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素娥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均開設會計學專業,會計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系統理論知識的同時,更需要面向實務。案例教學法要求圍繞某個教學目標,將真實案例引入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分析案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因此案例教學法應用于會計教學有其獨特優勢。
傳統的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滿堂灌”,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有些理論知識比較抽象、枯燥,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養成惰性,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學法不像傳統教學告訴你怎么做,而是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應該怎么做,而且課堂上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以及給每個同學通過發言的機會,可以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學生交流能力的提高。
傳統教學法是教師按照事先準備好的教案按部就班講下去,教師講什么,學生學什么,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與學生感覺均象機器一樣,教師只管輸出,學生被動錄入,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時間去思考,究竟對知識領悟沒有,掌握多少,教師很難衡量。而案例教學法下,學生一旦課前拿到案例,就會主動去查資料,主動消化,根據所需理論知識,經過認真思考,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這一過程,實質上就將所學知識轉變為能力。當然通過后續的課堂討論,學生提出的方案還期望教師給予指導,客觀上也促使教師深入思考,根據學生不同的觀點給予點評,同時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這種雙向交流的過程,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只是聽,教師有時為了活躍一下課堂氣氛,需要講個笑話,該笑話有時與專業知識聯系不大,只是起到暫時提神的作用。而案例教學法是通過真實的情境,讓學生通過閱讀案例,有種親臨其景之感,甚至有小試一把的沖動,客觀上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查閱大量資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課堂上,實現教與學角色的轉換,要鼓勵每個同學發言,相互提問,使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起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一般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一般在正式的課堂討論之前,要將案例資料提前1至2周發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閱讀案例,查閱指定的參考資料,搜集相關的信息并認真思考,初步形成對該案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該步驟至關重要,若前期準備不足,會直接影響后續討論的效果。
可以先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由3至5人組成,各個小組成員之間先展開討論,相互啟發,初步形成本組的意見。課堂上,以組為單位,每組派一名代表,講解對案例分析的思路、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案,小組之間可以相互質疑、提問,通過發言與討論,可以更好的擴展和深化學生對案例的理解程度。該過程中教師充當的是組織者和主持人的角色,要實施控制課堂,可以提出幾個觀點比較集中的問題及處理思路,這樣可以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如何合理解決存在的問題上來,避免最后的討論變成一盤散沙。
經過小組討論之后,教師首先應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思考和總結,通過總結規律和經驗,使學生更深刻領會案例所涉及的知識及案例所存在是問題及解決思路與方案。
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案例教學法既適用于綜合能力提高的課程,也適用于一般課程中對抽象的、枯燥的知識的理解。比如,在講授《基礎會計》這門課程時,教師講會計的基本等式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無論老師備課多么充分,但講完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三大會計要素及其恒等關系之后,大多數同學還是一頭霧水,尤其初次接觸這些概念,感覺云來霧去,過于抽象,理解起來非常困難。于是老師就給出一個簡單案例:王同學大學畢業準備創業,經過考察市場,最后決定租一間商鋪在大學城開一家便利店,父母大力支持,拿出80萬元作為本金,但還不夠,于是又從親戚朋友那里借了20萬元。有了資金王同學首先預付房租2萬元,商品裝修花費10萬元,開始進貨購買食品、日常用品等花費60萬元,購買貨柜花費8萬元,還雇傭兩名員工,小店經過半個月的準備終于開業啦。教師拋出這個案例首先讓大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該同學開店的資金從哪里來,父母出資80萬與借入的20萬元性質上有何不同?這些錢最后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其占有形態是什么?怎么理解會計等式關系等,課堂上大家針對該案例踴躍發言,經過一番熱烈討論,學生既透徹理解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概念及其恒等關系,又較好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實施案例教學法之前,筆者認為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通過案例分析,可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領悟,有助于將理論轉化為能力。若沒有相應的理論基礎,即使通過給定的案例能夠發現問題及解決方法,但很難由此總結規律,況且每個案例設計的知識畢竟有限,很難將零碎的知識系統化或將現有的知識進一步升華。
日常教學中使用的案例不是越多越好,過多的案例會使學生迷失在案例中,缺乏目標性,甚至使學生失去興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圍繞某個教學目標去選擇,切忌不加選擇的案例堆砌。
教師對案例的選擇要力求客觀真實,真實的案例,能夠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讓學生身臨其境,認真分析各種數據,啟迪學生智慧。若案例經過過多的修改、虛構,以假對假,就會把案例分析變成游戲,學生能力的培養無從談起。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深入實際采集真實案例。
每個案例涉及的知識畢竟有限,案例選擇盡可能涉及面廣,只有場景、情況與數據,無分析結果,不能讓學生一眼就看出結果的案例,案例的答案可以有很多種,或者本身就無標準答案,這樣的案例可以培養學生從多個視角,多維度去發現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
目前,高校大多數課程的考核還是以筆試閉卷為主,主要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而理論考試的重點主要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實施案例教學法,必須改革這種考核方式,否則,盡管教師案例準備很充分,也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建議建立與案例教學法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時成績的占比,將每個學生的發言,課堂表現、作業情況等日常學習情況作為考核重點,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重視平時學習過程中老師布置的每個案例,調動學生參與案例分析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去搜集資料,獨立思考,有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依靠期末死記硬背考出一個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