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闞兆江
內容提要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以影像的方式勾勒出一幅厚重悠遠的中華文化全景圖,以紀錄的方式貫通古今,筑牢文化自信的精神之魂,為樹立核心價值觀做出探索。
2017年,一檔名為《中國影像方志》的大型紀錄片登陸央視屏幕,吸引了眾人目光。在靈動的光影之間,中華大地上的古老縣志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一部部影像志,像一塊塊色彩斑斕、風格各異的拼圖,勾勒出一幅厚重悠遠的中華文化全景圖,拼出來一部認識當代中國的影像百科全書,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從歷史深處走來、走進新時代、走向偉大復興的完整的中國。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國史、方志、家譜,共同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奮斗史。地方志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其承上啟下,記錄各地的歷史變革、文化傳承、地理風物、風俗民情等等,形成了獨特的方志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每到一個新地方,都會先讀當地的《地方志》,以了解其歷史和文化血脈”,并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盛世修志是方志文化的傳統,《中國影像方志》把鏡頭聚焦中華大地上的每一個縣城,用影像修志的創新手法讓古老縣志被無數觀眾認知,通過展示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揭示中華文脈的傳承發展,弘揚昂揚的時代精神,其宏大的規模與體量,是紀錄片史上的創舉,可謂鴻篇巨制,古今大典。央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這個重要時點上,選擇全國2300多個縣作為拍攝對象,全方位記錄中華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全面反映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壯舉,體現的是國家媒體的格局、眼界、責任和擔當。
《中國影像方志》以我國行政區劃中的縣和縣級市為拍攝主體,每個縣或縣級市拍攝1集,計劃攝制2300多集。經過一年多的精心制作,2017年端午期間,央視一套綜合頻道播出了第一季節目,隨后央視十套科教頻道陸續播出,截至2018年5月,66個縣(市)的前世今生依次在央視的舞臺上呈現,引發社會各界的集體“點贊”。在《中國影像方志》里,聲、光、色、效的加入,使中華大地的歷史文明更加飽滿,風土人情更顯韻味,節目在傳統地方志分類基礎上開創性增加的“創新記”分類,更是生動地記錄了當下中華民族在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上的創新發展與巨大成就,為這個偉大的新時代打上了鮮活的印記。《安吉篇》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重要思想的提出,《赤壁篇》里中國東西、南北交通大動脈的宏大展現,《靈寶篇》里青年一代壓延銅箔的科技創新,《寧明篇》的生態農業和綠色科技發展之路,無一不在生動記錄著當下中華民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做的奮斗與創新,處處彰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透過屏幕,觀眾悉心感受著中華文脈的跳動與滋養,親眼見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砥礪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說,發展文化有“三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國家級重點選題,把握好“古”和“今”的關系,是《中國影像方志》創作的關鍵點。《中國影像方志》從全局中著眼,自細微處落筆,用時代眼光在貫通古今的詳實史料中精選最接地氣的中國故事,用國家視角審視思考那些跨越時空、具有永恒價值的精神力量。《安吉篇》中,將竹子與人物、風俗、美食、音律等聯結起來,把蘇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鄭板橋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和關云長的“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這些保留在國人心中的文化記憶以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影像故事進行呈現,用文化視角的創新表達賦予了安吉血性擔當的靈魂底色;《靈寶篇》里,從名關函谷關、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切入,遠溯東周,在小學生背誦《道德經》的悠悠兒歌中唱出歷史的深邃和新意,透過非遺的手工剪紙所呈現的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和老子仙丹救人的故事,再現靈寶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傳承地位;《富順篇》兩次“川鹽濟楚”的生動敘述讓人感慨萬千,熱血沸騰,當地人耳熟能詳的鹽井、豆花、劉光第、水碼頭等,也因有了獨特的切入視角讓人耳目一新。
一個個鮮活的中國故事,讓各地的歷史底蘊、人文氣息、文化魅力和家國情懷躍然熒屏。在歷史中尋找當代故事的文化根源以確定“來處”,在當代故事里努力發掘其歷史文化的創新發展以尋找“去處”,在“來處”和“去處”之間梳理建立起每一個縣鮮明的文化精神坐標,《中國影像方志》就是這樣在貫通古今的中國故事里觸摸到民族精神之魂,夯實了文化自信之根。
取文字方志之精華,開影像方志之先河,《中國影像方志》追求的是從檔案編修、史志編纂到影像歷史和國脈文脈的創作飛躍。地方志是權威“官書”,《中國影像方志》兼具“官書”和紀錄片的雙重性質,是對傳統地方志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當代提供歷史智慧、為后世留存歷史證據的重要載體,承擔著為黨立言、為國存史、為民修志的使命和責任。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國家級重點選題,《中國影像方志》的文史價值不言而喻,要在40分鐘的時間里講清楚一個縣的上下五千年,考驗的是創作團隊的歷史觀。
在《中國影像方志》的創作中,央視科教頻道堅持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史觀的創作原則,與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密切合作,有非常扎實的學術支持和及其嚴格的史學標準,所有內容均以權威史書的原文為第一采信素材,以權威專家的研究成果為基本依靠,用以最大程度真實準確地反映地方歷史文化,節目中采訪的人物大多是當代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在內容取舍上則根據每個縣的特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歷史厚重的地方就在歷史文化上多下筆墨,以創新為亮點的縣則會更多地聚焦當下,以確保藝術性、思想性和觀賞性的三性統一。透過節目可以看出,所有的創作人員都是帶著一份敬畏感與使命感在工作,這是一份對歷史負責、對時代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敬畏和使命。
文運興,國運興。近兩年,中國電視界出現了文化節目的創作高峰,這一高峰的出現,說明在人民群眾的心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懷著一種強烈的文化自信和精神渴求的,而這份自信和渴求,又恰恰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步伐密切呼應。在《中國影像方志》里,既有歷史文化,更有時代發展,最具當地特色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氣候、河流、山川……全部收納其中,真可謂是一部歷史與當代相結合的中華文化“百科全書”。這部“百科全書”的出現,應時而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點上,深切回應著廣大觀眾對文化自信的精神渴求,讓那份根植在中華民族基因里的文化自信更加清醒和堅定。 (作者是央視科教頻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