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茉莉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31)
某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接到投訴,稱其父在某銀行營業網點購買了一份保險,當時網點銷售人員告訴他父親這個保險產品既是保險又能投資分紅,收益率還很高。他父親經常在家附近這個網點領取退休金,與網點工作人員很熟,銀行客戶經理也熱情向父親推薦這種保險產品,說產品是為老年朋友度身定制的保險投資產品。一年過后,其父發現賬戶上不僅沒有銷售人員許諾的分紅,本金也虧蝕了一部分,于是到銀行網點去理論,被告知銀行網點只是代銷保險產品,建議老人與保險公司聯系。老人聯系保險公司,保險公司辯解說這種保險產品兼具保險和投資功能,投資肯定是有一定風險的,不可能穩賺不賠,收益率指的是預期收益率,并不代表實際收益率。上面所述案例并非個案,監管機構披露的信息顯示老年群體金融投訴和糾紛呈逐年上升態勢,養老金融產品風險需要嚴格管控。
隨著中國老齡化的加速,老年群體規模迅速擴大,銀發消費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金融消費將是銀發消費的一個新增長點。現時老年人呈現出與過去老年人補貼的特征,他們許多人有穩定的退休金和醫療保障,擁有一定金額可投資的個人資產,對老年生活品質有更高要求,重視老年生活的規劃。這些變化對給養老金融產業帶來無限商機,于是各類針對老年群體養老理財需求的金融產品應運而生。然而正如前面那個案例所顯示的情況,這些產品魚龍混雜,許多老年人根本不真正了解自己打算購買的產品性質,也不清楚產品有何風險,在銷售人員強大的營銷攻勢下稀里糊涂就買了產品。
養老金融產品是以滿足養老理財規劃目的而設計的一類金融產品,其客戶主要是老年人或即將步入老年階段的準老年人。因為養老理財目的主要是積累財富讓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所以客戶傾向于穩定、風險可控的投資,可能會為降低風險犧牲一部分收益。同時因為客戶群體年齡原因,風險識別和判斷能力相對較弱,產品供給風險發生的概率也較大。為了減少養老金融產品供給風險的發生,監管機構通常是加強對養老金融產品供給方的管理,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加強資質管理,嚴格禁止沒有相應產品設計和風險控制能力的機構進入養老金融產品供給機構行列,并且嚴密監控和及時打擊其他各類無養老金融機構之名,但業務實質卻涉足養老金融產品供給的非法機構活動。二是加強養老金融產品供給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督促金融機構建立健全內部風險識別、評估、預警、調整機制。三是強化養老金融產品的備案審批,在產品正式上市前對產品內容和風險進行審查,對超過風險容忍值的產品要求修改完善,暫緩推向市場。四是規范養老金融產品的銷售,對銷售方式、銷售場所、銷售人員資質、產品披露等進行限制,防范銷售過程中的風險發生。此外,監管機構也從產品需求方角度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對消費者開展金融知識普及宣傳和教育,通過要求金融機構在經營場所內和產品說明書上以醒目方式做出風險提示,發布風險預警等方式提高消費者風險意識。然而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我們從全國各級法院審理的此類案件數量就可窺見一斑。
前文所述的供給端風險方法措施的實施效果一方面取決于產品供給方的自律和監管措施對供給方行為的引導力度,另一方面取決于產品需求端對供給的有意或無意的督促,也就是說成熟的消費者對養老金融產品的供給風險防范是有利的。例如資質監管,如果僅僅依靠監管機構的力量來監督,是不可能第一時間發現所有資質不符的產品供給者,特別是一些非金融機構,通常是發生了風險,有消費者受損,監管機構才發覺,這時糾錯的成本就很高了。假如消費者對養老金融產品供給方資質有一定的常識,能夠識別部分明顯資質不符的供給方,無疑可以幫助監管機構加強對非法供給方的打擊。再如,盡管監管機構對養老金融產品內容進行了事前審查,對銷售方式、銷售場所、銷售人員的資質、產品信息披露也進行了規定,但不代表這些產品銷售出去就沒有風險,如果消費者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識,很可能無法準確理解產品說明書內容,無法準確分析自己是否需要和適合購買這類產品,能否承擔產品的投資風險,進而很容易被供給方銷售人員的營銷技巧所吸引,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購買決策。
防范養老金融產品供給風險要從供給方和需求方兩方面同時入手,而且針對供給方的監管措施如果想要達到更好的效果需要針對需求方措施的協同配合。以往的風險控制思路更偏重對供給方的監督,沒有充分發揮需求方的協同監督功能,然而針對需求方的風險提示、教育宣傳等措施其實是有前述意圖的,只是這些措施整體規劃較為薄弱,系統性和深入性尚欠,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增強消費者的風險意識,提高他們的金融知識水平,簡單憑一些風險警示和零散的宣傳式是很難真正實現的。沒有一定的金融知識儲備前提,消費者無法真正從風險提示中得到警醒,零散的宣傳式教育也無法讓消費者真正習得識別、判斷養老金融產品性質和做出適當決策的能力。盡管從根本上說應該從娃娃抓起,從小加強對國民的金融教育,讓國民具備一定的金融素養就不至于被各種金融陷阱所蒙蔽,但具體到養老金融產品供給風險的防范,重點還在于強化老年金融教育,畢竟此類產品的主要客戶是老年人或準老年人。
2015年11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對金融消費者權益進行全面規定,強調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八項基本權利,其中第六項涉及保障金融消費者受教育權,規定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強化金融消費者教育,積極組織或參與金融知識普及活動,開展廣泛、持續的日常性金融消費者教育,幫助金融消費者提高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提升金融消費者金融素養和誠實守信意識。從上面對金融消費者受教育權的表述可以看出我國雖然已經意識到金融消費者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似乎將金融消費者教育責任主體主要局限于金融機構,且只是籠統地規定了金融機構組織、參與金融知識普及活動和開展廣泛、持續的人才學金融消費者教育的義務,對如何實施沒有具體的規劃。
通過教育提高金融消費者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進而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有利于促進金融消費者更好地享受其他各項權利。然而關于金融消費者教育的規定還有一些待完善的地方:首先,沒有明確金融消費者教育的主管機關。從實踐看,中國人民銀行較多地承擔了金融教育的組織工作,然而其他金融監管機構是否也承擔此類職責尚不明確。金融消費者教育的組織和實施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為保證實施的效果,應該對主管機構明確授權,若是多家機構聯合承擔此項職責,還應該明確各自分工,同時對其他各類相關主體的配合協助義務及不合作將承擔的自然予以明確。其次,金融消費者教育的承擔主體宜多樣化,金融機構是金融產品的供給方,與消費者打交道比較多,可以利用營業便利為消費者提供教育,然而金融機構是營利性組織,他們提供教育背景耗費一定的成本,而且有時還可能會對它們產品和服務的銷售產生影響,通常情況下擁有較多知識的消費者對必然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判斷及選擇能力更強,受金融機構銷售人員影響做出不恰當金融決策的概率相對較低。因此,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教育的動機實際上并不強,大多數時候其實是被動完成監管機構下達的任務。雖然不能否認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感,但主要讓金融機構來開展金融消費者教育效果不一定理想。應該豐富金融教育提供主體,將高等院校和其他各類教育機構、社區機構等主體引入,同時在國家財政資金支持教育費用的基礎上,嘗試結合不同教育需求和教育對象探索特定情形下的收費制教育模式。再次,金融消費者教育持續、廣泛地開展不應僅停留在金融知識的宣傳式普及上。從我國已有的實踐看,以宣傳形式開展金融消費者教育是常態。在各種紀念日,在金融機構營業場所和公共場所向路過民眾發放金融知識宣傳冊頁,為民眾提供咨詢。固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眾對金融知識的了解。但這種了解是隨機、零散、不成體系的,而且很容易遺忘,對真正提高消費者的金融素養幫助不大。不同民眾因其受教育程度、職業、年齡、收入水平、個性特質等諸多因素差異,對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單調的宣傳式普及和咨詢遠遠不能適應他們對金融教育的個性化需求。金融消費者教育不能局限于標語橫幅小冊子等形式,要在對消費者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差異化的教育目標,為金融消費者提供更多教育供給選擇,在統一的金融教育規劃指導下有序地開展全民金融教育,提高民眾金融素養。
老年金融教育是國民金融教育的組成部分,但不能完全等同于國民金融教育,而應結合教育對象的特點確定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我國目前沒有開展專門的老年金融教育,老年教育的常見供給主體老年大學也基本上不提供金融類課程,老年金融教育其實尚未真正開展。總體上老年群體的金融知識處于匱乏狀態,一些老年人的金融知識來源于職業、教育或投資經歷,例如他(她)恰好是從事金融行業工作或是基于個人投資炒股理財自學。不過這部分老年人的比例是較低的,大部分老年人并沒有多少金融知識,甚至常識性的知識也知之甚少,這些老年人十分容易成為各種金融消費陷阱的受害者。老年人大多已經退休或快退休,收入在逐漸減少,對損失的承受能力也在下降,十分需要提高金融素養,防范金融消費風險。
那么老年金融教育應該如何開展呢?我們認為主要要關注以下幾方面:第一,老年金融教育的目標要結合老年群體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老年群體大多已進入依靠退休金、個人積累資產收益、子女物質支持作為收入來源的退休階段。安享晚年,過一個有保障、積極的老年生活是他們的主要人生目標,所以此階段的人生規劃也是圍繞這個目標展開。按照我國老年人目前的平均收入水平,大部分老年人有能力為實現有保障的老年生活進行相應的金融消費,即養老理財消費,老年金融教育就是要順應這種需求,幫助老年人更好地進行養老金融消費。老年金融教育的目標因此可取得為掌握老年生活所需金融知識及技巧,提高養老理財規劃和實施能力。第二,結合老年人的認知特點確定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我們曾在某社區向50位老年人做過一次訪問式調查,發現老年人對金融教育的關注度很低。大部分老年人認為健康保健教育與他們老年生活質量密切相關,金融教育則與老年生活相關度較低。此外,他們樂意參加健康保健教育還因為教育內容會以他們能聽得懂的形式呈現,即便是專業術語也講解得通俗易懂。加之他們自身或家人可能患有某些老年疾病,在治療過程中已經接觸過一些相關醫療知識,學習的難度比金融知識低。學習完后他們還時不時地可以與病友交流心得。加強學習印象鞏固學習效果。金融教育所學知識在他們看來不僅難學且不大方便找到可以交流的人,畢竟涉及財產隱私。自己也不一定有所學知識方面的實踐經驗,學過就忘。雖然我們的調查是在一個很小的范圍進行,但卻可能反映了一些普遍問題。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須以受教育對象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認知水平逐漸下降,所以他們會傾向于學習自己認為更重要的知識,學習更容易掌握的知識。隨著老年人養老理財意識的增強,對金融知識重要性的認識將有所提高。但老年金融教育的內容還是要圍繞老年金融消費場景進行精簡設計,做到既讓老年人通過學習掌握了必備的金融常識和技巧,有考慮他們的學習能力和精力濃縮教學內容。同時教育方法也要進行針對性地探討開發。為老年人在學習的同時提供模擬實踐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老年人在自身金融消費決策時有意識地利用所學知識,并鼓勵他們將金融消費中的困惑在學習中提出來與老師和同學交流。第三,老年金融教育的形式要多樣化,充分利用現有老年教育機構。老年大學是我國老年金融教育可以依托的一個平臺。老年大學在全國各地分布較廣,有固定場所,只需要在課程中增加金融課程,配備相應師資即可。當然僅憑老年大學還是遠不能滿足我國老年金融教育需求的,可以借鑒外國的做法,把社區機構、高等院校等場所和機構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為老年人提供更多金融教育機會。同時還應該結合不同地區老年人互聯網知識和手機使用的掌握程度,以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手機端為媒介,擴大老年金融教育的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