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媛
【摘 要】良好的習慣對幼兒的成長至關重要,在幼兒時期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于孩子的一生都受益匪淺,對幼兒習慣的培養只有家園達到同步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幼兒 習慣 培養
俗話說:“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這就是說,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通過教育來實現的。幼兒期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期,應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為主。抓住幼兒教育這一段關鍵時期,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特別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這里跟大家分享:
一、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
幼兒的學習受興趣和需求的直接驅動。幼兒的認識活動會受到興趣和需求的直接影響,他們會以極大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認識他們感興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要使幼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那就必須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求。要善于將幼兒的興趣和需求作為教育的生長點,支持和促進幼兒的學習活動。盡可能把期望幼兒學習的內容轉化為幼兒的興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導幼兒的學習活動。幼兒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常常需要用動作來幫助思維,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他們必須通過人于物的相互作用,構建起真正內化的新的知識經驗,形成幼兒期所獨有的知識經驗。幼兒在認識事物、獲取經驗的過程中具有整體性,所以要將幼兒學習習慣的培養滲透與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通過相互滲透來促進幼兒學習習慣的發展。
二、創設情景教育,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在培養幼兒學穿衣的活動中,利用走廊,創設了“衣寶寶的家”,提供小衣架和衣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由掛取、擺放,并在相應的地方貼上幼兒折疊擺放衣服的照片,提示和引導幼兒掛衣服和折衣服,幼兒在家中經常看到,但自己又很少實踐,為幼兒提供了與家庭相似的環境,讓幼兒在掛掛、折折中提高拉拉鏈、扣紐扣、折疊衣服等生活自理能力。為了進一步激發幼兒自己吃,樣樣菜都愛吃,從環境入手,注重幼兒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情感的激發和體驗。在區域活動中,創設“喂一喂,數一數”,“它們愛吃什么”,“動物寶寶我愛你”等,讓幼兒在喂喂、玩玩中體驗給小動物喂食的快樂,提高幼兒使用勺子的能力,同時也養成幼兒什么東西都愛吃的習慣。在墻面上創設“真漂亮”“手帕的折法”等環境,幼兒通過擺弄、操作的過程學會一種自我服務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幼兒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和自豪。
三、通過教師的愛,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愛”是個很廣泛的定義,教師對幼兒的愛和家長對孩子的愛是不完全一樣的,家長的愛滲透了太多的骨肉之情,愛護有加,一不小心會滑入“溺愛”的旋渦。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用愛心澆灌祖國的幼苗,用“愛”去滋潤每個幼兒的心田,其中包含足夠的關心,但是最重要的是信任每個幼兒,童心是純潔的,也是可貴的,它需要我們用心去理解,用心去描繪,千萬不要冷嘲熱諷地挖苦孩子,也不要置之不理的孤立孩子,更不要當眾對孩子大聲呵斥。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有一顆童心、一顆愛心,而且還要有耐心、細心和恒心,不能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只要你去“融化”他、“感化”他,才能使所有的孩子在教師的關愛下健康成長。
四、通過表率的作用,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幼兒喜歡模仿成人,成人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具體形象而直觀的示范。幼兒的模仿力極強,在幼兒園里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是教師,教師在幼兒的眼中是最偉大、最有權威的偶像,言行舉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作為老師要真正成為孩子的表率,在良好行為的潛移默化下,幼兒自然形成好的習慣。另外,故事、詩歌、歌曲、影視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也有很強的榜樣力和感染力,幼兒也很喜歡模仿。教師引導幼兒接觸好的藝術作品,通過這些最直接、最具體、最形象的影響來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
五、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環境不僅包括物質環境,同時還包括心理環境,良好的心理環境能讓幼兒得到充分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幼兒生活經驗的積累。在進餐教育中,通過餐前引導,幫助幼兒鞏固用餐習慣,認識即將食用的食物,使幼兒在進餐前做好心理準備,孩子在對以前不熟悉或不太愛吃的食物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心里不再恐懼,能嘗試著接受各種食物。針對幼兒不愛吃胡蘿卜的現象,在吃胡蘿卜前,以故事、兒歌等形式幫助幼兒認識蘿卜,孩子們都喜愛小動物,做小白兔嘗嘗胡蘿卜,孩子都愿意嘗試,在愉快的環境中改掉挑食的習慣。
六、運用激勵法讓幼兒在練習中慢慢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難長期集中。根據幼兒的這個特點,需要不斷鼓勵,矯正幼兒不良的行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時候,往往有個別幼兒起來小便,腳步走的很重,就給他一個暗示,提醒他矯正;當幼兒小心走路的時候,就微笑著點頭表示他做的對。當幼兒受到鼓勵的時候,他們為了要從自己的行為中得到愉快,也就會自覺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為了。
七、利用家園互動,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不能只停留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還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與家長達成共識,取得教育孩子協調的一致性,共同對孩子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幼兒園進餐時,老師有時不能顧及到每個孩子,設計進餐表請家長配合,關注幼兒在家里的進餐情況,同時指導家長不要過分訓斥孩子,或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百依百順,而一定要采取正面引導的方式。老師和家長對幼兒的點點進步采取積極鼓勵的方式,滿足孩子的愿望,激發幼兒的動力。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進餐情況進行交流和溝通,根據孩子的進餐狀況,調整教育方法,培養良好的習慣。幼兒階段是一個人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期,習慣不好,則終生受其害。家庭是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和教師要相互溝通,及時了解幼兒在家和在校的情況,有的放矢,家庭教育與兒童的成長同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總之,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幼兒一生的成長都至關重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是我們長期研究的方向,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總結出更多的經驗,讓我們的孩子們更加茁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