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高啟明
【內容摘要】新加坡在互聯網治理中,將社會治理與互聯網治理相結合,在注重互聯網服務提供者和互聯網內容監管的同時,推進實施互聯網公共教育制度,提升網民網絡素養。在組織機構層面,設立網絡健康指導委員會、媒介素養委員會、互聯網家長顧問小組等,引入社會組織參與。在措施方面,在中小學開設媒介素養課程,開設家長課堂,提供全民網絡健康使用服務。在資金來源方面,主要有政府投入、賽馬博彩基金以及社會捐贈。新加坡的互聯網公共教育制度對于我國互聯網治理領域相關問題的解決,有較好的借鑒參考價值。
【關鍵詞】新加坡;互聯網治理;互聯網公共教育
新加坡獨特的政體形成了獨特的社會治理模式,其媒介治理體制也是較為獨特、高效的模式。隨著互聯網的快速廣泛普及,加之民族眾多,宗教信仰多元,民眾價值觀差異大,新加坡在互聯網治理中遇到了不小的挑戰。通過設立新機構、調整政策、實施互聯網公共教育等措施,新加坡將社會治理與互聯網治理進行良好的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本文嘗試梳理新加坡互聯網公共教育政策的具體舉措,分析其對我國互聯網治理的借鑒意義。
一、新加坡互聯網治理的輕度干預原則與互聯網公共教育
傳統威權主義嚴苛的媒體監管方式受到互聯網的巨大挑戰,海量的內容、迅速變化的技術、龐大的用戶群體,使得傳統的控制式監管方式失去了效力。新加坡政府進行了一系列政策反思與政策調整,確定了內容監管的輕度干預原則,“寬”多于“緊”,采取謹慎而積極的態度,以及公眾參與式治理的政治范式。①通過實施輕觸式管理制度(light-touch regulatory framework)②,采取較溫和的互聯網治理方式,制定最低限度的法律法規。鼓勵行業自律,建立互聯網行業協會,倡導網絡運營商建立行業內部規范,制定了《新加坡互聯網行業內容操作守則》等行業自律原則。同時,廣泛開展互聯網公共教育,提高公眾網絡媒介素養,促進公眾有效參與互聯網治理。③
二、新加坡互聯網公共教育的價值觀準則
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國家,網絡空間中不同的價值觀和信仰相互碰撞,網絡空間治理難度不小。新加坡將社會治理與互聯網治理共同推進,將社會共同價值觀——國家至上,社會優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④,作為互聯網公共教育的價值觀準則,強調個人利益要服從于國家利益,民眾在進行互聯網傳播的時候,不傳播有悖社會道德的內容,使公眾在言論自由和公共道德價值觀之間找到平衡點。⑤通過互聯網公共教育,將這一價值觀準則落實到具體的互聯網使用過程中和互聯網治理實踐中。
三、新加坡互聯網公共教育的實施主體與舉措
互聯網公共教育的實施部門主要是新加坡信息通信媒體發展局(Info-communications Media Development Authority,簡稱IMDA)和教育部。前者是媒體規制部門,實施廣泛的社會互聯網公共教育,教育部則針對學校開展互聯網公共教育。
(一)信息通信媒體發展局與互聯網公共教育
為適應互聯網普及與技術變革,信息通信媒體發展局先后成立了三個機構來推動互聯網公共教育——互聯網家長顧問小組( Parents Advisory Group for the Internet)、網絡健康指導委員會(Inter-Ministry Cyber Wellness Steering Committee,簡稱ICSC)、媒介素養委員會(Media Literacy Council)。
1.互聯網家長顧問小組
1999年成立的互聯網家長顧問小組,旨在教育公眾和父母如何安全使用互聯網,使互聯網發揮積極和正面的作用,是新加坡最早推出的網絡素養教育項目。
具體措施包括:(1)政府出資開辦“互聯網安全”的輔導班,鼓勵家長指導孩子正確使用互聯網,強調培養孩子的鑒別力。(2)舉辦在線互聯網安全研討會和講座,提供父母分享和討論如何管理孩子使用互聯網的交流平臺,從成立至今,已有超過了6萬個家庭參與。為適應多民族的國情,該網站組織了多語種在線安全研討會。⑥(3)開發定制家長網上安全課程。(4)在全國開展網絡安全路演,走進家長工作場所,利用午餐時間搞講座。(5)與企業合作,鼓勵供應商開發推廣“家庭上網系統”,幫助用戶過濾色情和不良信息。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軟件并非強制推廣,而是自愿使用,通過免費、提升軟件的易用性、有效性等方式來吸引用戶。
2.網絡健康指導委員會
網絡健康指導委員會是為協調政府各部門資源推動網絡健康計劃,處理網絡不良信息而設立的跨部門機構,成立于2009年2月。這個委員會由新加坡教育部和新聞、通訊部聯合發起,參與的部門包括社會與家庭發展部、國防部、民政事務部、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媒體發展局、健康促進委員會、國家圖書館委員會等。⑦
這個委員會提倡私營和公共部門共同開展網絡健康項目,通過建立種子基金,鼓勵、支持和協助新加坡公司、協會和相關組織為青年和家長組織網絡健康活動項目。這些活動項目必須是非營利性質的,并與網絡健康促進直接相關。
該委員會在2009—2013年投入1000萬新幣支持私人和公共部門開展相關健康計劃,例如“網上健身運動ITE學生”⑧“網絡安全虛擬公園”⑨“網絡健康咨詢”⑩“年輕網絡健康成就者(YCA)計劃”“網絡健康公共教育計劃”。
3.媒介素養委員會
2012年8月,媒體發展局(MDA)成立媒介素養委員會,通過研究互聯網和媒體的發展趨勢、政策導向趨勢,制定關于媒介素養和網絡健康的公眾意識和教育方案來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與政府、社區攜手,共同促進一個理性和負責的參與性文化建設,目的是鼓勵用戶使用媒介時有更大的責任感,并學會分析,警惕謠言和煽動仇恨的言論,同時鼓勵用戶成為有道德的媒介參與者和傳播者,從而建構媒介素養的核心價值觀。
主要舉措有三個方面:(1)發起“網絡健康公眾教育計劃”,開展公眾教育活動,如“全國參與計劃”,參與者分享他們的網絡健康故事,以及召開各種研討會。(2)通過官方網站傳播保護青少年網民的措施,以及提供豐富的互聯網教育資源,同時提高所有在線平臺和離線平臺關于媒介素養問題的認識。(3)為家長提供互聯網使用的相關咨詢。
(二)教育部與學校互聯網公共教育
學校網絡公共教育由新加坡教育部負責,在小學和中學開設媒體素養教育課程。課程實施不需要學校承擔,委托給有資質的教育機構。
學校的互聯網公共教育具體舉措是在小學四、五年級和中學二、三年級開設媒介素養課程來培養學生獲取網絡信息的素養。小學課程內容包括平衡互聯網和生活、版權、垃圾郵件、處理信息、辨別信息和網上陌生人聊天等六大方面,課時為18個小時。中學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包括成為智慧的互聯網用戶、處理網絡欺凌、網絡世界的價值觀、網癮、網絡色情的危害(男生)和網絡關系(女生)等方面,課時為24小時。
(三)非營利組織參與互聯網公共教育
除了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在新加坡的互聯網公共教育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將具體實施的工作,交給了這些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TOUCH社區服務中心(TOUCH Community Services)就是其中的一家。
該中心2001年開始向青年提供TOUCH網絡健康計劃,向在校學生和社會青年提供網絡健康使用培訓和戒除網癮咨詢服務,為學校提供網絡全教育課程,培訓學前兒童養成良好的在線習慣,為父母舉辦關于網絡健康意識的培訓講習班,開發網絡素養教育課程,編寫教材和指導手冊,將相關資料在網上公開,提供網絡素養教師資格培訓。自2001年以來,TOUCH 社區服務中心已服務340所學校,占新加坡學校數量的90%,服務的人數達到135萬人。
四、互聯網公共教育的資金來源
新加坡互聯網公共教育的資金,主要來源有三種:政府設立的互聯網公共教育基金、賽馬博彩基金以及社會捐贈。
新加坡廣播管理局2001年建立了一個500萬美元的網絡公共教育基金,支持全民互聯網公共教育。除了政府出資,隸屬于新加坡財政部的賽馬博彩局的社會服務基金也是重要資金來源,2016到2018年這個基金規模達3.5億美元,其資助范圍包括網絡公共教育領域。學校開設媒體素養課程,可以向該基金申請資助,審批過程簡單透明。新加坡規定用于公益資助的收入部分可以免稅,賽馬博彩管理局對公益基金的投入具有很強的動力。
此外,社會捐贈也是網絡公共教育的重要資金來源。社區組織、志愿者團體和社會慈善機構每年接受大量社會自愿捐助的公益金用于提高社會公眾的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媒介素養。
五、新加坡互聯網公共教育制度的可借鑒意義
新加坡互聯網公共教育形成了一套特色鮮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對我國互聯網治理中促進公眾參與治理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具體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將互聯網治理與社會治理相結合
新加坡政府將互聯網治理與社會治理相結合,將培養“社會共同價值觀”作為互聯網公共教育的目標,為后續各種制度和措施的設計、實施提供了方向。我國互聯網公共教育應將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為目標,具體的治理舉措均應服務于這個目標。
(二)互聯網監管與互聯網公共教育并重
新加坡將網絡監管和互聯網公共教育結合,在管控互聯網信息服務商和內容的同時,推動互聯網公共教育,提升網民互聯網素養。作為互聯網信息監管機構的信息通信媒體發展局同時推進這兩方面的工作。
目前,我國互聯網治理相對比較重監管,不太重視網民素養教育,未來,監管部門應該強化互聯網公共教育,在制度和機構層面推動兩個方面工作的共進。
(三)多主體協作實施互聯網公共教育
新加坡的互聯網公共教育中,政府宏觀主導,微觀放手,引進社會慈善組織和企業,多元參與,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協同運作的高效體系。
我國互聯網治理部門應參考新加坡的做法,政府宏觀主導,微觀放手,讓公益組織和企業更多參與互聯網公共教育領域。
(四)互聯網公共教育覆蓋廣泛
通過在中小學開設媒介素養課實施學校互聯網公共教育;在社會廣泛開展針對家長、網民健康使用網絡的服務,將互聯網公共教育全民覆蓋,保證了制度實施的有效性。
目前我國還缺乏國家層面的統一規劃來實施面向全體網民的互聯網公共教育制度,特別是學校相關課程的開設,未來應該著重在這方面規劃投入,培養全民健康合理使用互聯網的能力。
(五)多渠道籌資,保證互聯網公共教育運行
新加坡互聯網公共教育建立了各種資金籌集渠道,包括政府設立的互聯網公眾教育基金,賽馬會的慈善資金,以及社會捐贈等。
我國互聯網治理也應該借鑒新加坡的多渠道籌集資金的模式,擺脫單一靠政府投入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