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仙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2046)
對貧困問題的認識,是開展扶貧研究的基點。自從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后來又經過多年的探索,如今從理論到實踐形成了系統的思想體系,成為指導精準扶貧的指南。
本人近一年時間考察了全國不同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今年又在全國農村地區發放了1000份問卷。結果發現:精準扶貧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對精準扶貧理解不透、認識不深,導致扶貧政策難以到達真正的貧困戶,甚至許多地區存在在扶貧上走后門,結果扶貧資金沒有真正到達真正的貧困戶,扶持的不是真貧,何況還有相對貧困人口,結果年年扶貧,年年有貧。
二是扶貧方法單一,只是單一的政府責任,缺乏貧困戶的互動機制。扶貧效率低下,存在著駐村幫扶工作隊僅僅是停留在文件上、口頭上,雷聲大、雨點小的做法。許多地方只是做做樣子,根本沒有大刀闊斧的真干。
三是扶貧已到攻堅階段,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對貧困戶的持續關注和能力開發建設方面,大規模的救濟式扶貧最多的是授之于魚,給資金、給貸款,缺乏的是授之于漁,更要培訓他們脫離貧困的能力和技術,才能長久走出貧困。
四是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返貧現象。由于農村養老保障比較低,存在年老返貧,由于農村醫療保障很少,存在因病返貧,由于農村存款比較少,存在因學返貧等。
第一階段是消除絕對貧困人口階段,即“脫真貧”。“脫真貧”是對納入貧困范圍的人口進行幫扶,這一階段的脫貧標準是農村貧困人口的人均收入是否滿足現行標準。
第二階段是從2020年到2035年緩解和消除相對貧困人口階段,即“真脫貧”。十九大報告提出:“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顯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真脫貧”的標準不僅是人均收入的明顯提升,而且是在“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相對貧困人口的社會資本的穩定增長,奠定相對貧困人口脫貧的堅實基礎。
激勵式扶貧將扶貧主體由單一的政府責任改為政府和農戶的雙主體責任,有助于解決無條件的物質供給和轉移支付時產生的免費給予與理應獲取的消極影響,從政策層面通過干預來激勵貧困人口采取主動脫貧的有效措施,提高政府的扶貧效率。激勵式扶貧將扶貧主體由單一的政府責任改為政府和農戶的雙主體責任,有助于解決無條件的物質供給和轉移支付時產生的免費給予與理應獲取的消極影響,從政策層面通過干預來激勵貧困人口采取主動脫貧的有效措施,提高政府的扶貧效率。
自我國1986年扶貧以來,先后經過五個階段的扶貧,開發式扶貧和救濟式扶貧取得了顯著成果,易脫貧、能脫貧的都已擺脫貧困,剩下的多是位于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深度貧困人口。深度貧困人口所在地經濟不發達,商業文化缺失,扶貧資金使用效率偏低,這些區域的貧困人口收入僅能勉強維持最低層次的需要,無法滿足住房、教育、醫療和文化等更高層次的要求。所以要實現真脫貧的長期目標,需要探索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的內在機制。在對貧困人口進行救濟式扶貧的同時,提升貧困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更多的授之于漁。
提高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障水平,使得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提高由于農村醫療保障水平,讓大病基金真正發揮作用;建立助學金制度,讓貧困的孩子都有學上,杜絕因學返貧的現象。由于我國現行扶貧標準執行的是統一的收入貧困線標準,實際上存在著處于貧困線邊緣而未被納入貧困范圍的人口,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目前納入貧困范圍的人口和未納入貧困范圍的人口可能發生動態變化,要防止已脫貧但由于外在沖擊等原因重新返貧的情形發生。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這是精準扶貧的大視野,為我們今后的精準扶貧指明了方向,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不要污染青山綠山,才能將青山綠山變成金山銀山,將綠色扶貧理念貫徹下去,實現秸稈還田,增強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產業扶貧方面如此,在異地搬遷方面更是如此。異地搬遷的遷出去是生態環境最容易遭到破壞的地區,要注意保護環境,在生存條件改善的條件下要讓環境更加優化。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為了效果明顯,最好引入市場機制進入生態扶貧,對綠色扶貧好的進行獎勵激勵,對不合格的進行懲罰,要授之于漁,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增強貧困地區人民的綠色發展觀念,在他們的思維和習慣中注入綠色發展的理念。教育扶貧也是精準扶貧的一個方面,對精準扶貧地區的學生和老師要加強綠色扶貧理念的教育,增強他們的綠色發展理念,以帶動精準扶貧地區的群眾的綠色生產理念和綠色發展理念,讓他們在尋求致富發展的過程中加強綠色發展的意識,在實現脫貧致富過程中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健康扶貧也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方面,要通過平時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預防、減少疾病的發生,進而降低貧困發生率和因病因殘返貧率。在兜底保障扶貧方面,要倡導綠色、環保、低碳、節約的生活方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也是精準扶貧的很大方面,要堅持生態優先,加強環境保護類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