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段光欣
內容提要地方黨報策劃民生新聞,如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開封日報報業集團從創新傳播手段入手,突出精品意識,全方位、多側面聚焦基層一線的“小”人物,“小”事件,以小見大,講好故事,樹好典型,以人文關懷,平民視角,采寫接地氣、有溫度、有深度,無愧于新時代的新聞作品。
黨的十九大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新時代新聞宣傳的重要內容。
作為國務院首批頒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古都,開封轄4縣6區,人口550萬。如何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時代命題,作為媒體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開封日報報業集團的做法是帶著問題搞策劃,瞄準群眾最急、最憂的問題,一件接著一件辦,讓群眾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17年,集團黨委將“走轉改”活動賦予新的內容,規定黨委成員每年要把分管的辦事處(鄉鎮)跑一遍,每季度深入到重點社區宣講十九大精神;“社長總編輯月度好新聞”對民生(一線)稿件高看一眼,優稿加分;創新“社區、村委會(下稱社區)主任記者助理”掛職機制,快速反映一線呼聲。
習近平總書記曾3次到開封蘭考考察指導工作。尤其是總書記牽掛的蘭考縣張莊,更是不負總書記的囑托,順利摘掉了“貧困帽”,對全國農村脫貧有普遍指導意義。2017年9月《開封日報》一版長篇通訊《張莊:不負總書記的囑托》,是集團喜迎十九大大型報道的開篇之作。記者深入張莊的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深入挖掘張莊脫貧的先進經驗,述說農村新變化,真實樸素地反映了總書記深厚、熾烈的愛民情懷和人民群眾對總書記的真摯感情。該通訊因“報道題材重大,緊貼民生,事例鮮活,具有鮮明的本地特色,彰顯了地方黨報強烈的政治意識和較高的新聞水準”,被中國報業協會授予中國報業十九大融合傳播優秀作品十佳(創新類)。
此外,《對騙取涉農補貼案件應嚴懲》《居家社區養老任重而道遠》等一系列接地氣的“民生”策劃,一篇篇有深度的事件追蹤,媒體人感知社會“溫度”,真切踐行并回答了“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問題,報紙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大增。2017年《開封日報》《汴梁晚報》(下稱兩報)雙雙榮獲“中國城市黨報品牌影響力十強”。兩報連續兩屆被評為河南省雙“十佳報紙”。


實踐證明:從小視角切入,能預見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便于我們及時介入并闡明對公眾關注的民生熱點問題的主張,正面引導社會輿論。
一是讓民生新聞從“紙”上走出來。日報開設了《黨報求證》《身邊好人》《一線傳真》《解疑釋惑》《有事您說話》等欄目。與市長專線電話辦公室聯辦《點將臺》和《回音壁》欄目,針對熱點、難點問題由市長專線接報員和記者迅速到現場調查核實,責成相關部門限期解決,媒體跟蹤報道直至問題解決。集團籌資80萬元成立“開封發布”,實現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一把手”網絡服務廳、“開封發布”APP(掌上開封客戶端)“五位一體”發布機制,實現了重大建議、呼聲第一時間告知社會,與受眾對接;街拍、報料、建言熱線等多端口呈現給市民群眾,形成了人人都是自媒體全覆蓋網絡隊伍,進一步做大互動、做優服務、做活熱線。2017年春節前夕,開封一早產嬰兒急需RH-A陰性血(熊貓血),一則《萬分危急:開封一早產新生兒急需熊貓血》求助消息,瞬間通過兩報一網、兩微一端全媒體、朋友圈等廣泛傳播,同時,記者與血站、醫院、患兒家長緊密互動,全城發起“獻血”大征尋,醫院于當晚21點為孩子輸上了血。
二是讓民生新聞從“紙”上活起來。如:2018年開封市確立63個貧困村、2.68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目標,記者以集團扶貧點尉氏縣袁莊村“小”視角切入,腳沾泥土,心接地氣,深入全市縣鄉一線采訪,先后推出《以不變的擔當打贏脫貧攻堅“硬仗中的硬仗”》之小“愛心超市”和“巧媳婦”工程、助學扶貧、人居環境扶貧的“1+3”模式系列報道,文章高屋建瓴,突出全民“動”起來,“活”起來,有氣勢有故事,環環緊扣,層層深入,既有嚴密的邏輯性,又富有激情和節奏感,尤其是扶貧先扶智(志)可復制性報道,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推進民主政治建設,讓人民群眾當家做主,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是新時代媒體人的責任擔當。近年來集團相繼成立旨在引導群眾參政議政的社會新聞部、關注衣食住行的經濟民生新聞部、解決群眾急、難、險、重訴求的民生熱線部,把話語權交給人民。
一是多手段建立群眾民主溝通渠道。俗話說上有國務院,下有社區辦。社區作為我國基層政權建設最活躍的“細胞”,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在2018年開封市社區換屆中,兩報策劃《社區“管家”居民選選好“管家”為居民》《選好“小巷總理”共建美好家園》大型報道,并全程監督社區換屆。與此同時,在全市社區建立上線貫通、左右聯動的信息(輿情)反饋網絡。針對民生熱點、質疑,利用兩報《新聞大求真》《微互動》等欄目,開展調查討論,權威求證,民生熱線部記者第一時間深入現場澄清事實,還原真相。
二是組建市民(考察)團。正確引導,組織公眾參與社會公益、重點工程考察等活動,就重大問題與有關部門對接。兩報每月兩整版篇幅刊發活動動態。2018年以來還組織80余人(次)到鄭州、許昌考察,就新區規劃、科技創新、城市管理等建言獻策。有30多位市民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提出了助推開封菊花茶(食)品、園藝走出國門,做強做大菊花產業等8項建議。
三是緊盯“舌尖”安全。食品安全關乎社會民生,集團定期邀集各界人士走進飯店灶間、食品車間等,查找食品薄弱環節。兩報重磅推出了《建立農村食品安全的“消息樹”“雞毛信”“防火墻”——食品安全監管應重在基層》追蹤報道,舉辦“中國·開封”首屆食品安全消費大型展評活動,并開展食品安全監管群眾建議有獎大征集,收到來自西藏等各地建議76件,助推了全市的“明廚亮灶”提升工程,促成了全市建成10條食品安全示范街。
四是巧解拆遷“二難”推理。如何化解拆違(章)棚(戶)改中拆遷雙方的都有理,都“委屈”的矛盾?2018年“兩報”策劃《打造棚戶區改造民心工程發展工程》專題報道,把全市拆遷政策、房源坐落、配套設施等全部公開,讓拆遷戶“橫挑鼻子豎挑眼”;同時,把不與民爭利、陽光征收群眾工作法和拆遷工作人員的耐心辛勤付出,作客觀全面報道,增進了雙方理解。
一是于細微處體現大擔當。集團對新入職人員實行“社區主任記者助理”機制,他們扎根街巷,不離鄰里,憑借兩報《有事您說話》窗口為群眾代言。如:社區每天都要接待大量要求開具各種證明或蓋章的人,涉及計生、城建、吃低保、婚姻狀況等等,有的既超職權,又易滋生“證件”腐敗,根源是有關單位推脫責任。記者先是以內部報道呈報領導參閱,又以細致剖析懶政、不作為新官僚主義現象的《社區公章不能成為“萬能印”》《社區穿萬“線”,蓋章犯了難》等深度報道公之于眾。2018年3月,兩報還協同市委督察局對公安、稅務、國土等個別窗口懶政現象逐一曝光,限期辦結。
二是懷古城情結,做胡同新聞。兩報針對城區開設《社區播報》《社區紅人榜》《居民有話說》等欄目,不求轟轟烈烈,只求共同關注;無論是生活小妙招,或表揚的、吐槽的、求助的、露一手的,他(她)或許是彼此鄰居,或是從未謀面的陌生人,雖普普通通,卻懷揣大夢想;無驚天壯舉,卻樂善好施。如:記者挖掘劉傳真、李鳴、董香玲等幾位老人堅持為殘疾兒童編織毛衣素材,以小見大,連續報道古城開封近年出現的一批毛衣奶奶、帽子奶奶、圍脖奶奶等“小”人物“大”暖冬的善舉,2017年、2018年兩次被央視報道。受此感染,開封愛心商家、市民先后發起了“郎助郎上學堂”“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金秋助學”為寒門學子送學費等大型公益活動。古城傳遞中華傳統美德,愛心奉獻蔚然成風。
以包拯“倒坐南衙”得名的開封市州橋辦事處開封府社區,踐行十九大精神有新意:每天上班后改接訪為“下”訪,并以黨員微信群督導工作。鰥寡智障的蘇某吃住在社區“府衙”、并定期助其洗澡遛彎兒,被傳為佳話。兩報以《新時代:開封府包公“私訪”新形象》,描述了“芝麻官”們的感人事、新鮮事,被全國多家新聞網站轉載。
隨著老齡化的到來,空巢獨居、情感無依老人更需要社會多一分牽掛。自2008年的每年春節前夕,晚報頭版連續刊登《老爸老媽:10點,花好月圓酒店我們等您》整版廣告,至今已成功舉辦10屆“獨居老人集體過大年”活動。此舉改變了老齡群體“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孤寂生活,老人們由怕過年到盼團圓。85歲的黨有禮和82歲的杜鳳蘭經晚報為媒,還牽手幸福晚年。今年3月河南省委宣傳部閱評組發專題評論:該策劃直面社會難題,觸及了敏感的痛點,切中了柔軟的神經,體現了主流媒體的溫度和人間真情。該報傳遞社會正能量的擔當,譜寫了一曲曲人間大愛的贊歌。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離不開環衛工人的辛勤奉獻。2016年兩報發起“關愛從一杯水開始”大征集活動,呼喚社會對城市美容師的尊重。記者“掃街”挨家宣傳,吸引了近百個愛心商家提供茶水休息室;2017年策劃夏送遮陽帽,冬贈馬甲、手套、棉衣愛心大捐助活動。媒體的推波助瀾和穿針引線,“小”策劃帶來大結果:從2018年起,市政府為全市近4000名環衛工人免費提供早餐服務。網民們以《春動古城花滿天,暖暖早餐潤心田》點贊,稱其是民生工程背后的民生“坐標”,是習近平以人為本思想的具體落實。《開封日報》以《免費早餐體現“開封溫度”》整版作了報道。
交通問題影響老百姓的出行和安全。集團與市交通部門在兩報開辟《開封交通》服務臺,大至道路規劃、小到擁堵疏導,都能在這里找到解決的“出口”。如:發往開封新區的42路公交車原是一臺老舊中巴車,經常因故障誤點發車。記者跟車一周策劃采寫出《42路公交車路難行》報道。開封市副市長鄭中華當天作出批示,公交公司領導率調度處處長到報社反饋整改意見。當月兩臺新能源大巴車運營,由45分鐘一班改為25分鐘。 (作者是開封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秘書長,開封日報報業集團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