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流失文物問題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而逐漸產生的歷史遺留問題。一個國家的歷史文物具有獨特意義,其內在價值并不能以金錢而衡量,因此在文物返還的過程中的善意取得是否可以合法占有,遇到的其他困難,我們該如何解決問題,建立一個什么樣的機制體系成為重要問題。本文將以大堡子山為例簡述相關問題。
關鍵詞 文物返還 大堡子山 善意取得 保護制度
作者簡介:黃奕,蘭州理工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107
人類文化的發展是輝煌的,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時代發展的血與火的洗禮中,文化不斷的被破壞,被燃燒,而后,又浴火重生。人類文明在被破壞中消亡,同時又在被破壞中得到發展。文化是看不見的,所以,人類活動所生產出的文物成為了見證文明的重要的物質載體。由于文物的脆弱性和可移動性,在歷史的變遷尤其是近現代的戰火中,有很多的文物不斷被破壞,還有很多被迫離開自己的故土,流落異國。現如今,隨著世界局勢的穩定,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尤其是那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水平逐步提高,他們開始把目光轉移到那些曾經屬于他們的文物上。由此,文物返還這一理念逐漸成為了國際社會的熱點。
2014年9月9日-12日全世界文物返還方面的學者都在關注中國敦煌,第四屆文化財產返還國際專家會議的盛大召開。此次會議的重點就是就對于各國經驗、區域性合作機制、法律和技術層面問題進行交流和討論,尋求一條最合適的,可以在國際社會通用的制度和體系。于是《關于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的敦煌宣言》應運而生,簡稱《敦煌宣言》。《敦煌宣言》主要是推動各國建立一個被盜文化財產的國家數據庫,這些國家數據庫和國際數據庫進行相連接,實現數據共享,同時各國加強關于流失文物追索與返還的立法、建立一個負責流失文物的政府機構來專門處理這項問題。《敦煌宣言》在中國的召開,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國對于文物返還方面的重視。
一、流失文物歷史問題
中國文物的流失問題由來已久。在近代中國的發展歷史上,從第一次鴉片戰爭起,每一次戰爭都加劇文物流失問題。國共內戰時期這個問題顯得更加嚴重,戰爭基本結束后,新中國成立,“破四舊”又席卷而來。戰爭的劫掠,民間的非法走私,混亂年代對于文物的破壞,一次次的打擊,使得我們中國的文化精華不斷流失。
不光是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作人類文明的中心地,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四大古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當地原始居民在不斷的歷史進程中所不斷開發和發展的。現如今,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和發展。古埃及,歷史上不斷地被入侵,曾先后被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以及羅馬人占領過,因此,原始的埃及文明已經被同化的毫無蹤跡。古巴比倫文明,所謂的兩河文明曾經發明過十進位和六十進位法,而六十進位法至今為全世界所沿襲使用,《漢謨拉比法典》是目前現存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古代成文法典,對后來的法律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然而也受到了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最終被亞述帝國吞并,至此,古巴比倫文明消亡。古印度不同于現在的印度,古印度在歷史上被雅利安人征服后,將古印度原住民貶為賤民,建立了種姓制度,隨著后來印度的不斷發展,不斷被新的統治者所征服,印度文明早已消亡。
而中國文明卻得以在歷史的長河中保存,不是因為沒有被其他民族征服過,而是因為中華文明的強大的包容力以及中國人民強烈的文化自尊心,中華文明不僅沒有在侵略和被占領中消失,而且還憑借著自身的包容力將外來文化所吸收,壯大自身,因此中華文化在侵略中不僅沒有被破壞,還得到了發展,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勞動人民利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完成了一件又一件包含著“文明”的精粹,這些都是歷史的見證,代表的是中華文化的輝煌,因此,每一件文物都彌足珍貴,每一件流失文物都值得我們去追回。
二、大堡子山慘遭盜掘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的祖先起源于一個叫做“西犬丘”的地方,由于秦祖先牧馬有功,且在秦與西戎族的戰爭中奮勇殺敵。因此周王將該地授予秦祖先,從而秦國得以建立,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集權王朝。因此,“西犬丘”其實是秦族和秦文化的一個發源地和根基。因此,確定這個“西犬丘”的準確的位置,對于我們研究秦文化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個“西犬丘”到底在哪?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證據來證明“西犬丘”位于我國某個位置。學者們在翻閱了大量的史書,希望從歷史資料中可以找到關于“西犬丘”的相關信息,最終學者們根據“犬丘”基本確定了四個位置。分別位于山東曹縣、河南永城市、陜西興平市和甘肅禮縣。而最有可能的一個地方,則是甘肅禮縣附近,《史記·秦本紀》中記載,西周時,秦國先祖大駱、非子所居。因還有一個“犬丘”在東,故該地又被稱為“西犬丘”。在以后的發現中,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甘肅禮縣就是傳說中的那個秦族的發源地,比如1919年秦公簋的發現,上面有105個銘文,通過對銘文的分析,甘肅禮縣極有可能就是“西犬丘”。
大堡子山位于甘肅禮縣永興鄉。在20世紀末,禮縣的盜墓事件使得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知道甘肅禮縣的秦公墓。從剛開始的偷偷摸摸挖掘“龍骨”到后來光明正大的打盜洞,從挖掘、收贓到銷贓走私,一條龍的服務使得流失速度不斷加快,“要想富,去盜墓,一夜成為萬元戶”成為當地老百姓的真實心理寫照。直到目前,那段時期有多少文物從那里出土,又有多少流落海外,我們無法估計,我們只知道當1994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開始挖掘之時,迎接他們的是滿山大大小小的盜洞,讓那些文物工作者們更加痛心疾首的是流失文物不知所蹤,私人收藏甚至流失海外,失去了這些文化載體,我們研究秦文化之路將會更加艱難。
2004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五家單位組成聯合課題組針對大堡子山進行研究調查。在進一步的考古發掘中,考古隊員們收獲了大量的先秦時期文物,讓我們對于先秦文化的了解得到了很大的促進,這更加表明了大堡子山遺址的重要性。當初那些流失的文物這些年也不斷出現。1994年,法國一家私人博物館出現了一批金箔飾片以及兩只金虎,做工與造型具有明顯先秦時的風格特點,經查實,這批文物確實是出自甘肅禮縣。同樣在1994年美國紐約出現了一對秦公壺,形制以及紋飾符合先秦時期的藝術風格,早期先秦人將此作為飲酒的器具。林林總總,目前已知的大堡子山流失文物中有線索的有81件(套),分布于英國、美國、比利時、日本等國家或地區的博物館或者私人收藏處,但是它們的溯源之路仍存在困難。
但是只要我們不斷的堅持,就會取得進步。2015年7月20日,“秦韻——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歸特展”在甘肅省蘭州市甘肅博物館舉辦,這是一場專門用來展示剛剛從海外回歸的大堡子山的流失文物,一共有32件金飾片分別展出。法國收藏家克里斯蒂安·戴迪安先生無償返還28件大堡子山文化藏品。對于大堡子山流失文物返還工作來說,這屬于歷史性的進步,標志著大堡子山文物返還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三、善意取得的合法性問題
善意取得是否合法在國際社會上是一個值得爭議的問題焦點。善意取得人在主觀上不知情且善意的情況下的非法文物是否可以合法占有,國家之間有著不同的規定。有些國家把善意取得作為一個合法取得的途徑,有些國家不認可這個行為。比如法國的文化遺產法規定,具有重要遺產價值的文化財產具有“不可讓渡性”,因此法國是采取折中策略,即規定原始所有人在三年除斥期間內,都可以提出回復請求權。1995年《關于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約》第四條對于善意取得進行了劃定。承認了善意取得者歸還流失文物可以獲得相應的合理補償。但從多方面看善意取得制度不應當被認為是取得流失文物的合法途徑。
一方面,善意取得的對象是流失的文物,不同于普通的一些物質財富,文物中所包含的文化因子對于一個國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有很多文物就本身的材料以及做工的價值是比較小的,但是其背后所蘊含的潛在價值卻是十分巨大,尤其是對于文物的出生地來說,這其中所包涵的是國家、民族和人民之間所用來維系的紐帶和橋梁。
另一方面,文物的流失大多由于非法戰爭所引起,而戰爭時期混亂的社會狀況則加劇了走私的情況。戰爭掠奪、民間非法走私這些是文物流失的主要途徑。在通常情況下,國外的文物基本都是“來路不明”,因此,完全善意的情況較少。很多都是以善意購買為由來欺騙自己,比如一個收藏家要花重金購買一件外國的文物,通常他一定會去研究、了解這件東西。基本上,那些熱衷于收藏的有錢人,對于文物的鑒定,有些獨特的見解和方式方法。沒有很大的把握,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沒有人會花錢去夠買一個不知底細的東西。因此,善意取得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其實是并不成立的。
四、文物的保護體系
中國追索境外流失文物面臨著法律上的困境。根據有關國際法和國內法的規定,通過利用中國參加的多邊國際條約、國際慣例、跨國訴訟和涉外訴訟等途徑來追索境外流失文物幾乎是不可能的。在此情況下,文物的保護體系建立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應當建立一個完善的文物流失統計系統。對于中國目前已知的流失文物進行統計,文物的流失地,文物的外觀特征以及一些其他的信息。當遇到流失的文物可以很快的通過流失文物統計機制去對文物進行一個基礎的分析,從而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對于接下來的工作,將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其次,完善我國的文化警察制度。而這可以借鑒意大利的文物憲兵機制——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用來打擊文物犯罪的專職警察機制。 意大利文物憲兵部隊所承擔的任務包括監控文物安全狀況、保護名勝古跡安全、提供預防性安全咨詢與忠告、追索被盜藝術品四個大項。從體制上看,意大利文物憲兵部隊是屬于垂直領導體系,這樣可以避免因為領導過多從而導致領導混亂,提高效率。從職能上面看,意大利文物憲兵部隊的四項基本職能:追索、監控、提供咨詢以及保護。文物憲兵部隊與其它部隊相互配合,可以在必要時對其它憲兵部隊進行調動。就目前來說,意大利的文物憲兵部隊是一個較為完備的具有政治意義的文物保護力量。而中國在這方面就較為落后,目前還未建立一個專職化的文化警察隊伍。中意文化警察的最根本區別是還未成立一個專門的制度。河南、陜西、廣東等地根據其地方特點建有屬于當地調控的機構發揮著類似于文物警察的功能,但其職權范圍較小,職權力度不足,權利配置不合理,以及綜合素質較低成為限制我國文物保護部隊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對于這方面,應加強重視,使其得以有力量來保護文物的流失。
最后,在建立保護體系的基礎上,利用我國日益增長的國際影響力,與有關國家進行外交談判并締結單邊或多邊協議,以此穩固我國的保護體系,并且對外保持穩定的發展。例如對于那些流失文物現有的持有人,并不能直接采取措施,讓他人將流失的文物返還給所在國家。根據國家間的協議或者其他依據,給予那些文物現有的持有人以必要的補償。法國文化遺產法中也提到“公開市場規則”,所有人在除斥期間請求占有人返還財產時,必須補償善意受讓人支付的價款,這一舉措,對于法國文化財產的保護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文物追索的途徑有多種,不僅訴訟這種強硬的手段,協商這種較為溫和的方式也可以達到目的。因此,應當根據實際的情況,而采取最為恰當的方法。大堡子山流失文物的回歸,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國政府和法國有關方面的積極協商,尋求到的一條文物返還的恰當的方式。而在英國走私文物案中,對于3000多件文物來說,如果一一去確定他們的源地,耗時耗力,實行的可能性較小。因此,中國在對走私方進行施壓完善國內制度的同時,加強通過協商來解決談判這一措施對于文物返還有著重要的意義。
綜上,文物返還的道路還很漫長,任重而道遠,只有在各方面不斷努力下,才能讓其回到它們該去的地方,文化的內涵和文化才能相結合。
注釋:
王春燕.我國境外流失文物的追索途徑分析.蘭臺世界.2011(24).32-33.
靳平川.對意大利文物警察體制之揚棄.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1(3).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