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傳媒行業在變,研究它的學問——渠道、方法、思維等也在變。一些“新進者”,給新聞研究帶來了新銳、迅捷、市場的特性與活力,使新聞研究也能“吸引眼球、流量變現”。對此,不少傳統實踐者、研究者對撲面而來的“沖擊”已經頗有“痛感”。《中國記者》敏銳捕捉變化,最早明確、系統、一定規模地組織這一主題的論文進行探討:梳理脈絡,清晰變化,預測發展,以期引發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學研究與實踐新的理性升華。本期這組文章只是開始,歡迎繼續來稿交流。

P8 張濤甫 吳 飛 等
在今天融媒體報道已成常態情況下,一件融媒產品,要有超大傳播量,真正成為“現象級”,須具備哪些“硬”指標?有何規律可循?實操過程有哪些“要素”?事關策劃、主題、制作、表現、推廣等多個環節,團隊如何組織、協調?特別是涉及國家領導人的大主題,穩妥創新,有何經驗、感悟?版權聲明:

P36 張 倩
《中國記者》微信公眾號:京原路8號。微信號:zgjzzzs,敬請關注、評論!
若轉載本刊文章,請務必注明轉載自《中國記者》,包括期數、作者等要素。
《中國記者》第5期開篇是本刊特約評論員米博華撰寫的“每月評論”《記者的價值》。本刊微信公號“京原路8號”推送后反響熱烈,作者真情實感的新聞經歷與認知引起大家共鳴。新傳播環境下,記者的價值,怎樣再認識?本期幾位駐外戰地記者的親歷感悟,帶著硝煙,生動感人,真切實用,再次引發我們對生命,對職業,對世界,對和平、安寧……的沉重思考,離現場最近,是新聞人永遠的追求與向往!
對不幸殉職的新聞同行表示最深切的哀悼!

P63 代 賀 蔣 超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