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熾
1.控制環境薄弱。現階段,大部分企業均重視信息化建設,將信息技術作為提高企業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卻未引入信息化管理內容,導致內部控制環境建設沒有緊跟信息化建設進程。如,企業沒有設立專門負責信息管理的部門機構,難以找到信息化管理與內部控制的契合點;企業現行內部控制制度與信息化環境脫節,沒有針對信息化建設細化相應的控制內容;企業管理層和員工對信息化環境下的內部控制認識不清,風險防范意識淡薄,部分員工未能掌握信息管理技術。
2.關鍵活動控制乏力。信息化背景下,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管理手段,但與此同時,也使得企業一些關鍵活動暴露出內控缺陷。如,企業業務流程不合理,財務部門與其他部門缺乏協同運作,使得財務部門無法及時獲取相關信息進行賬務處理,經常發生賬實不符問題;企業財務部門沒有落實系統操作責任制度,使得財務人員在操作系統時未能明確自身權限,易出現財務工作混亂、責任界定不清;企業缺乏對各部門執行預算的動態監控,使得企業預算執行偏差得不到有效控制,弱化了預算對企業資金支出的控制職能。
3.風險管理缺位。企業只是關注信息化建設在提高經營管理效率方面的作用,而沒有認清信息化環境對企業經營管理帶來的影響,導致企業風險控制出現疏漏。
4.信息溝通不順暢。在企業大力建設信息系統的背景下,各個管理系統之間缺乏統一的接口標準,導致部分系統不能有效連接,只能滿足各個部門的管理需求,難以實現信息在各個系統之間的有效傳遞。同時,企業信息系統建設只針對內部管理需要,而不重視對外部環境信息的收集整理,難以滿足企業戰略發展需求。
5.內部監督機制不完善。信息化背景下,給企業內部監督增加了新的工作內容,但是企業卻仍然執行以往的監督審核機制,使得企業部分內部控制活動處于監督真空狀態。如,企業缺乏對信息系統安全性、穩定性的審計,沒有對信息系統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作出客觀評價;企業內部審計部門仍采用傳統的審計技術,沒有將審計系統模塊嵌入到企業信息系統中,導致審計工作效率偏低。
1.重構內部控制環境。企業應對原有的內部控制環境進行重構,促使內部控制環境與信息化建設相適應,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完善治理結構。企業應增設風險管理委員會和信息委員會,由企業董事會直接領導。其中,信息管理委員會要引入既精通信息技術,又懂企業內部控制的復合型人才。二是加強宣傳培訓力度。企業要通過宣傳培訓,提高企業全員對信息化環境下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宣傳培訓包括職業道德教育、信息技術培訓、風險意識灌輸等內容,提高各部門參與內部控制的積極性。三是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企業要將信息標準融入到內部控制制度中,拓展內部控制制度的覆蓋范圍,使其能夠滿足信息化環境下的企業經濟活動控制要求。
2.加強關鍵活動控制。企業要加強信息化環境下的關鍵活動內部控制,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優化業務流程。企業應借助于ERP實現財務與業務的協同化運作,并在協同化運作中落實授權審批制度、崗位責任制度、會計工作制度,規范財務處理流程。二是加強財務系統控制。財務部門可利用ERP進行財務活動管理,如應收賬款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票據管理等等,企業要明確財務人員對ERP中財務管理模塊的操作要求,授予相關人員操作權限。三是加強預算控制。財務人員可通過ERP數據庫獲取預算信息,對各部門執行預算的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快速查找出產生預算執行偏差的原因,并提出糾偏建議。四是加強信息系統控制。企業信息管理部門要定期維護更新信息系統,檢測信息系統是否存在運行漏洞,保證信息系統的安全性。
3.加強信息環境風險控制。企業要在原有的風險管理機制中加入信息環境風險控制內容,重視對新問題、新情況的風險控制。一是建立風險評估機制。企業可依托EPR系統,構建異常管理機制,具體而言,就是建立預警系統對風險進行管理,從而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可在系統內設定一些常見的狀況及相應的處理方式,并對預警區間進行劃分,在開展風險管理時,通過輸入相關的數據及條件,并利用信息技術及模型,對各種風險問題進行識別,并對風險發生后給企業帶來的損失進行評估,在定性與定量分析后,給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處理意見,為企業決策提供參考,由此可降低人為判斷失誤的幾率。二是加強信息系統風險控制。企業可針對不同的用戶劃分安全級別,并對系統進行定期檢查,做好維護和更新工作,確保錄入信息的正確性及合法性,任何人員不得越權操作,這樣可以使系統安全得到保障。此外,應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加大對財務部門的職權控制力度,提高內控效果。
4.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信息化背景下,企業應實現信息化戰略與經營戰略的對接,建立起信息共享機制,加快信息溝通與傳遞速度。在信息共享機制下,一方面企業可借助信息系統及時獲取與經營相關的外部環境信息,包括市場價格、行業政策、競爭對手等方面的信息。如,企業工地服務部門可借助供應鏈管理系統與客戶加強溝通聯系,掌握第一手的客戶信息,了解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并將這些客戶需求進行匯總,為企業管理層制定生產策略、管理策略、營銷策略提供依據,便于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改進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企業可借助信息系統實現集成化管理,通過連接財務系統與業務系統,統一數據口徑,使財務部門能夠及時獲取業務信息,進行相關賬務處理,并生成電子化會計信息,避免信息失真。同時,財務部門還要將財務信息及時傳遞給企業決策層,提高財務信息利用的時效性。
5.加強內部審計監督。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企業應當加強內部審計監督,具體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完善監督機制。企業可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由獨立董事負責對企業內部人員及關聯交易進行監督,借此來達到約束高層管理人員的目的。同時,應對監事會加強內部控制的職責進行明確,發揮出其監督和制衡作用,為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其二,實行信息系統審計。這種審計方式是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審計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系統本身進行審計,其目的是確保系統運行穩定、數據安全、完整,可將審計的重點放在系統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上。另一方面可利用系統開展相關的審計工作,由此能夠使審計的準確度大幅度提升,審計效率也會隨之增加。在實際審計中,可利用U盤等設備獲取相關信息,通過對信息的分析,找出企業運營中存在的風險,借此來提高內部控制效果。
總而言之,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必須充分考慮信息化環境因素,促使信息技術與內部控制相結合,共同服務于企業的經營發展。企業應認清信息化環境給企業內部控制帶來的影響,促使企業從內部控制體系的五大要素出發,融入信息化管理理念,不斷推進企業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提高內部控制運行成效。
[1]李宏偉.信息化背景下的企業會計內部控制方式之研究[J].知識經濟,2017(9):101-103.
[2]高志峰.信息化背景下的企業內部控制問題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6(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