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內容摘要】本文以中國教育電視臺大型直播節目《直通高招》為例,分析了在媒介融合的大環境下,如何將內容和形式結合,借助新技術紅利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關鍵詞】《直通高招》;多媒體聯動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與迅猛發展,傳統媒體的制作內容和傳播方式受到巨大沖擊,當今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互聯網所代表的即時性、交互性的傳播方式已成為大勢所趨,傳統媒體如何適應當下受眾的喜好,又該如何借助新技術的紅利,通過融合新技術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中國教育電視臺推出大型招考服務類節目《直通高招》,匯集眾多平臺資源,采用多媒體聯動形式,為考生提供報考咨詢的直播服務,高考填報工作結束時,《直通高招》在百度上搜索的相關結果達2840000之多,可以說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一、匯集專業資源,生產優質內容,為良好傳播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教育電視臺從招生學校介紹、報考困惑答疑等多個角度,匯集最權威的招考信息,為考生報考帶來便利。首先,架設起招生考試院與考生交流的橋梁。各地招生考試院負責所有招考信息的公布、考生錄取及查詢工作,《直通高招》采取對考試院相關負責人訪談的方式,將考試相關信息進行搜集梳理,同時利用直播互動平臺,匯集考生線上疑問,有針對性地對考生關注的事項進行說明。最權威的聲音,優先解決最要緊的問題。
其次,促進考生和高校信息交互,突出高校的差異化特色。各高校每年的招生政策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調整,這些信息對于考生來說是最應及時了解和掌握的,在考生備考期間,教育電視臺就曾與各藝術院校和全國50多所高校的招生辦合作,就相關學校信息進行傳播預熱,讓考生和家長對學校有基本的了解。在正式報考階段,連續7天共21小時,全員行動,將演播室作為直播間,邀請高校招辦負責人在直播現場輪流對考生進行網絡在線實時互動解答,同時聯動微博、App等資源,搜集考生和家長的實時困惑,一并給予解答,這對考生和家長來說省時省力,直通高招網絡版節目各平臺總瀏覽量極高,形成相當規模的在線互動討論場。
同時,節目組在節目籌備和直播過程中,在內容設置上也呈現出不同學校特色的差異化展現。
整體來說,節目制作在內容呈現上盡量保證全面、客觀,按需供給。以考試院信息為總參考,以報考技巧為輔,針對招生高校分梯度、分層次、多樣化、有特色呈現,考生可以進行衡量和選擇,針對自身不同的分數、不同特點進行報考,享用傳播形式多樣化下提供的多元化高考信息服務。
二、采用媒體聯動形式,保證傳播效果最優化
優質的內容更需要眾多優質渠道將消息精準送達,《直通高招》采取媒體聯動形式,以電視聯動、跨屏互動為主場,形成多時空、多通道、多點位、立體式傳播格局。通過“1+X”多個演播室聯動,以電視直播方式提供高招咨詢,電視、網絡跨屏互動,讓考生家長與招辦主任在線溝通交流,在技術上相較過去有突飛猛進的跨越。
首先,直播互動,考生及家長有更大的自由度。電視及全網直播最大的特點即時效性增強,現場代入感好,網友可以通過手機及其他終端收看節目,不受地點的限制。同時,直通高招現場觀眾可第一時間利用設備參與現場互動,即時提問,同步獲取大量信息;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5.8%,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①。可以說設備壁壘被不斷打破,更多考生及家長可以有條件參與互動直播,即時觀看,隨時關注,隨時參與,即看即停,之后亦可回看,對于搜集高考相關填報信息給予了巨大的自由度和彈性。
其次,多空間聯動,多平臺播放,形成輿論場,有利于信息大范圍傳播。此次直通高招節目以北京為主場,設置上海、山東、江蘇、湖北、陜西、四川、海南、廣西、黑龍江、新疆等15個分演播室,多城市覆蓋多地考生,實時聯動,信息高度集中共享,在線收看人數也隨之遞增;同時,傳播途徑眾多,愛奇藝、網易教育、新浪教育、搜狐千帆直播、騰訊新聞、優酷教育、中國高校之窗網、微博校園等多平臺同步轉播,形成電視與網絡聯動,信息覆蓋到相當一部分人當中,形成信息傳遞有針對性全面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