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畢曉亮 關妮妮
內容提要記者憑借職業優勢與積累,既依托媒體平臺促進公益事業健康發展,又在感動中投身于公益事業,這種互動實踐效果如何?會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丹東電視臺記者就此做出嘗試。
新時期,新聞媒體對公益事業的報道已成為常態化主題之一,媒體通過對公益組織、公益事件的關注,不僅弘揚了善心施愛、濟世扶貧的傳統美德,激發出公眾更大、更廣泛的愛心,而且還在強化社會監督中,助推公益事業朝著規范與健康的方向挺進。實踐中,新聞媒體中某些記者,因采訪報道公益事件與公益組織而升華出感動,開始由職業的報道者轉向參與者。
2015年,一本記錄丹東市慈善愛心團體與他們幫助貧困兒童感人故事的攝影紀實畫冊:《丹東有個勵志會》正式出版。畫冊出版后很快就在社會上引起關注和共鳴?!吧剖卤仨氉鰧嵶龊?,讓愛心真正幫助那些品學兼優、家境貧寒的孩子茁壯成長?!边@是丹東兒童勵志分會成立的初衷。作為一個志愿組織,丹東兒童勵志分會每次走訪,都是志愿者們自己出車、出錢、出物資。他們嚴格把關每一個受到資助的兒童,通過教育、民政、婦聯等多個渠道,甄選家境貧寒且品學兼優的少年兒童,并聯系社會上的愛心人士為孩子提供每月300元到900元不等的勵志獎學金,直到學業結束。每月都有志愿者分區、分片負責回訪勵志兒童班主任和家長,了解獎學金使用情況及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狀態,確保每個勵志兒童都能得到精準幫扶、健康成長。愛心幫扶的資助者們,不僅來自丹東,還有來自省內、國內、乃至海外,甚至還有退休老人。這些愛心,不僅幫助勵志兒童們完成學業,更帶領他們走出了大山,讓他們長見識,有眼界。
三年多的跟蹤采訪,一次次的感動讓報道者意識到,只做一個公益事業報道者,還不足以體現出記者的社會責任。于是,“轉變身份,充分利用記者自身的優勢和社會影響力,深入到這種奉獻愛心的公益活動中去”的信念油然而生。為此,我們自發成立影視組,負責勵志分會日常工作的影視資料收集、整理、宣傳工作,以便為勵志分會擴大社會影響力,激發更多的愛心人士參與,為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做好準備,同時,我們還有意識地培養勵志分會的志愿者們注重宣傳、參與宣傳,以主人翁的姿態宣傳好這份愛心的事業,讓所有的志愿者都成為勵志分會的電視臺、廣播站,爭做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踐行者,為建設愛心社會貢獻更大力量。
宣傳工作是塑造公益組織形象的重要渠道。隨著公益活動規模的不斷擴大,“品牌效應”已成公益組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張必需的通行證,一方面,公益組織要通過較高的知名度、良好的聲譽,去贏得社會、企業與民眾的協作與支持,以及富有愛心的義工們的擁護和信賴,另一方面,公益組織必須通過自己的美譽度去贏得更多義工加入,而且培育來自社會的更多的慈善資源,這一切必須要提高公益組織的宣傳能力。
歷時五年,志愿者們走了13多萬公里,尋訪了300多個家庭,資助了200多名孩子完成學業。作為記者,在客觀公正報道新聞的同時,由衷感謝這些勵志兒童,是這些孩子讓這些志愿者能夠成為一群善良的人,讓每一個志愿者心底里都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
2018年以來,經過共同努力,丹東市兒童勵志分會的宣傳隊伍不斷步入專業化,而且健全了以電視臺、廣播電臺為中心兼及新媒體的兩級通訊報道網絡,從而加大了對外宣傳報道的力度,每年都有上百篇反映勵志分會愛心善舉、改革發展、規范管理等方面的新聞,在各級媒體平臺上刊登。
為了進一步弘揚社會新風、傳遞正能量,勵志分會每年還要舉辦十余次形式多樣的助學活動,以營造新時代的慈善文化,拓寬慈善募捐的渠道,及時幫扶社會勵志兒童,像組織“慈善拍賣”“慈善義賣”活動等,使勵志慈善的事業得到蓬勃發展,提高了勵志分會的知名度,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在勵志分會與政府、與社會之間,架設了一條溝通的橋梁。丹東兒童勵志分會不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且還得到了國家、省、市各級組織的肯定:2015年,被遼寧省婦女聯合會確立為“奉獻婦女兒童事業志愿者示范服務基地”;2016年,被遼寧省民政廳授予“遼寧省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2017年,獲得中宣部“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稱號。連串的殊榮,讓丹東兒童勵志分會成為遼寧大地最具影響力的善心施愛公益組織之一。
從報道者到參與者,再從參與者回到報道者,使媒體報道的這種形式被注入了更多的互動性、參與性的元素。從單純的報道者轉變到參與者,媒體記者在公益新聞中實現了角色的轉化,從而更好地詮釋了新聞從業者的職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