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部分大學新生沒有正確的人生觀、生命觀、價值觀,不僅難以適應大學生活,還因為生命意識淡薄使得自殺等極端事件頻發。因此對大學新生加強生命教育刻不容緩。本文將針對新時期高校生命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探索加強大學新生生命教育的途徑,幫助其提升生命質量,健全人格,促進大學新生健康成長成才。
關鍵詞 大學新生 生命教育 適應性教育 途徑
作者簡介:車昆,咸陽師范學院政治與社會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88
一、大學新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意義
大學新生在剛剛跨入大學校園后,面對陌生的環境,對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等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無助、恐懼和焦慮,這些困擾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則可能會影響其接下來的大學學習和生活。部分大學新生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學習積極性不高,生命意識淡薄。近年來,有關大學生淡漠生命的媒體報道時有所聞,自殺已成為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此外, 大學生兇殺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死亡率也居高不下。
面對當今大學新生的現狀,在大學中加強生命教育刻不容緩。因此,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是幫助大學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健康成長成才的有效方法。
(一)對于幫助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生活、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具有重要意義
生命教育能幫助大學新生樹立獨立生活意識,培養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能加強大學新生的生命意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生命觀、價值觀,實現健康成長。因為大學新生正處在人生關鍵時期,只有對生命正確的理解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貴,才能樹立更加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生命質量。
(二)社會轉型的迫切要求
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結構的調整以及利益分配的多元化,生存競爭的加劇,價值多向性的影響,大學新生面臨著學業、就業、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等多重壓力,部分大學新生出于生命困頓之中。在轉型期如何讓大學新生對生命價值與生活意義保持正確的認知,改變大學新生對生命的淡薄意識,適應社會轉型的需要是生命教育最急迫要做的。
(三)大學新生身心特點與人格建構的內心需求
大學新生身體發育趨于成熟,但心理發育嚴重滯后,心智不成熟導致人格不夠健全。生命教育是要培養“知、意、情、行”全面發展的人,要使他們身心與社會環境間處于協調統一狀態,體現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的核心精神。然而現代教育只重視知識教育導致教育的功利化,在大學新生生命成長方面卻非常不夠。高校教育工作必須正視大學新生心理發展落后于生理發展的實際,運用生命教育的方法及時加以疏導,健全其人格,促進大學新生的全面發展。
(四)構建和諧校園與社會的現實需求
科學的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其實質是構建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所以開展生命教育以大學新生為中心,從各個方面引導他們去感悟、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以及與此相關聯的道德與社會責任,達到和諧校園的構建,進而成為和諧社會的基礎。
二、大學新生生命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生命教育實效性不強
生命教育如何幫助新生樹立生命意識,提高生命質量,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是關鍵。新時期生命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體現不夠,大學新生在這個特殊時期得到的關注和幫助少之又少。目前生命教育如何針對大學新生的問題進行課程開發是一大難題,主要原因有教育目標錯位、教育內容相對片面、教育方式單一、支持力度不夠。生命教育應以大學新生的發展為本,注重體驗式課堂教學實踐,把被動教育轉化成對他的發展指導,讓教學踏上大學新生成長的韻律。
(二)大學新生的空心病使他們的生活缺少一種目的感、意義感
一部分大學新生常常被焦慮感、空虛感、虛假感、匱乏感籠罩,對于外在的環境感到疏離、孤單、內心渴望但是又恐懼親近,無法在大學生活中找到目標或方向,對于人生各階段的任務缺乏持續的熱情。這些都是大學新生空心病的具體表現。空心病的大學新生內心單純、脆弱,都是會隱藏自己感受的高手,抗壓能力不強但情緒波動大,容易走極端。他們經常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意義的人生到底是什么?生命教育能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增強新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
(三)教師沒有生命教育的素質,生命教育意識缺乏,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欠缺
高校教師是最能影響學生的生命狀態,更應該促進大學生的生命健康成長。然而教師在社會轉型期功利化傾向的影響下一心搞科研、評職稱,漠視教學,使得課堂質量和生命教育的教學效果不容樂觀。課堂上教師自身的生命狀態低迷,加之科研壓力大導致工作狀態不佳,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其他群體,使教師不堪重負造成的職業枯竭不容忽視。因此,建設一支合格的師資隊伍,是高校開展生命教育的保證。只有教師自身的生命狀態被關照才能關照到學生的生命狀態,只有教師的生命素質提升了,學生對他們的工作滿意度才能提高。
其次是很多高校沒有對教師進行生命教育的專業培訓。雖然這些年來很多高校推行生命教育,但只有少數高校教師受到專門的生命教育培訓。大部分教師因為沒有生命教育的知識基礎,當然在課程中體現不了生命教育的內涵、本質與目標,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抓不住生命教育的核心,難以保證生命教育的課程質量。因此高校應該把生命教育落到實處,通過培訓讓教師的生命教育理念與技能不斷提高。
三、加強大學新生生命教育的途徑
(一)生命教育介入大學生新生適應性教育的創新實踐探索
在理論上運用生命教育方法,堅持以學生為本,遵循實踐準繩、系統構建生命教育內容體系,積極探索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的有效途徑;在實踐上,注重教育實效,通過開展小組活動、個案輔導努力貼近大學新生生活,增加體驗性強的社會實踐活動,為高校開展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介入模式。
從生命教育介入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來看。首先,兩者在核心理念上都注重以人為本,服務學生,最終都落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之上。其次,生命教育與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的根本任務都是育人,這使二者最終殊途同歸。最后,傳統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差異性,脫離實踐,生命教育注重實踐,在工作中把學生看做是平等的,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價值性,兩者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我認為將生命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術引入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中,可在一定程度上更新傳統新生入學教育的理念、方法、手段,以解決新生入學后在思想、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從而達到提高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實效性的目的。而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的目標能讓生命教育針對性增強,能讓大學新生提高生命質量。
現代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說:“大學要培養的是‘人而不是‘器。” 大學教育以育人為本,培養的是一個品格全面的“成人”。生命教育的本質是“使人成為人”,終極目標是提升大學生的生命意義,實現生命價值,從而構建幸福人生。
(二)構建家庭、社區、學校、社會協同一體的模式,共同助力凈化和維護大學新生成長環境,共同努力促使大學新生健康成長,落實科學發展觀
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力,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綜合體系。生命教育為了保證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應當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支持的三方合力格局。
家庭是每個生命的源泉,也是教育的開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要給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精神樂園。大學生雖然脫離了父母的照顧和保護,但是家庭教育在大學生生命發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對大學生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用行動去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能有效培養其健全的人格。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重要成長期,是大學生成為社會人的過渡期。高校要遵循個體生命的發展規律,關注學生的需要和問題,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價值的傳授,使學生體驗生命的價值。高校構建的生命課堂要注重情感的交流與互動,可與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使學生尋找到生活的意義。更進一步,我們要做的是將生命教育的理念、內容和方法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在高校的價值觀教育中有效培養其健全的人格,保障大學新生生命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社會對于個體的社會化和生命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轉型時期功利化傾向使社會風氣深受影響,大學新生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暴露出的明顯問題是社會價值取向發生偏離和信仰缺失。在新時期社會應當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傳播積極向上的思想文化,善于運用輿論引導大學新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總之生命教育在學校、家庭、社會支持的三方合力格局下更能突顯生命體驗和生命實踐,讓教育回歸到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以體驗性活動展開,強化和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大學新生的生命成長,實現生命教育從理念到行動的跨越。
(三)要加強師資力量,建立高水平的生命教育師資隊伍
在生命教育中教師要做大學新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立德樹人,教師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說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責任。“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對話。教師應活化教材,不僅應具有自我成長的能力,而且還應具有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生命發展的自我成長機制的能力。”
首先,要提升高校教師生命教育的素質。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對學生影響很大。在應試教育下許多老師教育理念落后,教學方法只停留在知識性傳授。而在當今素質教育下生命教育注重把知識性教學與生命性教學相結合,更能體現教育的效果,從而促進大學新生的生命健康成長。為此生命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是很高的。這讓跟不上教育和社會發展的老師不適應。一方面高校教師應當加強自身對生命教育的系統學習,樹立生命教育的意識,改變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學校應當想盡辦法著力提升高校教師生命教育的素質。
其次,高校要提升教師生命教育的實踐技能。教師缺乏系統的生命教育理論學習,再加上實踐技能不足使得高校生命教育的質量不高。生命教育的實踐是注重體驗、互動與感悟的,因此實踐內容應符合大學新生的實際需要和成長規律。實踐環節讓上課不再是一種說教,通過教師與學生一起去探索、發現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和創造生活。因此教師生命教育的實踐技能對高校生命教育的質量至關重要。高校應大力開展生命教育的實踐技能培訓,建立生命教育的實踐基地,定期去參訪生命教育做的好的專業機構。只有這樣做才能有效提升教師生命教育的實踐技能,才能保證生命教育的效果。
注釋:
解如華.高校生命教育“熱”理論與“冷”實踐現象反思.教育探索.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