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發展使個人信息更易泄露。現階段,要保護個人信息,就立法而言,要對個人信息進行分類,在保護方式上有所區別;并加大財產處罰力度;同時,對個人信息權進行一定限制,當個人信息保護和公眾利益發生沖突時,放棄部分個人信息,但是對個人信息權的限制要目的正當,且不能濫用。
關鍵詞 隱私 個人信息 民法保護
作者簡介:馬永平,中共中牟黨校。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102
個人信息和個體息息相關,近年來因為個人信息泄露,給當事人生活帶來了困擾,甚至財產損失或生命喪失。
一、個人信息的含義和保護意義
(一)個人信息和隱私的區別
個人信息和隱私并不等同。隱私是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當事人不愿他人知道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不限于隱私,對隱私的保護不能涵蓋所有的個人信息領域。
(二)個人信息保護的意義
1.隱私保護涉及到人格尊嚴
現今,網絡傳播的速度已經超出人們的控制,隱私泄露,有時會引發網絡暴力,將當事人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社會評價被降低,生活、工作受到困擾,甚至有些人因不堪承受精神暴力而走上絕路。基于此,現有立法也側重于排除他人對個人隱私的非法干涉。
2.個人信息具有商業價值
一直以來,公眾對保護隱私已經達成了共識,但是對于隱私之外的其他個人信息的保護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主要是網絡興起之前,信息傳播速度慢、范圍小,而且對信息分析的技術也不發達,總體而言,一般的個人信息對當事人、對社會的影響都不大。但是,時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利用技術手段,通過對人們行為軌跡、消費習慣、消費水平等數據的分析,就可以勾勒出一個人的基本特征,比如年齡、性別、收入、職業、住址、愛好等。多數人不愿意在自己不知情前提下,自己的信息被他人知曉,特別是收入、年齡;也不愿意自己“被研究”。
對商家而言,消費者信息是寶貴的商業財富。有了這些信息,商家就可以主動出擊,向目標群體開展營銷。為了獲取客戶信息,一些商家想方設法去搜集,甚至付費購買,結果大量的個人信息在網上被公開標價出售。買賣雙方行為之大膽,反映了法律在這方面監管存在漏洞。
個人信息泄露,給很多人造成了困擾:經常收到垃圾短息、騷擾電話,不勝其煩,嚴重的還被騙財騙物。因為個人信息泄露,引發的刑事案件也屢有發生。比如徐玉玉案,就是因為個人信息泄露,導致學費被騙,徐玉玉年輕的生命也因此終結。
二、個人信息泄露的途徑
(一)使用APP時“授權”
第一,“不得已”授權。各式各樣的手機軟件讓用戶享受到了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但是它們也為用戶信息泄露打開了大門。很多軟件雖然“免費”,卻不是可以無條件使用的,用戶必須將自己的某些信息授權給軟件的提供者,比如讓軟件“讀取短信”、“讀取通話記錄”、“讀取聯系人”、“調用攝像頭”、“讀取位置信息”等。一些軟件要求獲得的“授權”,和軟件功能并沒有聯系。如果用戶拒絕“授權”,就無法使用軟件。
第二,“沒有注意”授權。有些APP在獲取用戶信息時非常隱蔽。他們要求用戶授權時,會提供格式條款,但是有關用戶的權利、義務內容,會采用不同的字號,即“權利”大、明顯,“義務”小、模糊,設置閱讀陷阱;或者將某些涉及用戶權益的重要內容藏匿于眾多普通條款之間。甚至有時候“同意”一欄,已經被很隱蔽地自動勾選。
比如某些購物APP,年終時,會生成用戶的年度購物報告,并進行詳細的分析,用戶閱讀后可以對自己的消費情況更清晰明了。這個服務很貼心,但是閱讀報告之前,必須點擊“同意”閱讀協議。協議內容多、字體小,多數用戶因為閱讀不便利,就會直接勾選“同意”,但是不知道這其中就包括了授權商家使用、公布自己的購物信息。
《合同法》第三十九條規定:采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商家行為明顯違反了《合同法》規定的“提醒”義務。
第三,“不了解”授權。有時候,用戶對軟件的了解比較模糊,或者在某些方面有誤解。比如wifi萬能鑰匙,是一款“蹭網神器”,一些用戶誤以為這款軟件之所以能“蹭網”,是因為它功能強大,可以破解密碼,但實際情況不是密碼被破解,而是被“共享”,即使用過這款軟件的用戶,他們鏈接過的所有wifi密碼會被上傳至軟件后臺(如用戶家里的、單位、親戚朋友家里的wifi密碼),軟件后臺儲存了無數的wifi密碼,用戶之間可以共享這些wifi密碼。所以,當用戶使用別人的wifi時,他使用過wifi也無秘可言,對其他用戶也是開放的。并且這是一款進入容易退出難的軟件。如果想要取消wifi萬能鑰匙的密碼分享,用戶必須要填寫熱點ssid的名稱;熱點的密碼;路由器mac的地址。還要拍攝路由器的背面外觀,最終這一切繁碎的內容都填寫完后,還要提交申請等待wifi萬能鑰匙的審核。對于很多用戶來說,很難掌握這些信息。如果不能取消,用戶使用過的所有wifi,對其他用戶而言就是開放的。
(二)個人主動公開信息
第一,主動“曬”。在微信、qq、微博、直播平臺上曬自己或者家人、朋友的信息,包括文字、照片、視頻等。這種看似美好的、安全的分享,可能會被別有用心者利用,比如冒用他人照片、視頻用于交友、廣告宣傳等。因為有市場需求,已經有人專門搜集他人在網上公開發布的信息去出售牟利。
第二,主動交付。首先是為獲得利益主動交付。一些商家通過贈送小禮物、給予購物優惠等方式,讓用戶交付自己的信息。其次,是必須主動交付,比如應聘工作、參加考試。應聘者和考生都必須按照要求填寫自己的個人情況,包括姓名、性別、通信地址、電話、家庭情況、工作和學習經歷、身份證號碼、照片等。
擁有這些信息的商家、主管考試的單位,有些為了牟利,故意出賣消費者或者考生信息;有些并不是商家直接出賣,而是個別員工利用工作便利出賣手中掌握的個人信息,但是不可否認,單位因為監管不力應該承擔一部分責任。
第三,正常交易時填寫。網上購物時,消費者必須填寫個人的詳細地址、電話、姓名。這些信息都印在快遞單上。這時,商家、快遞公司、快遞員掌握了消費者的信息,另一方面,有的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薄弱,對快遞單隨意丟棄,也會泄露個人信息。在消費者寄快遞時,還需要實名向快遞員告知自己的身份證號碼、姓名、地址、電話。
所以對于掌握個人信息的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讓他們保守自己掌握的他人信息;同時,要進行法律約束,對非法泄露他人信息者,依法懲處。
三、個人信息保護面臨的挑戰
(一)立法滯后于網絡發展
法律具有落后于社會生活的特性,信息時代,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法律的這個局限性更明顯。因為立法滯后于社會發展,給司法工作者和社會公眾都帶來了困擾——當糾紛、矛盾發生時,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作為支撐,無法妥善處理。
(二) 違法成本低
第一,個人信息受到侵害時,沒有相應法律依據提起訴訟,即使被補償,金額也極其有限。比如,接到推銷電話,很多人選擇掛斷了事,即使頻繁接到此類電話,也無法懲治打電話的人,也無從得知自己的信息是從哪里被泄露的。甚至接到詐騙電話,只要沒有實際損失,很多人也是息事寧人,不過即使報警,警方也不會立案。所以,對于撥打騷擾電話、詐騙電話者,泄露他人信息者而言,風險小,所以他們就很大膽,能成功他們的目的就達成了;不成功,也沒有損失。
第二,對于個人信息被泄露而造成的網絡暴力,存在法不責眾,或者調查取證困難的情況。對于某人信息的泄露,可能很多人都通過微信、微博進行了傳播,但是并沒有做出負面的評價,或者有的人只是發表了簡單的評價、言詞并不激烈。這些行為單獨的任何一個,都不會對當事人造成傷害,但是匯聚起來,就積毀銷骨。
四、個人信息民法保的構想
(一)分類保護
對隱私和一般的個人信息進行分類,采用相應的保護措施更能有的放矢。前者包括健康、身份證號、信用情況、收入以及其他不愿為外人所知的與人身有密切關系的信息。后者與個人尊嚴沒有直接關系,比如網上購物信息、行蹤軌跡、學歷、單位、年齡、電話號碼等。這些信息在傳統時代其商業價值沒有被發掘,所以并沒有被刻意搜集用于牟利。但是現在已經成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
對于隱私賦予隱私權和財產權的雙重保護。隱私權受侵害,往往給受害人帶來精神壓力和痛苦,有時也會伴隨財產損失。比如醫院為了宣傳教育,在沒有征求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公開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姓名、電話、照片、住址等,這可能會給當事人帶來精神困擾壓力;患者因為社會評價降低,可能尋找工作時被歧視或者已在崗人員被迫辭職,造成經濟損失。
家庭住址、學歷、單位、年齡、電話號碼等信息被泄露,不至于給當事人造成較大的精神損害,一般都是財產受損,所以,只是賦予其個人信息財產權,個人可以根據自已的意志決定或者與對方協商其使用自己信息的條件或者價格。個人信息是個人的資源,沒個人都應該有權決定自己的資源在市場上的價格。
對于哪些信息屬于隱私,哪些屬于一般的個人信息還需要法律進一步明確。
(二)侵犯個人信息的責任
傳統侵犯隱私的責任方式有: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等。這些責任方式多是“軟性”的,比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對于施害人而言,并沒有實際的財產損失;而精神損害賠償要求很嚴格,一般而言都是結果非常惡劣,才會涉及到精神損害賠償。
本文認為現行法律規定不足以發揮法律的預防、威懾作用。對侵權人應該更多的給予財產處罰,根據受害人的損失由侵權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或者以受害人的損失為基準,讓侵權人承當更嚴厲的懲罰性賠償責任。當受害人沒有財產損失時,侵權人也要承當懲罰性的賠償責任。
(三)對個人信息權的限制
雖然保護個人信息非常重要,但是,法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也有一定的度,否者可能會損害公眾利益。個體利益和公眾利益的沖突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法律要平衡好二者的關系。
個人信息權作為一種新興的財產權,雖然各國的財產權觀念不盡相同,但是在賦予個體控制自己信息的權利的同時,都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對其進行了一定限制。比如對某些犯罪分子、有能力卻拒不還錢的“老賴”,向社會公開其信息。雖然公開侵害了他們的隱私、財產權,但是為了保護其他無辜者,就要限制他們的個人信息權。但是這種限制一定要慎重,而且一定是建立在為了公共利益的基礎上的。比如,醫院為了宣傳教育,公布艾滋病患者的信息,但是應該對患者采取必要的保護——臉部用馬賽克遮擋,避免泄露其姓名、電話、住址、單位等信息,防止對其造成傷害。
五、結語
在現階段,要實現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從法律角度出發,要對個人信息進行分類,即隱私和其他的一般信息,對隱私給予隱私權和財產權的雙重保護,對于其他的一般信息給予財產權保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應該加大財產處罰力度,發揮法律的威懾作用。另外,對個人信息權進行一定限制,但是對個人信息的限制要目的正當,且不能濫用。
參考文獻:
[1]梅紹祖.個人信息保護的基礎問題研究.民商法學(人大復印資料).2015(8).
[2]張天上.隱私權的經濟分析.法制與社會發展.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