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法治日益成為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司法作為依法治國的瓶頸之一,必然要通過改革舊體制的弊端、釋放生產要素的活力來解放生產力。黨中央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期待,讓公平正義不再停留在紙面上和數據里,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是重要一環,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關鍵。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有力幫助人民群眾監督執法者精準實施審判權,防止腐敗、促進法律公正、排除行政權干擾的一項法律規范,在許多國家已被采用,成為民主體制的重要象征。本文試圖以人民陪審員運行為視角,從運行機理和普遍性認識及其尚待完善之處,初步研討人民陪審制度對司法公正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 人民陪審員 程序 司法公信力
作者簡介:張夢瑜,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和訴訟法。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16
一、人民陪審員制度具體實施的當前形勢
我國法律規定中的陪審制度為“保持司法制度人民性的重要內容,是司法大眾化一種重要的制度安排”,立法者希望“通過陪審這座橋梁,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以陪審員的身份參與案件審判活動,讓普通群眾協助司法、見證司法、掌理司法,充分體現司法的民主功能,可以更集中地通達民情,反映民意,凝聚民智,在更大程度上實現人民民主”。總的來說,“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本身就是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立法目的,也是司法公正的根本性的正義結果。當然目前在司法和社會實踐中,人民陪審員制度必然蘊含較多的現實內容和綜合考慮,但是立法目的無庸置疑包括了人民陪審制度所指向的司法公正。但是現在運行的陪審制度存在陪審員范圍較窄、陪而不審、庭審形式化、專業匱乏、保障不到位等各種問題。為了避免淪為“政治造勢”和“司法作秀”的工具 ,目前人民陪審制度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造。
二、國外陪審制度的法律制定和法律實施:比較法角度進行的探討
法學界對于在司法實踐中加入陪審制度的源頭起溯,實際上多年來并未形成統一看法,較為流行的多是英格蘭本土起源說、北歐起源說和法國起源說。一般而言,法學界大體認可,公元八世紀陪審制度在歐洲法蘭克福加洛林王朝產生萌芽,后經演化在十一世紀英格蘭初步形成。主流觀點普遍采納這一歷史事實,即歐洲法蘭克王朝最先建立咨審調查制度。十六世紀以后,歐洲國家尤其以英國為代表開始在“新大陸”拓展殖民地,歐洲的陪審制度逐漸擴大影響,在其它各洲相繼擴散和建立。 原生于歐洲的陪審制度具有外行性、參與性、有限性、正當性的特點。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審判制度。現代社會的陪審制度已經相當成熟并出現了不同模式,大體上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以英美法系為代表的陪審團模式,一種是以大陸法系國家為代表的參審模式。
上述形式在陪審員的選拔方法、參與裁判、權力范圍頗有差異,然而立法目的和法制觀念卻基本一致。在某些所謂“合情不合法”的案件中,普通民眾擔任陪審員往往會從道德而不是法律的角度來考量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和標準,極大彌補立法機構的受限,因為立法機構不得不在道德與法律之間做出抉擇,而這種抉擇經常是沖突的或者難以取舍的;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有可能存在抵觸情緒,若有陪審員參與審理,會增進其信任感,使之更易服判;陪審員比司法機關專職法官更易以公眾利益為第一出發點,極大減少司法公權的濫用機會,從而更好達成司法正義。
簡而言之,西方司法體制中所建立的陪審制度在助力司法民主、司法獨立、司法公正等方面行之有效,同樣這也是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力圖達成的目標。
三、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重構:陪審程序的類型化設計
(一)平民擔任人民陪審員的基本思路
出于陪審制度“大眾化”的立法考慮,平民擔任人民陪審員的根本功能是在最大程度上增強司法制度廣泛的人民性,讓符合一定標準、具備相應文化程度的平民以陪審員身份進入審判程序,可以在社會上積累司法正能量,形成解決社會矛盾的新的方式,甚至能夠分流部分訴訟,減輕法院面臨的工作壓力,消減社會不穩定因素。
1. 陪審員的產生
某一法院依照法律規定所管轄的區域或者行業內(包含專業法院),凡是具有選民資格,未被剝奪政治權利,有正常社會活動參與能力的具有本國國籍的人均可擔任人民陪審員。 訴訟法所規定的回避制度當然適用于人民陪審員。
2. 陪審員的定位
基本上,平民擔任人民陪審員只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問題負責,必須而且只能從常識和情理的角度出發,并以此形成其權力基礎。因為法律規范及其具體適用是極為專業而深奧的,非經長期學習和經驗積累不能完成,因此人民陪審員對于法律的理解一般而言難以精準符合法律精神,當然應由受過專業訓練的法官具體操作。
3. 陪審員的適用
平民擔任人民陪審員應當在一審法院的訴訟活動中展開,無論本案系民事、刑事抑或行政案件。從我國現實存在的城鄉差別考慮,可以以農村為重點加以著力推行,積極化解我國農村大量涌現的民事矛盾,為實現司法“便利化”目的,在設立人民法庭的地域,應當加強人民法庭建設,并在人民法庭著重推廣適用。
4. 陪審員的參與
人民陪審員是否參與案件審理,決定權應由訴訟參加人行使。民事案件由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意見后決定是否由陪審員參與審理,刑事案件由被告人自行抉擇,行政案件的決定權應歸屬原告,已成為社會焦點的、或者重大疑難案件可以由人民法院充分闡釋人民陪審制度但不得作為強制性法律規范而加以適用。開庭審理過程由職業法官主持,法官應依法引導雙方當事人揭示案情事實、提供證據并質證。 認定案件事實、采信或者排除證據,職業法官與人民陪審員依照法律規定具有同等權利,不提倡使用投票表決的方式來認定案情。當然,假如出現法官以及陪審員的意見嚴重對立且形成簡單多數意見已無可能,亦可采用表決方式。
5.陪審員的庭前權力
在人民陪審員參與的訴訟活動中,人民法院有義務將本次訴訟的基本情況提前告知陪審員,同時人民陪審員必須參加庭審活動以前的證據交換、確定爭議焦點等工作中,以使人民陪審員深入了解案情。為使人民陪審員充分行使權利,陪審員自身也應在庭前做好充分準備,確保自己在庭審活動中既有宏觀掌握、又有具體指向地向訴訟參加人發問。
6.陪審員的庭審權力
審判長只能由專職法官擔任,這一點無庸置疑。除此以外,人民陪審員與法官享有同等的裁判。目前我國法律對陪審員庭審權利只是原則性規定,導致了各地實際做法的很大差異。建議有關立法機關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明確規定人民陪審員在訴訟過程中擁有的提問權、評議權與表決權、監督權。
(二)專家擔任人民陪審員的基本思路
具備相應專業技能和經驗的人系相較于普通平民而言,其擔任人民陪審員的做法與現行法律規定原則相同,以與法官擁有相同權利、承擔相同責任為根本要求。 應當廣泛吸納各個領域的知識分子和專業人才參與訴訟活動,但應嚴格專家陪審員的選任標準,保證其在知識層次和專業素質與職業法官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真正實現人民陪審員與職業法官的“同職同權”。
1.專家陪審的適用
專家擔任人民陪審員應當向所有類型的案件推廣。眾所周知,近年來某些具有較高專業性質的案件如醫療糾紛、國際海運糾紛、知識產權糾紛日漸增多,要求司法機關盡快制定標準,選拔多個領域內的專業人員作為侯任人民陪審員,并建立不斷更新的專業陪審員庫,使人民陪審制度更為高效地運轉起來。
2.專家陪審的來源
專家型人民陪審員在專業領域內與職業法官的法律素養和審判經驗形成互補,這是專家陪審模式的最大優勢,各地人民法院要有前瞻性的盡早建立涉外、價格、質監、醫療、金融、投資、海運、航空等專業領域的人民陪審員人才庫,以便能夠順利開展涉及上述糾紛案件的審理工作,發揮人民陪審員精通專業知識的優勢,有針對性地主動進行社會矛盾的訴前預防盡早堵塞管理漏洞,完善管理體制,全面提升防范法律風險和避免經濟損失的意識和能力。
3.專家陪審員的選任
要進一步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擴大陪審員選任范圍,在性別、學歷結構、職業分布上進行優化。要探索建立“家事糾紛陪審員庫”、“勞動爭議糾紛陪審員庫”、“少年案件陪審員庫”等人民陪審員庫,吸引優秀專家學者加入人民陪審員隊伍。要強化落實陪審員的陪審權,保障群眾充分參與司法,避免只陪不審、陪而不議等現象的發生,充分發揮陪審員來自基層、了解社情民意的優勢,彌補專業裁判的天然缺陷,增強人民群眾對司法的認同度,提高司法公信力。
4.專家陪審的功能發揮
社會分工日益細化,職業法官的知識素養不可能涉及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所以借用專家陪審員的專業知識排解糾紛是提高司法效率、保證司法公正的可行之道。發揮專家型人民陪審員的知識素養和經驗優勢,根據不同類型案件所涉及的不同專業領域,有針對性地安排掌握案件領域專業知識和專業特點、具有較深經驗積累的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工作,將會極大彌補法院專業知識和業務經驗的欠缺。
(三)平民陪審與專家陪審模式的相互關系
我們的陪審制度必須以平民陪審為前提,這是實現司法工作“大眾化”的基本原則。從法律規定上來看,平民陪審和專家陪審可以同時存在、互不沖突,但在具體案件中,當事人只能選擇一個陪審模式,民事案件由當事人共同達成一致意見而決定,刑事案件由被告人選擇,行政案件由原告決定。專家型人民陪審員當然可以從平民陪審員中選拔,亦即可以參加平民陪審,但平民型陪審員因為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素養和經驗積累,所以不應參加專家陪審。
人民陪審員制度具有體現司法民主、保障司法獨立、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的價值,然而現實中人民陪審員制度價值在實踐中呈現邊緣化態勢,導致其在實踐中出現偏差。通過以上程序設計,可在一定程度在保障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順利進行。
四、結語
本文結合我國現行法律規范和司法實踐,著重分析了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運行狀況,有指向性和針對性的嘗試設計起全新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在這一過程中努力結合西方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陪審制度的各自優點,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形勢下,更應立足實際、兼顧公正和效率,發揮優勢,克服缺陷,以國情、民情和發展趨勢為出發點,力求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實現司法為民這一根本立法宗旨的真正實現。
注釋:
鐘莉.價值·規則·時間:人民陪審員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9.
冷羅生.日本裁判員制度的理性思考.太平洋學報.2007(7). 56.
廖永安、[美]彼特·安德森.對話與交融 中美陪審制度論壇.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296.
劉晴輝.對人民陪審制運行過程的考察.北大法律評論.2007(1).
何家弘.中國的陪審制度向何處去——以世界陪審制度的歷史發展為背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