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的養老和就醫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本文結合目前我國社區居家養老現狀,闡述了醫務社會工作在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發展的必要性、醫務社會工作在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應用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發展的對策和建議,全面提升醫務社會工作在社區居家養老中的作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進我國的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 老年人 養老 醫養結合
基金項目:《福佑(for U)老年人日間照護中心》(國家級創新創業項目)(編號:51817013)。
作者簡介:溫寧寧,山西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62
一、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質量日益改善、醫療衛生水平顯著提升,人均壽命不斷延長,計劃生育政策長期實行以及國民受教育水平提升導致出生率下降等一系列因素,使得我國老齡化和高齡化的形勢日益嚴峻,老年人的養老和就醫問題日益突出,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很大的負擔。相關調查研究表明家庭養老是我國大部分老年人最愿意選擇的一種養老方式,社會機構養老多為不得已的選擇。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是家庭養老,主要是在原有的家庭平臺之上由子女對老年人進行生活照料,然而當今家庭規模向小型化發展,子女數減少,加上當前老人與子女共居向分居轉變,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的出現使子女對老人的贍養更加困難;對于子女而言,各種就業壓力、社會競爭使得不少子女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相應地減少了與老年人的照顧時間,這對傳統的居家養老發起了尖銳的挑戰。在這種傳統的家庭養老面對挑戰,機構養老又不被老年人所青睞的情況下,社區居家養老的形式順勢而上,得到了越來越的關注。社區居家養老是按照我國傳統習慣,選擇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養老方式。它以社區為平臺,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這種服務模式既解決了在養老院養老親情淡泊的問題,又解決了傳統居家養老服務不足的難題,是一種介于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新型養老模式。目前,國內的一些城市社區居家養老已經起步,其中日間照料、老年餐桌、上門護理是最為常見的服務內容。但由于社區居家養老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資金的嚴重短缺、缺乏相關政策和專業人員、以及社區資源整合困難等問題較為普遍。并且人們對社區養老仍存在較大的顧慮,這恰恰也反應了公眾對社區養老認識不足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二、醫務社會工作在社區居家養老中應用的必要性
醫務社會工作是指綜合運用醫務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方法,為有需要的個人、家庭機構和社區提供專業醫務社會服務,幫助其舒緩、解決和預防醫務社會問題,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的職業活動。在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發展醫務社會工作,是順應養老需求的多樣化專業化發展的選擇,具體分為以下三方面:
(一)提升社區居家養老的專業化水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質量要求明顯提高,而醫務社會工作可以將社會工作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經驗和醫學知識相結合,為老年人制定合理的個性化的養老方案和提供更加專業化的優質服務,從預防、保健、宣傳和控制疾病的出現和蔓延的角度開展專業養老服務,提升社區居家養老的專業化水平,大大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二)優化整合社區養老資源,解決養老需求多樣化的問題
慢性病老年人、大病恢復期老年人、半失能老年人、絕癥期老年人的數量越來越多,傳統的社會工作遠遠不能滿足多樣化需求。而醫務社會工作可以將社區的醫療衛生資源與其他養老資源優化整合,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養老服務,例如臨終關懷、心理健康輔導等。利用社區與社會資源,推進醫療保健與社會福利的整合。
(三)完善養老服務體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社會化機構養老與社區居家養老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我國的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機構配有專業的護理人員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這正是優于社區居家養老的部分,所以,醫務社會工作在社區居家養老中發展可以促進社區居家養老的醫療衛生水平,增加老年人對疾病預防和醫療保健知識的了解。
三、醫務社會工作在社區居家養老中應用存在問題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小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醫療衛生的要求逐漸提高,加之國內“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以及醫療衛生制度改革失敗,使得醫患矛盾頻發,在這種環境下醫務社會工作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政府也認識到在醫院開展醫務社會工作的重要性,大力支持和發展醫院內的醫務社會工作,在政府的引導支持下,2000年5月上海東方醫院率先設立社會工作部,之后許多醫院也陸續設立了社會工作部。相比醫院的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政府對于在社區發展醫務社會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相關的政策制度的實施,資金的投入力度較小以及缺乏相應的監督評估體系。無論在人力、物力還是財力方面,政府對醫務社會工作在社區居家養老發展的支持力度都還遠遠不夠。
(二)社區組織和人民群眾的信任感差
國內的醫務社會工作是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協和醫院起步,隨后又因為各種原因中斷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學和社會工作重新啟動。目前,在我國大陸地區,專業化的醫務社會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人們對于醫務社會工作并不了解,在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發展醫務社會工作更是沒有得到社會、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認可,從而嚴重地限制了醫務社會工作在社區養老模式中的專業化發展。
(三)專業化發展水平較低,待遇不合理
一方面,在社區從事養老服務的醫務社會工作人員魚龍混雜,許多沒有接受過專業學習和培訓的工作人員嚴重影響了醫務社會工作在社區養老服務方面的專業化的發展。面對社區廣大的老年服務群體,醫務社會工作者的數量遠遠不足。另一方面,醫務社會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大,事務繁多,福利待遇與付出的勞動不成正比,造成了人才流失,從而也影響了醫務社會工作在社區養老服務的專業化發展。
四、在社區居家養老中發展醫務社會工作的對策
(一)加強政府的引導力
由于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和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的具體國情,政府在社會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
首先,政府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為醫務社會工作在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提供支持。
其次,加大政府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使社區的各項養老服務的發展具有經濟基礎。
最后,制定相關監督和評估體系,規范行業的工作標準,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激勵醫務社會工作者積極投身于社區養老服務的事業中。
(二)全面整合養老資源
醫務社會工作在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離不開養老資源的整合。
一方面,整合社區內的養老資源,將社區的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有機整合,提升社區居家養老“醫養結合”水平。
另一方面,整合社會的養老資源,社區與大型醫院、養老機構建立關系,就養老方面的事宜開展深度的交流合作,對于不同情況的老年人選擇合適的養老方式,避免資源浪費,使得老人在社區、醫院、機構養老的三方轉換成為可能,共同致力于社區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從而完善我國的養老服務體系。
(三)進行養老基礎建設
醫務社會工作在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發展,必須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一方面,要合理規劃布局社區養老和醫療服務的場地,科學管理、統一運營標準,建成規模大、服務好、資源高度整合的社區養老中心,為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硬件設施。
另一方面,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必須要加大軟件方面的建設,提高社區養老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建設信息系統,搭建服務平臺,比如建立電子健康檔案、養老資源信息共享系統等。
(四)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
醫務社會工作在社區養老服務中的發展必須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全面提升。
一方面,社區要與高等院校建立合作,積極吸納高校醫務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定期對社區的醫務社會工作者進行培訓,提升其專業化服務水平,為社區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做好充分準備。
另一方面,政府要從制度層面提升醫務社會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水平,設立相對應的崗位,提升醫務社會工作者的社會地位,調動醫務社會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避免因福利待遇造成的人才流失。
(五)社區志愿者為補充
國家從“三社聯動”的提出到“四社聯動”的提出,增加了以社區志愿者為補充,充分顯示了社區居民志愿者在社區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中,同樣需要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醫務社會工作者應該積極發現和挖掘具有志愿者潛能的居民,例如具有心理學、護理學等專業背景的社區居民,鼓勵其融入到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中來。
參考文獻:
[1]劉博妍.“醫養結合”視角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現狀及對策.經濟與社會科學研究.2017.
[2]張秀慧.“醫養結合”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研究.東北財經大學.2016.
[3]張藝馨、許爽.“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模式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
[4]林憶文.探討醫務社會工作在社區養老中的作用.北京師范大學.2009.
[5]陳鐘林.社會工作者在社區居家養老中的作用.社會工作.2009.
[6]俞賀楠、王敏,等.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出路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