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媛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在這次演講中,習主席講述了三個中哈兩國交往的動人故事,以此來說明兩國人民心心相印、親如手足。而一條重新聯結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外交關系的紐帶也悄然形成……
匠心齊聚,國韻一展。2016年6月21日,在國家體育場鳥巢文創中心,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輕軌項目啟動動員會及參建方簽約儀式如期舉行,標志著這項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重點項目全面啟動。
阿斯塔納輕軌項目是哈薩克斯坦首條城市輕軌線路,作為中哈產能合作早期收獲項目之一,全線采用符合中國標準的無人駕駛技術。項目全長22.4公里,共設18座車站和1座車輛段,設計時速80公里,總投資為18.87億美元。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哈薩克斯坦乃至中亞地區最具技術代表性的城市交通項目,并提升阿斯塔納首都形象,增加居民和游客的出行便利、舒適性和安全度。
作為土建工程分包單位的北京城建集團、設計單位的城建設計發展集團將以其國內頂尖的設計、施工和管理水平,向世界展現出中國精神、中國技術及中國實力,把握中哈合作契機,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打造出精品樣板工程,為中哈兩國更加深厚的友誼貢獻一份力量!
筆者作為參與其中的檔案人,始終感受著輕軌項目對于兩國關系以及檔案資料對于歷史傳承的紐帶作用與效應。就讓我們撫觸著這條厚重的紐帶,追隨著習主席的腳步,去探尋那隱藏于檔案背后的故事吧……
事業紐帶:從冼星海創作阿拉木圖名曲說起
古絲綢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圖,有一條冼星海大道,人們傳誦著這樣一個故事:1941年衛國戰爭爆發,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貧病交加之際,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接待了他。在阿拉木圖,冼星海創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戰》《滿江紅》等著名的音樂作品,并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創作出交響樂《阿曼蓋爾德》,激勵人們為抗擊法西斯而戰。
在城建集團,就活躍著不可勝數的“冼星海”們,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和青春為阿斯塔納輕軌項目譜寫著一曲曲英雄贊歌。
國際部的小程,原來和我同為檔案工作者,因此接觸最多。一天,這個平時靦腆羞澀的大男孩突然跑來向我辭行——“明天我就要去阿斯塔納了!”語氣中透著些許興奮。
說實在話,聽到這個消息我喜憂參半,既為他能夠得到歷練而高興,又為他面臨無窮的未知而擔心。他似乎也看透了我的心思,笑著說:“姐姐放心,我心里有數。”那天他和我聊了很久,他說他深知此項工程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不僅承載著中哈兩國人民的友誼,更代表著中國在哈以及中亞的國際形象,重要程度自然非同凡響。“但是無論如何困難,”小程補充道,“我一定會竭盡全力把檔案資料保存好,讓這個項目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幾個月后,當我收到小程從阿斯塔納發來的前期檔案資料照片時,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特別是我聽說由于對當地大環境的不了解、對文化的不熟悉、飲食習慣的差異導致大部分先遣隊員難以適應,硬是咬牙苦撐扛過了項目前期的艱苦階段時,更為小程對檔案工作的一腔熱忱而感動得落淚。無疑,先遣隊員們一直堅守著“成就客戶、合作守信、精干高效、艱苦奮斗、和諧健康”的事業理念,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出色完成了輕軌項目前期工作。小程只是阿斯塔納項目先遣隊中的普通一員,負責檔案工作也是兼職而已,而他,卻憑借著對檔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為此傾注心血和氣力,這難道不令人贊嘆與敬佩嗎?與此同時,我也真真切切體驗到檔案作為事業紐帶所散發出的誘人魅力了。
情感紐帶:中國兒子55年后赴哈尋母
上世紀40年代末,一位在新疆工作的中國小伙兒認識了在當地醫院工作的美麗姑娘瓦蓮金娜,兩人真心相愛并結婚生子。后來,由于一些客觀原因,瓦蓮金娜回國了,當時他們的兒子才6歲。這個孩子長大后,不斷尋找自己的母親,想盡了各種辦法,始終沒有音訊。2009年,兒子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母親瓦蓮金娜,他的母親就住在阿拉木圖。這一年,兒子61歲,母親瓦蓮金娜80歲。后來,兒子來到阿拉木圖看望母親,還把母親接到中國旅游。這遲到了半個世紀的幸福,是中哈人民友好的有力見證。
鏡頭推到年后。11月的阿斯塔納已是寒冬初至,不知不覺間城建集團輕軌項目先遣隊已經在阿斯塔納工作了3個月有余。面對完全陌生的異國環境,先遣隊相繼克服了環境差異、文化差異、食宿差異、氣候差異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短時間內完成了熟悉當地建筑、建材市場,辦公住宿營地的交接,場平、地下管線確認及搭建圍擋、工程樁位交接和全線復合測量工作,還相繼舉辦了動工儀式及首樁開鉆儀式,完成了首根工程樁的澆筑工作,為項目后續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成績的背后,是無私的付出。為了開拓集團海外事業,隊員們奮斗在異國他鄉,難免會錯過很多家事,對家人的照顧不周成為了隊員們心中最大的羈絆。工作之余每每想起家人,他們總是滿懷思念,熱淚盈眶。即便如此,沒有一位隊員因家事而耽誤工作。
項目總工老徐,多年前因為工程檔案移交工作而與我熟識。此次奔赴阿斯塔納,他是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即將小升初的兒子而踏上征程的。
“我最怕在電話里聽見兒子的聲音!”前幾天老徐回國辦事,與我在集團偶遇。已過不惑之年的漢子言語中頗有些落寞,但旋即他又正色道:“孩子,總會長大的,他以后一定能理解爸爸在他成長過程的這次缺席!”
為了保存好輕軌項目的第一手技術檔案,老徐在阿斯塔納經常要以一當十,工作至深夜。在他心中,這些檔案的價值大于一切私產,檔案工作永遠擺在家事之前!特別是,作為“一帶一路”戰略重要實施項目的阿斯塔納輕軌工程,它的全部檔案是城建集團開拓海外市場的巨大財富,是接洽中哈兩國、聯系先行者與后來人情感紐帶……
愛心紐帶:哈留學生在華獻“熊貓血”
RH陰性血型在中國屬于十分稀有的血型,被稱為“熊貓血”。這種血型的病人很難找到血源。哈薩克斯坦留學生魯斯蘭正是這種血型。在海南大學讀書期間,魯斯蘭自2009年起參加無償獻血,每年兩次,為一些中國病人解除病痛作出了貢獻。當中國朋友稱贊魯斯蘭時,魯斯蘭說:“我覺得應該幫助別人,獻血是我應該做的。”
“幫助別人”、無私奉獻,愛心傳承是不分國籍、行業和工種的。阿靜是阿斯塔納項目中負責國內后勤保障工作的一名普通員工,這個平時總來檔案室查閱資料的小姑娘,文靜柔弱中隱隱透出一種剛強堅毅的氣質。
雖不親臨一線,但輕軌項目的國內準備工作更是繁瑣復雜。就拿統計整理前期投標資料一項工作來說,為了挖掘出各項有利信息,我看到阿靜和她的同事們經常一連幾周加班工作,連元旦都在公司吃盒飯度過。
畢竟跨國項目檔案的整理具有很多特殊性,需要更加細致周密的考慮、把控全局的安排,阿靜就邊干邊學,虛心向各部門各單位的同志討教。
有一次,我無意中發現她放在桌上的一個精巧可愛的筆記本,隨手翻開,全部都是整理檔案的心得體會和技巧匯總,字跡工整、條理清晰。向她問及,她不好意思地笑著說:“這是我整理的‘寶書呢,以后其他同事有需要,我才能照著這個幫助他們呀。”
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每一個檔案工作者即具水之品性,默然平凡、甘為鋪墊,卻于無聲處織就了一條條溫馨美麗的愛心紐帶!
如果說,阿斯塔納輕軌項目是聯結中哈友誼的紐帶,那么,檔案和檔案工作難道不是連接歷史、現在與未來的紐帶嗎?傳承與發展,是永恒不變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