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孫 江 王 洋
內容提要新聞傳播教育在媒介生態變革、行業急劇變化的影響下,需要對人才培養中的各要素進行調整。人才培養目標作為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起點,需要體現對于價值操守的堅守并回應全媒體背景下社會對于傳媒人才能力需求的變化。本文通過對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人才培養目標設定和實現路徑的分析,探索“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法,為特色傳媒人才培養模式與體系構建提供思路。

孫 江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新聞傳播行業一直與經濟文化發展及社會結構的變化密切聯系,關系到社會發展穩定大局,關系到國家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的構建。在新時代,堅守輿論陣地,維護社會秩序更需要視野開闊、信仰堅定、素養深厚、深刻理解傳媒行業運行規律的高水平傳媒人才。面對多重沖擊的新聞傳播教育,如何立足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出能夠適應行業發展與技術環境變化的創新人才,培養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崇高價值追求與敏銳判斷能力的專業人才,成為塑造良好媒介生態的重要因素。
國內外的新聞傳播教育從未像現在一樣同時面臨如此緊迫的人才培養危機,從范式到實踐,多個維度的變化令人措手不及。首先,互聯網技術重塑了信息生產傳播流程,改變了人們的媒介接觸方式,全面顛覆了傳統的媒介生態,新聞傳播教育需要在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下準確判斷,重新定位;第二,行業發展與新聞人才培養的關系越發模糊。之前較長時間內,行業對新聞傳播人才的能力預期是明確、穩定的,但隨著整個新聞傳播業態的改變,一方面行業本身的探索也還在尋找方向,另一方面新聞傳播教育存在路徑依賴,按照傳統媒體分類搭建起的專業體系一時間無法快速對行業變化進行反應,導致人才培養與業界和社會需求差距擴大[1];第三,目前學生主體是90后以及00后,作為互聯網時代乃至新媒體時代的原住民,在知識獲取方式上與知識結構上具有很強的偏向性。
這些變化都指向了更為豐富而復雜能力需求,新聞傳播逐漸向大傳播的方向發展,正如有學者指出,在融媒時代,以傳播學的“經驗性理論”改造新聞學的“規范性理論”[2],實現為行業培養專業新聞人向為社會培養公共傳播者的轉向[3],是彌合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路徑。然而面對如此劇烈快速的變化,究竟怎樣才能培養好新聞傳播人才?我們認為有兩點需要明確:雖然信息傳播的方法在變,但是高校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核心價值取向沒有變;雖然對于新聞傳播人才的能力要求更多,但這些新能力的發揮也一定要靠扎實的基礎才能起作用。
人才培養目標是教育改革的起點,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結合社會發展需求與自身特色,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確定了包含“三個維度、四個基本點、兩個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野開闊,基礎扎實,知識寬厚,技能嫻熟,法制特色鮮明,具有高尚的職業精神和強烈創新意識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全媒體人才。
“應用型”是傳媒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強調專業知識的掌握及專業能力的建設,除了傳統的“采、寫、編、評、攝”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應用外,注重全媒體應用、數據素養、媒介經營管理等能力的培養。
“復合型”是傳媒人才特色化發展的必由之路。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和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使媒體對于學生新聞傳播之外領域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與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專家型應是復合型人才培養應有的題中之意。
“創新型”是傳媒人才持續成長的關鍵。強調視野和自我成長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能夠適應傳媒環境的快速變化,具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服務社會的強烈意愿。
目前,新聞傳播教育在我國600多所院校都有開辦,但同質化發展較為嚴重。雖然各院校參照教指委的要求進行培養方案的規范設置,但人才培養質量仍然受到師資配置、辦學環境等資源條件的制約。當務之急,找準定位,發揮特色才是新聞傳播學院的發展之道。
1.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良好基礎。西北政法大學的前身是1937年在延安創辦的陜北公學,后歷經延安大學、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西北政法干部學校、西北政法學院、西北政法大學等時期。學校的新聞傳播教育始于1958年,在著名新聞教育家何微先生的堅持下,為西北地區最早的新聞學專業培養出第一批本科生。1964年因國家高等教育調整而停辦。1999年,在何微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法制新聞學專業復辦,新聞傳播教育得到快速的恢復與發展。[4]學院傳承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優良傳統,堅守黨性原則和新聞有學思想,通過校史教育、專業課程、社會實踐等方式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到人才培養中。
2.彰顯“法新結合”特色,培養具有扎實人文素養與法學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在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同時,強調人才的特色發展,借助本校法學教育優質資源,注重對于學生法學素養的培育。西北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1999年復辦的法制新聞學專業,已獲批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學院所倡導的“法新結合”不是兩門學科知識的簡單相加,而是在素養與思維方式上的深度融合。在本質追求上,培養對公眾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能力要求上,培養邏輯思維與批判思維。
3.立足西部,服務區域社會發展,培養緊缺型新聞傳播人才。立足西部不意味著固步自封,而是在扎實掌握新聞傳播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具有堅定信仰、熟悉西部地區、掌握全媒體傳播技巧、具有國際視野的特色人才。
4.注重國際化交流,開拓視野、提升能力。西安是“一帶一路”的起點,學院依托地緣優勢,注重學生國際化視野和傳播能力的培養。學院已同多所國(境)外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年均訪學交流的師生人數超過30人次。邀請來自威斯敏斯特大學、康奈爾大學、天普大學等知名海外高校的外籍教授以短期集中授課和講座等形式開設研究方法、國際期刊論文發表等主題課程。積極開展“一帶一路”相關海外合作科研項目、調研項目與實習項目等。2017年,學院同德國DCKD德中藝術設計交流協會簽定合作協議,并參與到其主辦的“新絲路上的藍色集裝箱”大型跨國文化交流項目中,先后5批師生赴德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實習交流,學生在海外實習的過程中參與組織活動,承擔報道、宣傳任務,開闊了視野,提升了語言能力、交往能力和專業技能。
在培養能夠滿足行業需求的優秀人才基礎上,學院還確定了卓越傳媒人才培養計劃。2016年,學院建成校級卓越傳媒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對標教育部“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計劃”,結合自身優勢資源與發展定位,通過入學后的二次招生實現小班教學,在原有培養方案上增加多種培養措施,以高標準的培養規格和特色化的能力建設為目標,培養符合時代需求,能夠引領行業走向的骨干力量。
2017年,學院6個專業同時修訂了培養方案,在打通各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對主干課程、專業選修課程進行調整:第一,以文理融合思維,升級、新開多門主干課程,包括數字媒體技術、融合新聞學、新媒體編輯、網頁設計與制作等;第二,新增新媒體數據分析與應用、數字多媒體作品創作、視覺傳播、網絡輿情檢測與研判、新媒體產品設計與項目管理、版權與版權貿易等選修課,給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第三,在兩門法律必修課的基礎上,開設中國憲法學概論、侵權法理論與實務、刑法學概論、著作權法、網絡法等5門法律選修課,以及新媒體傳播道德與倫理等體現法新結合特色的課程。

▲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政法播報》節目錄制現場。
創新理論教學方式,鼓勵教師在課堂上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傳授給學生,開設“名校名師大講堂”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以講座的形式講授前沿理論,年均舉辦講座30余場。
推進參與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研討式教學的應用,改革考核方式。例如,新媒體概論課程要求學生以3-5人一組的形式在課程期間建設一個公眾號并將此公眾號的運營情況作為期末考核的組成部分,學生親身參與到多元的新媒體產品生產中,提升了理解水平。
開展傳媒法案例庫建設工作,我們發現,學生在掌握法學與新聞學專業知識的背景下,面對現實的法律新聞報道或者傳媒法治問題依然無從下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獲得相關的應用性指導,案例庫建設有利于學生學習兩種知識技能融合應用的方法和步驟。
開設數據挖掘、3D特效制作、3D影片制作、商業攝影等多期工作坊,對課程內容進行補充,并通過項目式研討式的開放氛圍提升學生對前沿知識的熟悉程度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構建包括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專業見習、學年論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作品的實踐環節。構建產學研三方合作的實踐實訓體系,借助實踐導師庫建設、共建實驗室、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建設等途徑實現與企業及用人單位的深度合作,使之參與到人才培養較早的環節中。學院在畢業實習中實行統一實習與自主實習相結合的方式。在統一實習安排中注重服務區域建設,打造優勢項目,目前已在新華社、人民日報社、陜西日報社等40余家單位建立實習基地。
以賽代練,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開展以專業實踐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各種專業技能比賽并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國內外專業競賽。學院已經連續舉辦了多屆主持人大賽、攝影大賽、版面裝幀設計大賽、新聞采訪大賽、專業小論文比賽、戲劇影視文化節等,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中,主持人大賽已經成長為西安高校中頗具影響力的比賽活動,自2001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17屆,參賽選手累計2000多名,覆蓋陜西多所高校。創辦如“聞新周報”“新聞之家”“新語”“政法播報”“西法大radio”等多個媒體平臺,由學生自主運營,開展真實的媒體實踐。目前,學生媒體已覆蓋報紙、雜志、音頻、視頻與新媒體等多種媒體類型,全年各學生媒體的新媒體賬號總推文數逾千條,基本形成了以學生為核心、專業教師輔助指導的課外實踐活動模式。同時,學院開設有兩個主題不同的讀書會,供學生選擇參與。
緊密聯系社會實際,通過社會實踐項目加強學生對黨的新聞宣傳工作和社會現實的理解,培養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學院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暑期時間開展多項實踐活動,包括赴河北省興隆縣半壁山鎮以專業知識服務當地政府黨建水平提升、當地宣傳方案策劃執行,制作《百年何微》等多部具有史料意義的專題片等。
媒體創業教育已經以項目、平臺或課程的方式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密蘇里大學等知名院校開展。[5]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學生敢于應用、善于應用所學知識技能。在傳統的參觀學習、項目演練、社會調查之外,學院也嘗試以合辦節目、打造實體等方式使學生獲得在真實的市場化境與行業標準下考量自身實踐能力的機會。
目前,已有兩家學生媒體開展同媒體部門的真實合作。“西法大radio”與四川廣播電視臺合作開辦法律服務類節目“970說法”,學生參與節目多個關鍵環節制作。“青春直播間”與西安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FM95.0合作開辦廣播節目《青春直播間》,節目核心團隊包括主播、導播、編輯等全部由學生組成,承擔廣播節目內容選題錄制、媒體矩陣運營、新媒體內容策劃制作、商業推廣等全流程工作。此外,“西法大·文創沙龍”作為學院孵化的第一個學生創業實體項目已運營兩年,現已成為學校里重要的文化空間并承接宣傳策劃、影視拍攝等多種業務。
第一,創新方法,通過柔性引進、兼職教授、校企互聘、訪問學者等多元化途徑引進人才。2015年以來,學院在引進多名優秀青年博士的基礎上,引進學術帶頭人1名,通過陜西省“百人計劃”柔性引進浙江大學吳飛教授;第二,注重交流,引進實務人才。2015年以來,引進了最高人民法院《中國審判》雜志社、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單位多位資深優秀人才;第三,按需培養,改善人才結構。一方面鼓勵青年教師進行學歷教育、技能培訓與訪問交流,加快人才梯隊與學術團隊建設。另一方面,讓專業技術人員等掌握最新媒介技術的人才擔任本科生導師、創新創業導師、實踐導師,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來。
學院組織召開的“立格聯盟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中國傳媒法治建設高峰論壇”與“何微法治新聞獎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論壇”已形成品牌,每屆論壇會設置新聞教育相關分論壇討論新聞傳播教育發展問題和路徑,促進了名家名師、業界精英與教師的交流,帶來了新的視角。學院積極推進“立格聯盟”新聞傳播學院學分互認、案例庫共享、精品課建設等方面的具體合作措施落地。
學院現代傳播實驗中心是陜西省唯一一家同時獲批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與“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傳媒類實驗室。近3年來,學院在實驗室建設上注重融媒體思維與信息化建設,先后建設有全媒體實驗室、虛實結合全景演播廳、大數據與輿情監測中心等部門,并對原有實驗設備與平臺進行整合,為全媒體實驗項目的開展提供了良好基礎。同時,注重實驗室的文化建設,具有技術專長的實驗技術人員指導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與創新創業項目,使實驗室成為學生開展各類專業實踐活動的樞紐。
新聞傳播人才教育改革任重道遠,需要新聞從業者、新聞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之間認知框架的重構。[6]人才培養目標的特色彰顯需要堅實的基礎、規范的制度及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支撐,也需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修正。在目前的發展中,西部地區固有的資金、人才劣勢以及自身建設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未來西法大新聞傳播學院將在特色教材、精品課程、國際化程度等方面繼續提升,奮然前行。 (作者孫江是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王洋是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本文為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卓越傳媒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17BZ039)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1] 張濤甫.傳播新業態倒逼新聞傳播教育轉型[J].青年記者,2017,(21):4-5
[2] 吳敏蘇,鄭錦強.“眾媒”“融媒”環境下新聞傳播本科教育改革初探[J].傳媒教育研究,2018,(1):39-44
[3]白凈.除了記者,新聞傳播教育還能培養什么人[J].青年記者,2016,(22):64-65
[4] 呂強,張怡,蘇丹.何微與西北政法大學的新聞教育[J].新聞界,2016,(20):10-16
[5] 陳昌鳳,王宇琦.創新與堅守:美國經驗與新環境下國內新聞教育路徑探索[J].國際新聞界,2015,(07):26-35
[6] Barbie Zelizer,史安斌.把握新聞業的未來:兼論新聞學研究與新聞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全球傳媒學刊,2015,2(1):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