(當時沒有動態圖的技術),講到到房地產,講到人情世故,講到城市交通,講到環境保護,講到生活習慣,講到社會治安,講到商業經營等等。沒有任何的華麗,沒有任何的優美,卻實實在在,每個話題都與實際生活與老百姓的貼切相關,聽得很“過癮”,很接地氣,將一幅舉世聞名的名畫分析的淋漓盡致,面面俱到,沒有你沒聽過的,只有你不敢聽的,既把握時代脈搏,又特出文化經典。堪稱高效課堂經典。在這中間,老師可以穿插于不同思想同學之間,發現他們新的亮點,加以發揮與引伸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在教學內容與選材上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實際,不能照本宣科,做好引導的同時有時不得不裝傻,變懶。有句話說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其實也可以這樣說:老師水平越低,教的學生越好。所以說老師太勤快了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是沒有幫助的。對于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學學以前有些政府部門的辦事方法:踢皮球。讓問題在不同的學生之間來回傳球,讓不同的學生敢接球,會接球,總會比老師自導自演的效果好。這樣長時間的課堂訓練之后,學生就會站在一定的學科角度去思考,找出學科的疑難點,讓學生學會自動自主的學習。我們都知道,教師最大的愿望就是讓自己的學生如何學會自學,能主動的自學,但是有部分學生是達不到這樣的要求的,這部分的學生的提高可以通過課堂的學習有所進步,如果課堂的效率高,也能彌補其之前的不足。那么有一個細節就是課堂內容的詳略問題,我個人認為要由學生的層次和教材的安排來結合,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例如歐姆定律這節,第一節課教師的演示與分組實驗的教學效果并不能讓大部分學生理解和掌握,對于理解能力強的同學沒有什么難度,但是對有些同學確實很難理解和掌握,這是就要動用各種方式來幫他們理解:教師分組輔導,學生自己的學生小組輔導,習題練習鞏固,測驗等。像這樣的難點知識對于有些學生就得要用實打實的方法,如果用那些當下比較流行的方法未必有任何的效果。盡管這樣耗時耗功,但它確實是存在的,我們不能拿一個放任天下而介準法則去面對每一個孩子。
老師在課堂上能否見機行事捕捉教育生成,這對提高課堂效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前面我們提到老師在課堂上是導演是演員,而在課堂上真正的主角是學生,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定主角與配角,似劇情而定。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對于知識的靈感發現或是突發奇想,我們老師是可以捕捉到并加以加工發酵的,為整個課堂教學添彩的,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甚至能起到觸類旁通的效應。例如我的兩個親身經歷:一是我在上初三時,一天化學老師講到《溶解度》的問題,說在100攝氏度下的條件時,突然一位女同學站起來說:“老師這個規定不對”。老師愣了一下說:“為什么?你說說看”。“因為100攝氏度時溶液里的水都沸騰了。”記得當時老師沒說什么,我自己當時也沒有在意這個亮點,可現在細想,她當時的提法是沒錯的,可惜的是老師沒有捕捉這個靈感,致使我到現在也沒能解決這個問題。二是我剛參加工作不久,上《牛頓第一定律》,有位男同學也是突然站起來說:“老師,這個定律是錯誤的”。我問他為什么,“因為地球上沒有絕對光滑的環境存在”。我記得我當時被他的問題給問住了,幸運是我捕捉到他的學習靈感,后來在課堂上解決這個問題時,效果非常的好。同時也讓更多的學生喜歡物理學科,喜歡探討物理知識。當然也更加喜歡他們的物理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