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政,董志偉
(紹興市柯橋區實驗中學,浙江 紹興 312030)
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經常對前滾翻、擲實心球、50m跑等教材內容進行單一的考核形式,單一形式的考核形式不能發揮評價的杠桿作用,也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單一形式的體育學業評價不能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現狀,從而學導致學生不喜歡體育課。體育教師對學生的體育成績進行評定可以采用豐富多樣的評價方式,因為體育的學業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生學習、鍛煉效果的顯示,更是體育教師對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教學成效的檢驗,也是發展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體育教師只有通過激活體育課堂來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從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和能力,最終為學生的終身體育發展而服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評價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全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不同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并建立自信。”建立科學系統的學生學業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明確學習內容,從而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表現和自信;科學的學生學業評價有利于體育教師更加清晰地了解學生的體育學習和發展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學業評價結果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合理的學生學業評價有利于體育教師更加準確地判斷學生體育學習的不足,從而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等;可操作性強的學生學業評價有利于體育教師更加科學地發展學生的潛能。
體育課程是以培養學生興趣、養成鍛煉習慣、掌握運動技能、增強學生體質為主線,體育學業評價的目標指向是以學生實踐運用為落腳點,構建學生學業評價形式的多樣性;以學生體育特長評價為著力點,提升學生學業評價功能的全面性。學生的學業評價是以促進學生身體鍛煉習慣的基本養成、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水平明顯提升、規則意識、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質顯著增強為目的。學生學業評價需要從單一的體能與運動技能的學習評價轉向評價學生學會運動和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
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明確指出:“加強學校體育教育,將提高青少年的體育素養和養成健康行為方式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使青少年提升身體素質、掌握運動技能、培養鍛煉興趣、形成終身體育健身的良好習慣。”即培養學生具有運動興趣、健康行為、健康健身習慣、運動技能是學校體育的重要內容。
于素梅認為,體育核心素養是指通過體育學科學習,學生所掌握與形成的終身體育鍛煉所需要的、全面發展必備的體育情緒、情感與品格運動能力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從體育核心素養的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包含3個指標:體育情感與品格、運動能力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
在體育情感與品格中,體育情感主要是圍繞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從而讓學生對體育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愛到熱愛,當學生一旦有了濃厚的運動興趣,掌握運動技術、參與體能鍛煉都能夠得以實現,體育品格主要體現體育精神,如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等。
在運動學習與習慣中,運動能力主要圍繞學生基本的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這兩方面來進行培養。例如,生活中的跑、跳、走、翻等基本的運動能力以及用于終身鍛煉或者參加比賽的籃球、游泳等運動技能。運動習慣主要是在掌握了一定的運動能力后能夠堅持完成一定量的、自己喜歡的運動并形成習慣。如果有運動能力而沒有堅持運動的習慣,運動能力本身不能夠直接促進健康,只有養成了鍛煉習慣并且長期堅持了才能對健康起到促進的作用。
在健康知識與行為中,健康知識主要是圍繞有利于健身的相關知識,,如運動后不能大量飲水、籃球傳球時要注意傳接球的手型避免手指朝前而導致手指挫傷等。健康行為是指有利于促進健康的生活和運動中的具體行為。
發展體能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目標,體育教師可以依據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借助《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作為體能評價的指標,通過測試將學生個體基礎與進步幅度相結合,根據不同的水平階段所測試的內容不同進行學業評價。鼓勵學生平時加強體育鍛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課的教學活動,如將學生期初的體能成績和期末的體能成績相比較,對學生的進步幅度進行學業評價,如果學生體能成績進步了5~10分,體育可以教師在學生的體能總成績中+2分,通過過程性的評價來評定學生的體能發展能力,以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相結合來評價學生的體能成績。
在肩肘倒立技能的學習中,其表現標準為展示多種形式的肩肘倒立動作,如前后分腿肩肘倒立、左右分腿肩肘倒立、屈腿肩肘倒立、并腿肩肘倒立等。以該技術動作的表現標準制訂肩肘倒立屈膝顛球、肩肘倒立直腿踢球、肩肘倒立直腿夾球的學習和評價內容。通過這樣評價形式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興趣會不斷地提高,學生不但能夠學會肩肘倒立的技術動作,同時也發展了學生在非正常體位下的身體控制能力、腰腹力量以及平衡能力等,還能夠促進學生不斷挑戰和表現自己、同伴互助等情感價值的鍛煉,使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維度得到不同的發展。
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是要求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體育教師應注重運動技能在體育情境中的運用與展示,體育教師對運動技能的評價應大力體現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讓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如果我們堅持以組合比賽和動作方法的運用形式來設計技能評價,從而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如排球正面雙手墊球的考核,我們常常采用學生自墊或者對墻墊球的形式進行學生學業評價,如果體育教師采用2人移動對墊的評價方式,不僅更加符合排球運動本質特征和鍛煉價值、排球運動大眾化發展,還能發展學生的移動能力、判斷能力和協作能力。在籃球原地肩上投籃教學中,教師多是組織學生采用“原地投籃”的形式來評價學生投中的個數和投籃手型,如果采用“運球+投籃”的評價形式進行評價,不僅能夠評價學生的投籃能力,還能評價學生運球能力和籃球的實踐運用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打籃球比賽,真正服務于平時的籃球比賽,以激發學生籃球的訓練興趣。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夠促進教師常態教學的改進,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通過改變教學的形態讓課堂真正活躍起來。教師還可以設計“運球+傳球+投籃”的組合練習、3對3教學比賽等形式,通過這樣的形式來評價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規律、本質特征和技能運用的認識,為教師課堂教學的練習方法提供更寬寬廣的思路。體育教師通過組合練習的評價,在評價單個技術的同時讓學生明白單個技術動作在一定情境中的運用,構建體育運動知識與技能網狀結構是學生的運動技能掌握更加靈活。學生鍛煉習慣的養成是實現學生終身體育的重要條件,學生只有具備了體育特長才會喜歡參與體育鍛煉并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教師堅持以學生體育特長評價為著力點,才能真正地幫助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