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酒好也怕巷子深”,傳播的強大功能不言而喻。我們處于信息科技的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作為官方信息的正規發布渠道,具有更強大的宣傳及導向功能。法律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具有對合法權益予以保護、預防犯罪等不同于普通新聞的社會效應,關系民眾生活因而引起民眾廣泛關注。在大眾傳媒方式日益呈現多元化特點的發展趨勢之下,在現代人多元化價值觀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法律新聞的社會職責越來越呈現出其重要性。本文針對目前法律新聞傳播中履行社會職責的薄弱環節,提出了法律新聞應尊重事實真相、遵守法律法規、弘揚社會正能量等強化法律新聞社會職責的對策。
關鍵詞:法律新聞 社會職責 正能量
法律新聞作為進行法律引導、民意溝通及輿論監督反饋的官方法律信息媒介,其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大眾關注。同時人們也意識到法律新聞具有更強的規則性與道德要求,關于履行法律新聞傳播中的社會職責問題也日益引發人們的關注。
一、法律新聞的社會職責概述
社會職責指一個部門或組織應承擔的社會義務。通常指一個部門或組織對社會的責任。具體而言社會責任涵蓋了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內容。一個部門或組織在經營及管理中應考慮是否有益于社會,或者說應采取有益于社會的經營及管理方式。社會職責區分為積極與消極兩種責任。積極責任指積極的采取行動,促成有益于社會的結果。消極責任則指在個體行為對社會造成了危害時,有補救的責任。
法律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具有維護民眾合法權益、營造法制氛圍、預防犯罪、維護社會和諧等不同于普通新聞的重大社會效應,因此法律新聞的社會職責更不可漠視,法律新聞在傳播過程中應以積極的態度去履行社會職責。
二、法律新聞傳播中社會職責的淡化現象
近年來,隨著媒體的多元化發展,各媒體收視率競爭的壓力加大,法律新聞在傳播中過于注重收視率,而出現了以下淡化社會職責的現象
1.夸大事實真相,報道暴力細節。近年來法律新聞在傳播中為吸引觀眾,以提升收視率,有時出現夸大事實真相來吸引觀眾或擴大不易報道細節的狀況。例如:法律新聞傳播時對案件中的暴力情節不加以限制的描述具體細節,導致對公眾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尤其對青少年而言,基于年齡因素的心智不成熟,感官在受到血腥等暴力鏡頭較強烈沖擊之下,極易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影響其身心健康成長。甚至報導的一些細節易引導青少年效仿某些暴力行為,導致了犯罪。從而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
2.脫離法律制約,侵犯隱私權。法律新聞報道的內容中,有時會涉及到某些當事人名譽、隱私等細節問題,雖然法律新聞具有通過傳播使民眾掌握事實真相的任務,從而使法律起到對人們的警示和教育作用。但在傳播過程中,報道公民隱私,造成對公民名譽的損害,這種任意曝光行為既沒有體現新聞報道的人文性關懷,也違反了法律法規,侵犯了隱私權,已構成侵權行為。
3.報道負面內容,產生不良影響。法律新聞在傳播中應弘揚社會正能量,維護社會道德。這是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每一位新聞人應承擔的義務,也是應履行的社會職責。但目前的法律新聞傳播中報道負面內容,產生了不良影響。例如:對“扶不扶”的問題,報道過多熱心助人者的尷尬、被誤解,使民眾“吸取教訓”,不再熱心助人。
三、強化法律新聞社會職責的對策
1.尊重事實真相。尊重事實真相是法律新聞在傳播中不可推缷的社會職責。法律新聞在傳播中應態度嚴謹,所報道的法律案件及涉及的一切信息均應尊重事實真相,維護法律的尊嚴及官方媒體的權威性。因此法律新聞在傳播中應以事實為依據,不能為吸引觀眾,提升收視率而夸大事實,甚至歪曲事實真相,產生不良的社會效應。尤為要慎重的是,雖然法律新聞應尊重事實真相,但不等同于將全部的事實情節公布于眾,不宜公布的細節部分應當在新聞傳播時做相關的處理。如:做馬賽克等技術處理或刪除文字等。
2.遵守法律法規。法律新聞具有引領民眾法律認知、普及法律教育的重要責任,因此法律新聞應履行并強化新聞法治的社會效能,引導人們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對法律規范產生認同感,營造法律氛圍,推進法律實施。法律新聞自身在傳播中也應受法律約束。法律新聞只能在國家法律賦予的權限范圍內進行采集、傳播,傳播過程中不能私自超越法律所規定的范圍及程序,不能凌駕法律法規之上。也不能因新聞解釋而使法律效應擅自擴大,一切報道都必須遵守法律法規。例如法律新聞報道一些案件時,不能過細描述犯罪細節,不能涉及國家機密、商業機密及公民隱私,法律新聞的報道均應遵守國家法律法規。
3.弘揚社會正能量。不論任何題材的新聞傳播,均具有維護社會道德、宣傳正能量的社會職責。法律新聞傳播應承擔的社會職責不可忽視。法律新聞可以通過傳播平臺推進社會正能量化對民眾產生導向作用,助推良好的社會風氣。法律新聞在傳播過程中,不能對犯罪細節,尤其是對暴力細節進行具體、不加限制的描述,影響公眾心理健康,宣傳見義勇為、扶助弱小,呼喚真善美的回歸,弘揚社會正能量。
結語:法治文明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文明。法律新聞具有構建法治文明的神圣職責。法律新聞在傳播過程中應承擔社會職責,法律新聞的傳播應與弘揚社會道德、營造法制氛圍、提升民眾法律素質等社會職責緊密相連,實現法律新聞傳播與履行社會職責的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1]秦銘陽,李 凡,陳小為.關于法律新聞的傳播效能與法律責任的研究與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16
[2]王春枝.美國法律新聞報道經驗與運作特色[J].法治建設與法治報導,2013
[3]陳力丹,崔紹宣.瑞典傳媒監督的法律與職業道德保障[J].國際視野,2013
作者簡介:趙家葵(1996-),男,內蒙古包頭市人,綏化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