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課堂小結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再回顧,具有構建知識體系,揭示數學方法,形成解題技巧的作用,精彩的初中數學課堂小結有畫龍點睛之妙用。然而,從筆者近期聽評課中對初中數學課堂小結感想頗多,多數數學課堂教學重開頭,輕結尾,重解題數量,輕知識構建,課堂小結流于形式,處于“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地位。筆者認為,一堂好課要精彩于始,精致于終,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從如何讓課堂最后5分鐘發揮最大的教學功能,如何讓初中數學課堂小結再現活力做了些思考,也為打造完整課堂教學做些探討。
1.課堂小結——意識淡薄、認知膚淺。課堂小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根源在哪里?筆者認為在于教師。筆者從近期20多節聽課中感受到現在的初中數學教學重開頭——情景設計引人入勝,重講題——教師分析頭頭是道,重做題——學生一題又一題。對于課堂小結,教師意識淡薄,往往因時間關系,匆忙了事。去年筆者擔任區評課選優評委時聽到一節課,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施都非常出色,唯一遺憾的是沒有課堂小結,課后筆者問開課老師為什么沒有課堂小結,回答說有點緊張,所以忘了小結,聽后感覺有點無語,這表現出教師對課堂小結意識淡薄,對其價值認識膚淺,更是對課堂教學完整性的認識偏差。
2.課堂小結——目標失向、游離重點。初中數學課堂小結需用最簡潔明了的語言概括教學內容,體現教學目標,點明學習重點。然而,我們傳統的小結是教師以“本課我們學了什么什么”為結束語一句話帶過,以這樣既沒指向教學目標,又沒點明學習重點的方式進行小結,筆者認為是可有可無,完全是為了小結而小結,流于形式。
3.課堂小結——問題寬泛、價值淺顯。在聽課中發現,現在最流行的課堂小結是“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疑惑”。對于這個問題式的小結,筆者一直是持保留態度的,認為問題太寬泛,指向不明。對于初中學生,特別是初一學生,能說出個所以然嗎?能說的就是那幾個好學生。聽過一節有理數加法運算,教師小結時問一個學生“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回答說“今天我學了有理數的加法”,這樣的回答有價值嗎?顯然不大。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串聯課堂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進一步理清知識體系。要進行有效的課堂小結,首當其沖的是教師對這一環節的重視,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談小結的策略。
課堂小結在抓住目標的同時不能千篇一律,課型不同,小結的模式也不盡相同,學生認知不同,小結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根據初中數學學科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征,下文從知識構建及學生認知兩個方面,闡述課堂小結再現活力的有效策略。
1.以構建知識網絡為主線的課堂小結
(1)知識歸納式課堂小結。歸納式課堂小結是我們常見的小結方式,是指教師對本課學習內容進行簡明扼要的歸納整理。這種方式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條理地為小結做鋪墊,清晰明了的板書有助于小結的順利進行。曾看到這樣一個板書,感覺非常有意思,摘錄了下來。
板書:

學習同底數冪的乘法性質對于計算有什么好處?
從教學板書中可以看出,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便為課堂小結做好了鋪墊,教學前后呼應。教師在小結時充分利用框圖的功能,讓學生一目了然地回顧整個知識生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對課堂教學主線有個清晰的認識。由此也說明,課堂小結始于教學的開始,貫穿于教學的過程,生成于教學的尾聲,這樣的小結水到渠成,也能體現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整體性把握。
(2)例題再現式課堂小結。初中數學教學中例題不僅對知識的應用、學生的書寫等有著重要作用,而且對小結也有指向作用。教學中可結合學生練習情況,以問題為引領回顧例題的解題過程的方式進行課堂小結,這樣能充分發揮例題表達教學內容、展示教學細節,體現教學目標等功能。
譬如七年級上冊“解一元一次方程4”一課小結可如下設計:
解:
去分母 3(x-1)-12=2(2x+1)(依據是什么?應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去括號 3x-3-12=4x+2(依據是什么?應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移項 3x-4x=2+3+12(依據是什么?應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合并同類項 -x=15(依據是什么?應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系數化為1 x=-15(依據是什么?應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通過對例題的再回顧,利用問題導向,明確的學習內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及步驟)、計算原理(每一步的依據)、應特別注意的問題等情況,充分發揮了例題的教學功能,這樣的小結對學生解同類問題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對教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知識圖表式課堂小結。從學生對事物感知的角度來說,文字對學生的視覺沖擊最小,特別是在課堂的尾聲,學生處于相對疲勞狀態、精力分散、記憶力下降。因此,營造一個新的課堂興奮點對小結目標達成度有重要意義。用圖表歸納課堂知識內容清晰明了、重點突出,不失為其有效手段。
右圖是有理數混合運算一課小結時樹形知識結構圖,用PPT展示的課堂小結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既有視覺沖擊,又體現知識結構,層次分明,同時也體現了綠色課堂的環保理念。
2.以學生認知為主線的課堂小結。初中學生生理、心理發展差異大,初一的學生還是個孩子,初三學生心理發育相對成熟,同班級的學生認知水平也有比較大的差異。因此,進行課堂小結的時要考慮到學生間的差異,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傳遞顯得尤為重要。根據不同的年齡特征及學科特點,可以按自我評價、拓展、對比式等方式進行課堂小結。在這過程中教師主要把握小結的度,做到收放自如。
(1)學生自我評價式課堂小結。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過程中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樣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學生自我評價既能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也能對課堂學習做有效反思、對課堂效率的重要反饋。
下表是南行中學設計的學生課堂自我表現評價表,表中涵蓋了學生融入課堂的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數學思維,二是課堂參與。不同的學生可能對自身的要求不同,評價分值可能差異不大,但是以這樣的方式小結課堂內容,給學生以信任感、也為學生學好數學明示了方向。


課堂新知 課堂表現觀察,動動手 認真傾聽觀察,算一算 動手操作計算,初驗證 獨立思考數學實驗室(1) 合作交流數學實驗室(2) 小結回顧每欄分值0-10分,總分100分本堂課綜合得分: 分
下面是我校導學案中設計的兩張表格:

認識并會用符號表示線段、射線、直線,理解兩點之間的距離概念結合圖形認識線段間的數量關系,探索線段的條數與線段上的點之間的關系初步培養簡單的判斷和推理能力重點 用符號表示線段、射線、直線難點 能準確地用幾何符號來表達幾何圖形學習目標

項目內容 自我評價表 分值知識結構會用符號表示線段、射線、直線 5理解兩點之間的距離、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含義 5理解線段的條數與線段上的點之間的關系 5初步掌握簡單的判斷和推理能力 5課堂表現 課堂表現自我評價 5總分
兩張表格一是教學目標展示,二是自我評價,這兩張表格與南行中學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兩張表格為完整的課堂教學做前后呼應,也為學生明確課堂學習目標,反饋目標達成度指明了方向。
(2)拓展、對比式課堂小結。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學習賦予了新的意義,學生不僅僅是一個課堂的參與者,更是一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者,這需要我們教學實施者轉變觀念,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這就需要教學創新,課堂小結也是如此,課堂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結束,因此,拓展式、對比式課堂小結模式孕育而生。拓展式的課堂小結可以設計留有余味,引出下節課的內容,也可以是開辟第二課堂、引導學生將所學應用到實踐中去。如學習有理數混合運算這一課小結時可讓學生思考:用怎么算?這樣既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促進了學生對數學的思考。又如我們學習了勾股定理第一課時后,小結可設計如下問題:同學們可以課后去思考證明勾股定理的其他方法,下節課繼續探討。這樣的小結留有余味,為下節課做了鋪墊,指明了學習內容,又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間。
在初中數學知識體系中,不少知識前后都有聯系,但很多知識都有相同之處,學生們極易出現認知混淆,出錯率大大提升,為構建學生正確的認知結構,類比、對比是數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也是小結的一種有效模式,通過對比令學生清楚其間的聯系與區別。如學習反比例函數的性質一課小結時,我們可以把反比例函數圖象、正比例函數的圖象與性質進行對比,通過圖象間的比較,使學生對兩者的圖象、性質間的聯系、差異有較為清晰的認識。
(3)情感趣味式課堂小結。數學給學生一種枯燥乏味的感受,我們在知識傳授、方法傳授的過程中,還需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傳遞。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教學中顯現的人文關懷對教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情感趣味式小結也是一種有效的小結模式,更有助于建立師生間和諧的關系。近期聽了節語文課《陋室銘》,教師在小結時設計了角色演示環節,請學生演劉禹錫,要求表演出你心中的劉禹錫當時的內心感受,感覺非常有意思。數學也如此,小結時若學生注意力渙散,教師適時以趣味性的方式小結,從心理學角度說,有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筆者認為,這很重要。
課堂小結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本文是筆者對現在教學中課堂小結所面臨的問題的思考,也呼吁一堂好課要做到精彩于始,精致于終。從課堂教學來說,小結一堂好課,也是下一堂課完美的開始,從教師來說,小結是對課堂教學理解的完美體現,以學生來說,小結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著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