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波
在本學期伊始,我校進行了校本學習“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就課堂教學而言,新課程伊始,“課程標準” 就已經替代了“教學大綱” ,但這種“替代” 似乎沒有給教學實踐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影響,新課程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新” 教學,教師究竟應該根據什么來組織和開展教學。是根據上級或一些專家規定的“好課” 的標準上課,還是按照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與目標來開展教學?是根據教材按部就班(即“教教材”)上課,還是依據課程標準自主處理教材(即“用教材教”)來開展教學? 是模仿別人的“優質課” ,還是基于課程標準創造自己的優質課?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在培訓學習過程中結合實踐,采取以下方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
一、創設有效情境,撥動思維心弦
創設學習情境,將原來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使學生觸景生情、觸景生思,從而把教師“教”的主觀愿望轉化為學生“學”的內在需要,激起學生“學”的興致,撥動學生思維的心弦,讓學生迫不及待地投身到探索知識的學習活動中。如何創設情境呢?創設現實生活情境,讓學生“悟”學;創設認知沖突情境,讓學生“思”學;創設趣味故事情境,讓學生“品”學;創設懸念激思情境,讓學生“探”學;創設操作活動情境,讓學生“做”學;創設游戲活動情境,讓學生“樂”學。例如我在教學七年級下冊Unit8 Would you like some noodles? 一課時,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了喜洋洋餐廳的情景。喜洋洋他們問灰太狼假扮的羊顧客:
Y:“Would you like some tomatoes?”
L:“No,thanks.”
Y:“Would you like some mutton?”
L:“Yes,please. I like it very much.”
……
教學中學生在熟悉的動畫片情境中將目標語Would you like……?與食物類單詞再次鞏固。有了這些語言輸入再進行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的語法歸類就要容易一些。這一特定的情境牢牢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并讓全體學生在這一輕松愉快美化的情景中主動學習、樂于其中。正是基于現代媒體的優勢,使學生置身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全方位地感受語言的刺激,使英語教學情景化,語言學習交際化,學生在輕松活潑愉快的氛圍中掌握語言知識和培養語言能力,故此現代媒體在英語教學中倍受青睞,獨領風騷。
二、反思知識陷阱,引爆求知思維
認知的核心是思維。只有把學生的思維啟動起來,作為客體的知識才能轉化為學生的知識。要做到這一點,其關鍵就是充分暴露思維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先掉進“陷阱”,進行反思,理清出現錯誤的原則,再從“陷阱”里走出來,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教學中巧設陷阱,可以讓學生在落入和走出“陷阱”的過程中“吃一塹長一智”,使學生在挫折中經受鍛煉和獲取有益經驗,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例如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思維培養就需要在反復修改中找出寫作的錯誤與不足,對于第一次修改中集體出現的錯誤,教師應當集體講評,幫助學生反復練習加以鞏固。對于第二次學生自身的修改或者互評,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的“好”可以學習,比如:書寫工整流暢,作文優美的范文可以張貼在班級的英語角或學生園地。這樣可以最大化的激勵學生的寫作熱情,擴寬他們的寫作思維,互相取長補短,肯定他們的進步,并刺激其他學生的進取心。
三、立足已有知識,由“學會”到“會學”
長期以來,老師在教學時一直把“學會”停留在知識型的教學模式上。在現代教學論看來,這種“學會”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會”。真正意義上的“學會”還包含“愛學、學會、會學”三個層次。為此,教師應立足已有知識,由“學會”到“會學”: 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實現向新知識的遷移;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實現知識的類比分化;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實現自主探究;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實現在實踐中學習;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實現在生活中的應用。英語當中很多知識是很生活化的,如八年級下冊Unit6 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cting shells?中的Section B 3b,就可以要求學生仿照3a完成3b的e-mail message。Unit4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Section B Part 4要求學生兩人或四人一組造出盡可能多的to be allowed to do sth. 的句子。Unit4 Section B的3b可以把2b的材料直接寫成表達間接引語的句子。
四、采用變式訓練,為思維“搭橋”
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指導,對學生的認知結構進行重建與改組,發揮典型例題的關鍵性作用;通過變式訓練,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有些學生對一些公式、定義、定理非常清楚,但遇到問題往往束手無策或屢屢出錯,這種情況是缺乏訓練造成的。知識技能和認知策略轉化的關鍵條件是知識在變化情境中的練習和運用。在英語教學中也可以采取變式訓練,為思維搭臺階。
例如:從詞組入手,訓練組句能力。語言離不開詞匯,如果沒有一定的詞匯量,就無法進行表達。任何一篇優秀的書面表達,都建立在詞,句的熟練掌握和正確應用上的。因此,學習英語詞匯必須將詞放在句中去學習,使之依附于句中,這樣才能掌握這次的真正意義和用法。所以,在教學生單詞時,可讓學生按詞—短語—句子的順序練習組句能力。例如,教師先說hat和cat,然后讓學生自由組詞(要求長度逐漸增加):a cat,a white cat,like a white cat,My hat is like a white cat.復習舊單詞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將組詞練習擴展串詞成段練習,例如:教work這單詞時,以work為中心組成“句子串”。 Her father works in a factory. He works very hard. He loves his work and he is at work now. He is a good worker.通過以上四個句子的練習,學生既掌握了work 詞性和詞義,又組成了一段通順易懂的短文,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避免了畏難情緒的出現。
以上方法是我在學習了“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這個主題后,圍繞教學目標采取的培養學生思維的方法,我感受到教師在日常教學設計中,不應讓教學目標只是一個“擺設”,我們還可以在達到目標這一實踐過程中探討從知識轉向思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