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華
(長春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2003年,英國發布《能源白皮書》,“低碳經濟”一詞首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所謂低碳經濟,即一種“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它不僅是一種先進的生產模式,更代表了一種健康的、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選擇,其實質上就是不斷的提高一次能源的利用率和開發可再生的綠色資源,其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觀念創新,只有實現了這三個創新,低碳經濟才能順利實現。
法國總統希拉克最早提出了“碳關稅”的概念,是指發達國家針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的高能耗產品征收的一種進口關稅。從2009年開始,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陸續實習碳關稅制度。
從本質上說,碳關稅是一種新型的貿易壁壘,是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措施,是打著環境保護的幌子,對我國出口貿易進行壓制,我國將成為高額碳關稅的最大受害者。此外,雖然我國在生產高能耗產品時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但是相應的,進口國也會減少其生產此種進口品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對于碳關稅的合理性和征收問題,國際上還存在著爭議。
國際社會對低碳經濟的熱切關注,制定和實施低碳貿易壁壘,會使高能耗、高污染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越來越小,會逐漸被低碳產品取代。在環保觀念和可持續觀念逐漸增強的背景下,想要在低碳經濟中取得優勢,低碳產業逐漸成為國際競爭的新領域。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國際市場份額,還可以獲得可持續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努力提高低碳意識,帶動低碳經濟發展,才不會在國際競爭中淘汰出局。
基于低碳貿易壁壘和碳關稅的限制,出口企業會著力自主創新,提高技術標準、安全標準和環保標準,用創新的工藝流程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從根本上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出口企業也會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實施低碳發展戰略,沖破低碳貿易壁壘的限制。
我國出口貿易的主要國家大都施行低碳貿易壁壘,他們對低碳指標的限制十分嚴格,在市場準入上都十分重視進口產品的安全性,對產品的檢驗已經從單純檢驗產品發展到檢驗產品生產基地。如此苛刻的技術標準,使我國出口的產品很難進入到國際市場,更失去了其他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的信任。此外,由于長期傳統農業遺留的問題,我國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就將自己的技術水平提升到國際標準。為了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出口企業就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更新,這也是一項長期儲備,無法即時見效。革新的速度無法跟上國際標準的更新,自然限制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市場準入,對我國產品出口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低碳貿易壁壘會削弱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出口企業為了能夠符合市場準入,并提升產品內在競爭力,必然會投入大量資金引進先技術,購買先進儀器,增加設備的檢測費、評估費等。這些資金投入自然是要算進產品成本,成本增加,必然會喪失價格優勢;另一方面,國際上制定的檢驗、檢測手續十分復雜,一系列的程序下來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對于出口企業來說,時間就是競爭力,是其存在和發展的最為寶貴的資源,尤其是對于一些鮮活商品或季節性強的出口產品,時間無疑是最重要的生命力,延誤就意味著失去了市場,喪失競爭力。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正處于發展時期,相較于發達國家的先進低碳技術,我國在節能減排、新能源開發等技術上相對落后。在這種情況下發展經濟,勢必將采取高污染、高排放的方式,使環境進一步遭到破壞。生態環境不是個別問題,而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和挑戰,不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生態問題,全球性的生態環境目標就難以實現。因此,國際組織應該著力推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低碳技術的交流與分享。目前,90%以上的先進低碳技術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因此,發達國家低碳技術的全球共享,將促進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應該堅持走低碳經濟發展路線,著力發展先進技術,降低出口產品的碳排放總量。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應該積極增加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尤其是服務行業。服務業是低能耗、輕污染并且可以大規模吸收勞動力就業的新型低碳產業。發達國家服務業占比高達70%,而在我國,服務業占比還未達到國際平均水平。因此,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空間還很大。同時,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勞動力,現代服務業正好可以吸收容納這些剩余勞動力。類似產業還包括:現代通信產業、低碳環保服務業、現代旅游業等,這些低能耗、排放小、輕污染的低碳行業,將保障我國低碳經濟改革平穩過度。
節能減排是低碳經濟的核心,是產業轉型升級的理想目標,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則是節能減排的中心環節。我國出口貿易增長方式過于粗放,煤炭、冶金、建材、化工等資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的產品所占比例很大,使我國成為高碳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主要生產國。這種“碳泄露”,一方面會導致大量資源、能源性產品廉價出口,未能體現其價值;另一方面,這種隱含的碳排放超標,污染激增所誘發的碳關稅等新興貿易壁壘,會愈加限制我國的產品出口,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必須轉變出口產品的隱含碳排放量,提升出口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我國的煤炭儲量豐富,石油和天然氣相對匱乏,因此,我國的能源供應主要依賴于煤炭消費,重工業也就成為了能源消耗大戶,自然也是碳排放污染最為嚴重的部門。轉變能源結構刻不容緩。一方面,可以更新和改造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浪費和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引進先進技術,研發創新,用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資源代替傳統的石化資源,有效降低出口產品的碳排放強度和排放量。這需要長時間的儲備和沉積,目前能做的,是掌握好能源結構調整的規模和速度,逐步減少對傳統石化資源的過度依賴,實現長期節能減排的平衡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