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增泉?賈麟
【內容摘要】本文以《被天堂遺忘的孩子》為例,深入剖析非虛構人物故事新聞寫作的經典敘事結構,得出了關于非虛構人物故事新聞寫作的一些啟發,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非虛構;人物故事新聞;敘事結構
新聞領域的非虛構寫作是對過往非虛構文學與“新新聞主義”的發展與借鑒,它不拘泥于體裁形式,借用深度調查與民族志田野調查等多種方式去觀察、記錄、體驗,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內容創作,題材往往涉及重大歷史、現實情景下的個體和群像式命運變遷。①其新聞作品一般呈現為“特稿”的形式,要求作者走進真實世界,去深入了解乃至親身感受人物、事物或現象,在寫作中使用場景、對話、人物細節描寫等文學性技巧。
《被天堂遺忘的孩子》是美國《洛杉磯時報》記者索尼婭·納扎里奧寫的一部書稿,索尼婭在聽說洪都拉斯17歲少年恩里克歷盡辛酸偷渡到美國尋母的真實故事后,毅然決定親歷一趟危險旅程,而后寫出了這部對逃往美國的中美洲偷渡者充滿悲憫關注的長篇紀實報道。作者憑借此書獲得普利策獎、喬治·波爾克國際報道獎等十幾項大獎。
一、非虛構特稿的敘事框架與敘述主線
(一)敘事框架
傳統故事的敘事框架有三種:三幕式(開頭—高潮—結局)、四幕式(開頭—發展—高潮—結局)與五幕式(開頭—糾葛—發展—高潮—結局)。三幕式和四幕式的敘事框架主要運用于戲劇和電影,這主要是由于舞臺語言和鏡頭語言轉瞬即逝與不可逆轉的屬性,決定了它們的敘事框架不能過于復雜。五幕式的敘事框架則主要運用于小說,由于讀者可以反復閱讀文字,因此可以理解較為復雜的敘事框架,并欣賞這種框架所帶來的豐富的故事情節。
基于此,采用五幕式的敘事框架往往能取得最佳的敘事效果,并且滿足特稿的需要。特稿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五個方面報道新聞,分別可以與五幕式的框架一一對應:開頭——歷史淵源,糾葛——因果關系,發展——矛盾演變,高潮——影響作用,結局——發展趨勢。這種框架與內容的高度對應,要求作者為了追求豐富有趣的情節、生動飽滿的細節、故事的意義,需要進行深入調查乃至親身體驗。
(二)敘述主線
“作為講故事的人,應該讓讀者意識到他們是身處于流動的河流中,而不是平靜的湖面上。讀者在故事的河流中泛舟,他們的船就是我們為故事選擇的敘述主線。”②《華爾街日報》資深頭版撰稿人布隆代爾的這段描述,生動表達出故事敘述主線對于故事寫作的作用與意義。
故事的敘述主線主要有三種,有時候它們會同時出現在一篇故事之中,但總會有一種占據主導地位。第一種是板塊遞進主線,適用于需要強調多個板塊元素的故事,或者內容較多、涉及范圍較廣的故事,其優點是可以確保信息表達的清晰有力、重點突出。板塊遞進主線并不適用于人物特稿,這是因為人物特稿中主角會貫穿故事的始終,會自然而然地把故事連接起來,而不需要作者刻意安排各個內容板塊的序列。第二種是主題主線,這種形式的敘事順序關注的是具體信息。作者不需要按照時間先后來安排材料,可以只展現最具戲劇性的元素,也可以將多個重要元素相互交織,從而表現具體的信息內容。第三種是時間主線,也是人物特稿故事最常采用的敘述主線。時間主線指的是故事的主體或者大部分段落都遵循簡單的時間發展順序,正如人物特稿中主角在不同時間采取的行動或到達的地方可以串起整個故事。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這條主線在形成順序的同時,很有可能對作者形成限制。如果某個元素比其他元素更重要,是新聞的核心內容,作者很可能想把這個元素提前,對其進行強調,而時間主線使作者無法自如地做到這一點。時間主線在人物故事新聞敘事中占據主要地位,它的敘事脈絡和敘事邏輯的清晰度是其他主線所無法比擬的。
二、《被天堂遺忘的孩子》的敘事結構分析
《被天堂遺忘的孩子》是五幕式故事框架與時間主線相結合的經典案例,全文七個章節隨著時間變遷、主角行程的前進依次展開。時間線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因為文章并不局限于講述某個單一事件,而是通過講述主角的復雜境遇,使讀者深入了解某一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普利策獲獎人物特稿中80%以上的新聞人物均屬于弱勢群體,描寫這些“小人物”的目的,通常不是向讀者展示某個單一事件,而是通過對社會底層人物的描寫,來揭示作者關注的社會問題。時間主線與五幕式框架結合,往往能對非虛構人物故事新聞寫作的展開產生最大的推動力。
如示意圖所示,文章的開頭整體上對故事背景進行了詳細交代。故事主線根據主人公的成長歷程展開,母親和主人公的雙視角敘述相繼轉換,交叉敘述了母親去美國后母子雙方的境遇,并為后文主人公北上尋母進行鋪墊。
糾葛階段作者開始使用倒敘,開場直接給出吸引讀者眼球的畫面(主人公渾身是血的出場),迎來第一個敘事情節的峰值。緊接著,作者描繪了主人公幾次北上失敗的慘痛經歷,雖屢屢失敗卻百折不撓。通過對過往歷史的描繪,表現出主人公糾結情感的同時,也表現了其尋母的決心,進一步推動故事的發展。
故事的發展階段作為故事的主體部分,作者以旅行中最兇險的路段作為這部分的開端,迎來第二個敘事情節的峰值,與前文相對平緩的敘事形成跌宕。之后總體以主人公尋親行進路線展開敘述,其間大量插敘主人公的回憶和作者的調查。這一階段主要描繪了主人公(包含作者)在旅程中的不同見聞來豐富故事內容,同時包含場景特寫、細節描繪、心理描摹、學術觀點征引等。跌宕起伏的敘事結構時刻牽引著讀者的情緒,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氛圍。
在交代新的背景環境后,故事的發展階段迎來第三個也是最高的敘事情節峰值,歷盡千辛萬苦的尋親旅程終于將要成功,母子終于相見,急劇上升的故事情節似乎迎來了大團圓的結局。
但隨之而來的臨界處不再是“推動點”,反而變成急轉直下的“轉折點”,高潮在頂點戛然而止后徑直轉變了路線,為結局的到來埋下伏筆。主人公與母親重逢固然可喜,但相聚后更多的是嫌隙與爭吵,情節的轉變形成了富有歐·亨利意味的戲劇性結局。在結尾部分,作者繼續以時間線為軸,多次交替敘述主人公到美國之后家鄉和美國兩邊同時發生的事情,即以一種“平行蒙太奇”的影視手法來敘述故事,使讀者產生強烈的畫面感。最終,作者以主人公的未婚妻拋下女兒北上尋找主人公作為結束,使跌落谷底的結局又浮現出上升的趨勢。但這也只是一種趨勢而已,作者不再加以描述,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因為那將是另一個情節不同但性質相同的故事,也暗示了故事所表現的社會問題將會是一種惡性循環,除非徹底解決否則永難結束。
縱觀整篇特稿的敘事結構,五幕式框架與時間主線的結合呈現出故事敘事的“一波三折”,各階段的情節在清晰明了的基礎上形成跌宕,臨界點或進一步推動故事的展開,或形成轉折。人物故事敘事結構中較為精彩的手法均有呈現,也正是由于以上諸多元素的配合,才能形成堪稱經典的人物故事特稿。
三、關于非虛構人物故事新聞寫作的啟示
(一)巧用敘事框架與敘述主線
任何一篇人物特稿都不能缺少敘事框架與敘述主線這兩個要素,以《被天堂遺忘的孩子》為例,文章運用五幕式(小說式)的敘事框架,以時間主線展開故事,二者的結合使故事脈絡清晰、情節跌宕起伏,從而使讀者迅速沉浸于敘事之中,并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雖然不是每個人物故事都要采用五幕式框架,但作為小說式的敘事框架,它占據重要地位。故事但凡具備情節,就要一幕一幕地依次上演,作者可以減少幕數,但故事的敘事框架不能脫離這個范圍。
時間主線作為故事敘述中最常見的主線,普遍運用于人物和非人物類的新聞特稿,只是在人物故事新聞中更加突出。這是由于無論是在故事敘事脈絡還是敘事邏輯上,時間主線都能自然地呈現出一種清晰感。人物特稿的主角會貫穿故事的始終,自然而然地把故事連接起來,而不需要作者安排各個內容板塊的序列。
(二)采用倒敘與插敘等多種寫作手法
時間主線的主要弊端是在形成順序的同時,有可能對作者形成限制,無法強調故事的重點場景或畫面。采用倒敘的敘事手法,可以解決這一難題。《被天堂遺忘的孩子》中,作者幾次運用極富吸引力的場景開頭,如“村莊前,一個男孩渾身沾滿鮮血、搖搖晃晃地走來”“恩里克在狂風呼嘯的黑夜中死死抓住火車頂上的欄桿,一刻也不敢閉眼”等等。這種寫作手法可以豐富故事的戲劇性,在營造畫面感的同時,避免了順序可能導致的繁冗乏味。
插敘可以補充故事背景、推動情節發展,同時可以豐富故事細節,是文學創作中常見的手法。在非虛構人物故事新聞中,插敘的重要性更為突出。非虛構寫作主張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度介入,并且這種介入是積極主動、微觀化、現場直擊式的。在非虛構人物故事新聞中,除了直接引用作者的調查或者采訪,其他內容可以插敘的形式呈現。如在《被天堂遺忘的孩子》中,作者講到一個男孩為了爬上火車頂而被火車碾斷雙腿時,緊接著插入近年來因這種事故導致死亡的孩子的案例和數據,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戲劇性。
(三)將親身體驗融入故事敘述
《被天堂遺忘的孩子》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作者親身體驗了主人公所經歷的全部行程,本身就富有挑戰性和故事性。非虛構寫作至關重要的一點在于對事實的挖掘,否則作者無法體會當事人面臨真實場景時的情感以及情節發生過程中的細節。作者將親身體驗,或作為故事背景進行插敘,或直接融入故事敘述,從而使故事翔實生動。
非虛構寫作技巧包括使用場景表達、引用豐富對話、描寫人物細節、選取獨特視角等③,而這些技巧的使用都需要作者深入親歷故事寫作涉及的所有資源(人物、地點、經歷等)。只有當作者深入體驗故事情節中的種種細節,才能將故事敘述與調查紀實融為一體,也才能使作品真正打動人心。
(四)寫作團隊與創作模式的變革
當特稿記者為發稿量所困擾時,要么就只能像普通記者一樣采寫“豆腐塊”式的新聞報道,要么就是將各種題材都用特稿形式來呈現,動輒長篇大論,實際上無病呻吟。這完全偏離了特稿最為吸引人的特征,即用一個充滿戲劇張力的小故事,指向社會或國家的重大問題。
因此,在掌握寫作技巧的同時,更應以寫作團隊與創作模式的創新變革為基礎,對特稿記者進行專業化、獨特化的管理,改革評價機制,激勵更多優秀作品的創作。同時充分認識到移動互聯時代的鮮明特征,借助互聯網非虛擬寫作平臺的激勵機制,提升特稿傳播的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