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信息時代,隱私侵權泛濫成災,隱私保護也日益深入人心。保護隱私的價值在于保障社群成員在參與社會協作過程中的自在感與幸福感,并藉此促進其參與社會協作的積極性。可以構成隱私的內容包括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私人信息及具有私人屬性并承載了私人信息的空間、物質和身體,只要相關個體并未表達出將這些內容予以公開化的意愿,或為限制其廣泛傳播而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該內容即屬于隱私權的保護范疇。公眾人物的隱私保護應視情況而論。明星類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應得到充分保護,除非明星人物有意以自己的隱私娛樂大眾換取關注。即便是公開場合,只要明星人物的行為刻意保持了低調,其私生活就不應受到打擾,而應受隱私權保護。
關鍵詞 隱私 隱私權 公眾人物 明星
作者簡介:安艷賓,廣東瀛杜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研究方向:法理學、民商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105
關于“隱私”一詞,1983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不可告人的壞事”;而到了1996年版,《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已變成“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開的個人的事”。透過這一解釋的變化,可以看出彼時中國社會文明觀念已發生的一個轉變:“隱私”的含義從貶義變成了中性。( 時至今日,當人們再提及“隱私”,多在指受法律保護、不可侵犯的個人信息或主要功能為承載該個人信息的個人領域。由此可以看出,這一概念不再僅僅是中性的,其內涵更具有了一種應受保護的偏褒義特性。
在立法領域,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對個人隱私規定了保護內容。1982年《憲法》規定,公民的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只是該部根本大法在規定對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時,還未使用“隱私”、“隱私權”的概念。最高人民法院在1988年《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從這時候起,“隱私”才開始從一個讓人們感到羞于面對、難以啟齒的話題逐漸發展成為受到尊重和保護的概念。
近些年,隨著個體權利意識的增強,社會對隱私保護的需求日益增強,我國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總則》,首次在民法基本法典中對個人隱私予以明確保護,開啟了個人隱私權保護的新紀元。但對于隱私權,其存在的理論基礎、權利范疇,以及作為隱私權的重災區——公眾人物的隱私,應受到何等保護,這樣一些關于隱私權的基本命題或重要內容,人們還沒有較為明確、統一的認知。 本文試圖對此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述。
一、隱私權及其權利價值
根據學界的定義,隱私權是指公民享有的私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搜集、知悉、公開和利用的一種人格權。 其設立目的在于將“私人的”和“公共的”兩個領域嚴格區分,使人們在私人領域真正能夠自主、自由。
隱私權所保護的客體有兩大特性,即私人性與隱秘性。私人性是指隱私權客體指向的是個體的相關信息,該信息可能屬于某一或少數特定的個體,可能與其他特定的少數個體有利益關聯,但與不特定的第三人無關;隱秘性是指隱私權客體信息未被相關的主體置于不特定公眾的可感知范圍,或該信息被控制在特定的不易被相關公眾關注、獲取從而不會被廣為傳播的范圍內。
保護個人隱私的基本價值在于,個人作為一個社會存在的基本構成個體,其不僅僅是從事社會協作從而創造成果的勞作者,更應是社會協作成果的享用者。在不妨害他人權益也不影響社會協作的前提下,每一個社會個體的生活方式和內容都應當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唯有如此,個體在參與社會協作的同時,才不會失去或減損其行為選擇的自在感和生存的幸福感,個體和社會形成良性互動。
作為現代社會的成員,人與人之間需要在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在各種社會規則的約束下溝通交流并相處、合作,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群體的和諧、有序,且社會成員積極參與,達至社群整體比較理想的生存、發展狀態。而由于性別、年齡、性格、文化、經歷、見聞、教育背景和社會地位等的不同,人們之間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性情癖好、經驗見識、利益立場等都存在差異,甚至相差很大,加之時間、空間及環境所限,關系再好的兩個人,即使是家人、親密的朋友,也有彼此不能理解或不能達成一致的行為選擇和不能相互分享的信息。但一個人的具體行為選擇、心理狀態,雖然于他人無害,若被另一方知曉后缺不能得到理解、認同,就可能招致嘲笑或驚恐、猜疑甚至爭吵、阻撓。對于后者的這些反應,作為前者的一方是不愿見到的,但其多數時候又不能或不愿去花時間、精力,還要冒著最終不得不妥協的風險,去嘗試溝通。于是就有了某些不愿他人知曉的個體行為、心思及個人財產狀況等信息。這樣的信息以及該信息產生、存在的領域,就需要有“隱私”這樣一個各方均予認可的概念加以尊重和保護,是謂隱私權的保護客體。
由此可見,隱私權所保護的客體應當受到尊重,未經同意,不應被窺探、竊取、傳播甚至利用。有鑒于此,現階段我國及相關國際組織都有對個人隱私予以保護的規定。如聯合國大會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規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我國現行《刑法》也規定: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我國2010年實施的《侵權責任法》,和前述2017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并實施的《民法總則》更明確規定了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及相應的侵權責任。
二、隱私權的內涵
根據明衛紅總結,隱私權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私人安寧不受侵擾;私人保密信息不被公開;個人對私事決定的權利和自由不受阻礙。 筆者認為,該措辭限定較大,導致含義較窄,沒能涵蓋到隱私權應有的全部指向。
結合隱私權這一概念的前述含義及特征,一切具有私人屬性的空間、身體、物品本身,以及與其相關的一切信息,包括個人的身體、喜好、習慣、行為活動、思想意識、社會關系等等,只要與不特定的公眾無關,都可謂“私”,均應受到尊重與保護;而前述信息中,尚未被不特定的公眾知曉,且被信息所屬主體刻意保守在較為封閉的范圍內的,均可謂“隱私”。前述“隱私”信息存在或附著的空間、身體、物品等載體或領域,亦不應受到侵犯,相關主體對該“隱私”信息、“隱私”領域應當享有專有處分、管理權,他人未經同意不應侵擾、探尋、傳播,此即隱私權的應有范疇。
根據我國國情及國外有關資料,作為例舉,下列內容可歸入侵犯隱私權的范疇 :
1. 未經公民許可,非法獲取、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等私人信息。
2. 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等私人領域,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生活安寧。
3. 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獲取他人私生活信息。
4. 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 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公開他人私人文件內容。
6. 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并非法公諸于眾。
7. 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婚外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 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于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9. 收集公民其他不愿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上述列舉,都是侵犯到個人隱私權的典型行為,也比較常見,為我們所熟知的隱私權內容。在此之外,凡屬相關個體并未表示意欲或同意擴大信息接收人群的私人信息,以及相關個體并未表示允許不特定的他人接觸或進入的私人領域,均應屬于隱私權的保護范圍。
三、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保護
(一)公眾人物的特征與分類
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有什么特別嗎?先來看一下什么樣的人可被稱作公眾人物:陳衛東教授認為,公眾人物是在社會生活的某一范圍、某一時段內,被廣為人知或對其所在社會領域有重要影響的成員,如國家機關主要官員、演藝體育明星、科學家、作家、皇親貴族等等。
該釋義揭示了公眾人物的兩個特征:
1. 公眾性。公眾人物或擔任重要公共職務,服務于公眾(主要指各級黨政機關領導),或在公眾生活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如演藝界明星、體育明星、新聞輿論名人及知名企業家、知識精英、意見領袖等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
2. 時空性。公眾人物是個相對的概念,有一定的時間性和地域性,在某一段時間、某地域內具有一定影響的人,為特定的大眾所熟知,而伴隨時間的推移,或離開了此地也許就無人知曉。 例如我國大陸某一時期的當紅明星,其到了國外或再過十年、二十年,就可能變得默默無聞。
根據上述公眾性特征的成因不同,公眾人物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公職類公眾人物,他們因為從事公共管理、服務工作而被公眾熟知或置身于公眾可知曉的范圍內,他們的言行舉止更易于關乎公共基本利益;另一種是明星類公眾人物,他們因其所從事的工作及相關活動與公眾的生活興趣相關而被認識、熟悉,這類人物的個人世界基本不會和公眾的切身利益產生瓜葛。
(二)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保護范圍
關于上述兩種公眾人物,他們隱私權是否應當與普通人有不同,是否應無差別地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筆者認為:
1.公職人員的隱私權需要受到合理限縮。擔任公職的人的行為、品性,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公職人員需要品行端正,無不良習性,具有公德心而無非分私欲。所以公職人員需要有較高的修養和品行,以保持其職權的行使不會因其個人生活受到不良影響,從而避免公共利益受到損害。但人總是有七情六欲的,因而他們需要接受社會各方的監督,時常檢點個人言行。但同時公職人員也是人,享有人格權,在私生活方面也應有基本的個人隱私。從而對作為公職人員的公眾人物,存在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與個人隱私權的對立、權衡,導致其所享有的隱私權范圍需要受到一定的限縮,比如學歷、年齡、戶籍、主要職責等,需要對外公開,一定條件下還需要公職類公眾人物公布其個人財產。
但這種對公職類公眾人物隱私權范圍的限縮必須有合法、合理的公共利益需要。在不影響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該類公眾人物的私人空間應當受到尊重。不能以公眾知情權的名義,任由該類公眾人物的個人隱私被媒體或其他無關人員肆意窺視、傳播、利用。
2.明星類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應受充分保護。明星類公眾人物往往因為其工作特點,經常出現在公眾視野,或因其突出成就、參加了受關注的活動,而被人們知曉,當然也有為博眼球并一時成功的所謂“網紅”。這些人讓普通人難得親眼看見其真人,但人們對他們有所了解,而且很多人還樂意在閑暇時候對其有更多的了解。這樣的公眾人物,并不會與公共利益產生直接聯系,因而并無公眾利益上的必要對其進行突破私生活界限的監督。因而他們受到的隱私權保護應是充分的,與普通人無異。
同時,與普通人一樣,明星類人物有權處分自己的隱私。明星類人物中有些人為了吸引公眾注意力,會主動公布或放任媒體公開自己的各類信息,諸如年齡、身材、婚戀、興趣愛好、社會關系、成長經歷、意識觀念、前沿想法等,這屬于隱私權主體對自己權利的具體支配、處分,是隱私權作為一項權利的應有之義。如果這些信息他們沒有主動放出,而是將其保守在較私密的環境里,就屬于隱私的范疇,別人未經同意擅自獲取并向大眾公布,就侵犯了信息相關主體的隱私。只是其中有些信息的公布雖然違背了信息主體的處分意愿,但由于并無大礙或其他各種原因,其不一定會采取措施予以追究。但不予追究并不意味著這些信息就是理所應當地可以公之于眾而被圍觀、指點甚至利用的。實踐中,很多明星類公眾人物由于隱私權長期遭受侵擾又不便維權而感到壓抑、煩惱,甚至不堪心理重負而走了極端,這種現象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和反思。
如果是明星類人物不加掩飾地暴露在開放的公共空間的行為,是其他不特定的人都能夠看到并輕易識別出的,則這種行為不具有隱私性,可以被獲取到該行為信息的人傳播、議論。若某明星在自己家,雖然不拉窗簾,但只要不進到其私宅范圍內,就無法窺視到,則不應被非法獲取并傳播,否則就是侵犯了隱私權。而假使某明星與異性私會,雖在自己房間,卻故意在打開的寬大窗戶附近長時間活動而不拉窗簾,致使周圍過路人都可以輕易看到,則該明星就把自身活動置身于公共視野范圍內,獲取該信息就不能算侵犯了事主的隱私。
有人可能要說,明星代言了很多產品,我們作為消費者群體,應有權通過了解作為代言人的明星們的更多私人信息,借以判斷其人品是否可靠,從而進一步判斷其代言的產品是否值得信賴。
對此,本文不能認同。首先,產品質量好壞與代言人品行高低并無必然聯系。產品尋求明星做代言,主要是因為該明星的知名度和其作品塑造出的外在形象深入人心。代言人品行佳,不等于其代言產品一定不出質量問題;相反,代言人品行出現問題,也不能表明其代言的產品就有問題。其次,那些想了解明星八卦信息的人,和跟蹤明星的記者,有幾個是為了判斷該明星代言的產品質量呢?很明顯,他們都只是些為了滿足窺私欲、增加飯后談資的看客,或在滿足大眾的同時獲取自身利益的媒體。
四、以某影星 “出軌”事件為例論隱私權的保護
下面以一實例來分析公眾人物在公開場合的隱私權保護:
國內某明星跑去國外度假,并與異性在國外環境下的公共場合親密交流,被國內媒體記者跟拍并在國內散播,從而引起國內網民對該明星的婚姻生活及其道德的廣泛猜測與質疑甚至辱罵。
對這種情況,如果沒有狗仔隱瞞行跡故意跟蹤,因為身處異國他鄉,對周圍人而言,該明星僅是一個陌生的普通游客,其與異性朋友的親密行為也并無出格,因此其行為不會引起周圍人注意,更不會被傳播至國內而引起國人熱議。假若其明知雖然是在一個遠離故土的環境里,但當時已經有人在跟拍,則相信其不會有和別人親近的舉止,如同其在國內的公共空間也不會有類似行為一樣。很明顯,該明星并不想讓認識她的人知道其與異性私會的信息,并為此采取了防范措施——選擇一個遠離國人的環境。這就使她的這些個人交往信息落入了隱私權的應有保護范圍。任何跟蹤、窺探、傳播,都是非法行為,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名人明星這類公眾人物,只要其隱私沒有傷及公共利益(法律明確保護的利益),就不應該受到侵犯,更不應非法獲取與傳播。如果說明星類公眾人物的品行會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則其個人本來是要隱匿這些品行信息的,至少是低調的,卻被跟蹤偷拍者公開甚至以批判的名義予以宣揚,那么實際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就是偷拍、傳播者導致。因此,以道德批判的名義,去侵犯明星類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是不合邏輯、不講道理的,更不合法。即使公眾人物在特定的公共場所的言行,也不能因其身處公共場所就認為其自動地將自己的一切公開化了, 只要其保持了低調,采取了措施避免相關信息公開,就不可以惡意獲取、隨意傳播。未經同意就對其私生活進行跟蹤、公布,仍會構成侵犯隱私權。
注釋:
明衛紅.隱私與偷窺的文化研究(第1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3,4,219.
王利明.隱私權概念的再界定.法學家.2012(1).
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群眾出版社.1998.21.
陳衛東.試論公眾人物隱私權及其與新聞自由的沖突與平衡.北大法律信息網.2003年12月14日.
Sharon A Madere, Paparazzi Legislation: Policy Arguments and Legal Analysis in Support of Their Constitutionality,46 UCLA L Rev 1633,1644 ( 1999) 轉自余德旋.論視頻監控對公民權利之影響——以公共場所隱私權為例 .子知識產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