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宇
(南京市金陵小學,江蘇 南京 210005)
慢動作視域下小學途中跑教學。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各種途徑查閱與途中跑、慢動作相關的文獻資料,并進行充分檢索、分析和利用,明確研究的主攻方向、方法、手段。
1.2.2 專家訪談法 采用訪談對知名專家進行深度訪談,了解途中跑的理論基礎,并提供解決方案。
1.2.3 案例研究法 以南京市金陵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為例,從慢動作對途中跑教學的設計、實施、分析、思考和總結等環節進行研究歸納,把研究融入到日常的教研活動中,并實現定期反思和系統整理。
正確的途中跑,要符合人體解剖學的特征和途中跑的運動生理力學原理。途中跑的動作要點:當擺動腿前擺至最高點時,做積極下壓著地緩沖的動作;當身體重心移至支撐點垂直上方后,要積極有力地蹬地;當蹬地結束后,支撐腿蹬離地面,隨大腿的向前擺動,小腿順慣性向大腿靠攏,做大小腿折疊前擺的動作。正確途中跑的要求,重點強調兩臂屈肘前后大幅度擺動,擺臂有力和下肢蹬擺配合。小學高年級學生往往是很難做到蹬擺配合。根據兒童少年神經系統發育尚不成熟,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中泛化現象普遍存在,如站立式起跑中常見的同手同腳現象,但在跑步途中卻很少出現,通過大量的練習,逐漸形成途中跑蹬擺結合的動力定型,提高學生的運動神經系統的分化能力,表現為跑的協調性提高。
2.2.1 慢動作有助于途中跑數學的掌握學生在學習技術動作過程中,如上體的姿態、蹬擺協調配合、擺臂不規范等,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腿部蹬與擺的動作,許多學生會出現蹬地動作不充分或者前擺幅度不夠、擺臂動作不對等各種情況,通過慢動作,加上教師提醒或講解示范,學生能夠及時了解自己跑步動作的優缺點,通過與動作表象進行對比,提高自我本體感覺,在下次的練習中學生自身會有針對性地進行改正。學生從慢動作關注的信息越多,越有助于加深對技術動作的記憶和理解,從而加速動作技能的形成。而且根據對比實驗發現,引入慢動作后,學生的50m成績得到提高。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因此它對提高運動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很大作用。
2.2.2 慢動作有助于激發學生對途中跑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當人有某種需求時,才會對事物產生興趣。有了慢動作,不僅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發學生的智力、進行創作性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過程,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實驗表明,實驗者都認為慢動作較大幅度提升他們學習途中跑的積極主動性,增加了跑步的內在動力,在練習過程中沒有出現反復練習的厭惡感,反而有一種成就感。
2.2.3 慢動作能夠幫助學生糾正途中跑錯誤的運動覺 一切運動技能是在本體感受的基礎上才能形成,本體的感受最先是通過視覺獲得的,借助本體感受器就能感知每一個動作中肌肉、肌腱、關節和韌帶的縮短、放松和拉緊的不同狀況。途中跑需要有較好的自我本體感覺、騰空過程感知、控制自己身體姿態。學生觀察視頻中自己途中跑慢動作,和自己腦海中原有動作進行對比,體會兩者的不同,逐漸提高自我控制身體的能力,糾正錯誤的運動覺,如途中跑過程中的擺臂,體會前后大幅度的擺臂。
跑步是人的一種運動本能,也是一種技能,通過慢動作更便于小學高年級的途中跑教學,對途中跑的教學起到促進作用,能有效改進學生的身體姿態和途中跑技術,讓學生能跑、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