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域名及商標侵權糾紛案
一審案號:(2016)滬0107民初12844號
二審案號:(2017)滬73民終289號
【裁判要旨】
對于將他人商標注冊為域名但未進行相關商品交易的電子商務的行為,不宜徑直認為被控侵權人構成對該商標的侵權。但是,如符合《域名司法解釋》第四條規定,在網站上突出使用他人標識、使用與他人網站相同或近似的文字、圖片,足以使相關公眾產生網站由他人經營或經他人許可的混淆和誤認的行為,應認定構成不正當競爭。
【案情介紹】
上訴人(原審被告):被告上海勃曼工業控制技術有限公司、張向陽、上海斯將利傳動機械有限公司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恩梯恩(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簡稱恩梯恩公司)
恩梯恩公司認為,三被告惡意搶注“NTN”域名,在網站上突出使用“NTN”商標、惡意模仿原告網站,并進行“專業代理NTN軸承”的宣傳等行為,侵害了原告的涉案商標權,并構成不正當競爭為由向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審法院認為,三被告注冊涉案域名,共同在使用涉案域名的網站上進行廣告宣傳,并在宣傳中大量使用“NTN”的行為,侵害了恩梯恩公司的涉案商標權,且具有攀附恩梯恩公司“NTN”商標的商譽、“搭便車”之主觀惡意,構成對恩梯恩公司的不正當競爭。綜上,一審法院判決要求三被告立即停止對原告商標的侵害及不正當競爭行為,并共同賠償原告經濟損失20萬元及合理支出61600元。
一審法院具體判決如下:一、勃曼公司、張向陽、斯將利公司立即停止對恩梯恩公司“NTN”商標權的侵害及不正當競爭行為;二、勃曼公司、張向陽、斯將利公司立即注銷“ntn-sh.com”域名;三、勃曼公司、張向陽、斯將利公司立即關閉并停止運營“www.ntn-sh.com”網站;四、勃曼公司、張向陽、斯將利公司就其對恩梯恩公司“NTN”商標權的侵害及不正當競爭行為于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在《新民晚報》上刊登聲明消除影響(刊登的內容需經一審法院核準)。如逾期不履行,一審法院將在相關媒體上發布本案判決內容,相關費用由勃曼公司、張向陽、斯將利公司負擔;五、勃曼公司、張向陽、斯將利公司應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恩梯恩公司經濟損失人民幣200000元;六、勃曼公司、張向陽、斯將利公司應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恩梯恩公司合理費用人民幣61600元。
一審法院判決后,三被告不服判決,提出上訴。上海知識產權法院二審決定維持一審判決的第五項,撤銷其第一、二、三項,同時,變更其第四項為:“被告上海勃曼工業控制技術有限公司、張向陽、上海斯將利傳動機械有限公司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就其對原告恩梯恩(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在《新民晚報》上刊登聲明消除影響(刊登的內容需經本院核準)。如逾期不履行,本院將在相關媒體上發布本案判決內容,相關費用由三被告負擔。”變更其第六項為:“被告上海勃曼工業控制技術有限公司、張向陽、上海斯將利傳動機械有限公司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恩梯恩(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合理費用人民幣57000元。”
【法官點評】
本案二審法院認為:(一)張向陽惡意注冊、使用涉案域名,故意造成與原告提供的服務或網站相混淆,誤導網絡用戶訪問侵權網站,構成對原告的不正當競爭,但鑒于該網站沒有進行相關商品交易的電子商務,故不構成商標侵權;(二)三被告在涉案網站突出使用“NTN”標識,指示了涉案網站經營者的身份,造成了相關公眾涉案網站經營者與恩梯恩公司有關的混淆和誤認,故不屬于對涉案商標的合理使用。現因三被告的上述使用行為屬于在網站經營者身份的服務類別上使用涉案標識,與涉案商標核定使用的商品類別既不相同亦不類似,故該行為尚不屬于對涉案商標的侵權行為。但三被告僅是涉案商品的銷售者,與恩梯恩公司之間不存在代理或關聯關系,其未經恩梯恩公司許可網站上突出使用“NTN”標識、自稱專業代理“NTN”軸承、使用與恩梯恩公司網站完全相同的文字及圖片的行為,明顯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足以使相關公眾產生混淆和誤認,實質是通過攀附恩梯恩公司的商業聲譽,奪取了本屬于恩梯恩公司的交易機會,損害了恩梯恩公司的合法權益,構成對恩梯恩公司的虛假宣傳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綜上,二審法院對一審判決中的不同內容分別作出了維持、撤銷及變更的決定。
司法實踐中,在被控侵權人使用他人商標不屬于對他人商標合理使用的情況下,并不能徑直認為被控侵權人構成對該商標的侵權,而是應當根據《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具體規定,依法認定該侵權行為的具體性質。此外,在判斷被控域名注冊行為的侵權性質時,應當根據原告的訴訟主張,以及針對原告主張侵權行為的法律規定的構成要件,進行綜合判斷,在既符合商標侵權法律規定要件,又符合《域名司法解釋》規定要件的情況下,方以商標侵權認定。在僅符合《域名司法解釋》規定要件,不符合商標侵權法律規定要件的情況下,應認定為不正當競爭為宜。
“jiayou9.com”域名侵害“jiayougo”
商標權糾紛案
一審案號: (2017)黔01民初69號
二審案號: (2017)黔民終822號
【裁判要旨】
從互聯網環境下一般用戶對網絡域名的識記習慣出發,判斷網絡域名與文字商標是否近似時,應采用“讀音、含義為主,字型為輔”的判斷標準。在對網絡域名與文字商標的混淆可能性進行評估時,同樣應當考慮當前互聯網用戶的使用習慣,將搜索引擎檢索結果和瀏覽器地址欄填充結果作為重要參考。
【案情介紹】
上訴人(原審被告): 貴州家有在線網絡有限公司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 家有購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原告成立于2010年6月,2012年7月受讓取得注冊商標,“jiayougo”,核定服務項目為第35類,包括廣告、數據通訊網絡上的在線廣告等,有效期至2020年。被告成立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原告申請保全證據公證,證實被告使用網絡域名為“www.jiayou9.com”的網站從事電子商務經營。
原告認為,被告使用的網絡域名與原告注冊商標近似,且雙方網站均從事類似電子商務服務,已造成用戶混淆,侵害了原告的注冊商標專用權。
一審法院認為,被告網站為銷售者的商品進行廣告宣傳,促成銷售者與消費者之間進行商品交易,與涉案“jiayougo”商標核定服務項目類似;被告域名主要部分“jiayou9”與涉案商標相比,二者拼音字母“jiayou”完全相同,數字“9”與字母“g”差異極小,在隔離狀態下觀察可認定兩者構成近似;被告成立在后,對該域名主要部分并不享有權益,且足以造成相關公眾混淆服務來源,故其注冊、使用該域名不具有正當性。據此判決被告立即停止侵權、注銷侵權域名,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維權合理支出。
二審法院認為,涉案域名指向的、被告經營的綜合性電商平臺,服務功能和消費對象與原告相同,與涉案商標核定使用服務類似。涉案兩標識的主要組成部分“jiayou”讀音相同,但這一拼音詞組是常用詞組,本身固有的顯著性并不強;“go”與“9”讀音明顯不同,而“go”既是英文單詞,又與“家有購”中“購”諧音相同,故兩標識的讀音和含義均不近似。一般互聯網用戶在通過網絡域名識別商品或者服務來源時會施以較高的注意義務;涉案商標本身的市場識別功能并不強,認定其與其他標識構成近似的范圍相對較窄;判斷時還應考慮作為互聯網用戶的普通消費者訪問特定網站的操作習慣;被告網站首頁標明了“家有在線”、“JIAYOU9.COM”等字樣。綜上,雖然被告在近似服務中使用了與涉案商標有一定近似性的網絡域名,但并不會導致相關互聯網用戶混淆,故不構成侵權。據此二審法院判決撤銷一審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法官點評】
商標法理論一般認為,侵害注冊商標專用權主要應從商標是否近似、商品是否類似和相關公眾混淆可能性三個方面判斷,現行《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一、二項亦作了相同規定。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三項的規定, 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注冊為域名,并且通過該域名進行相關商品交易的電子商務,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屬于給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分析該條規定可見,對于網絡域名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判斷,實際上與通常商標侵權的判斷是極為類似的。
標識相似度方面,目前常用網絡域名多由英文字母和數字組成,網絡一般用戶主要依靠詞匯的讀音和含義來識記域名。因此,在將網絡域名與文字商標進行比對時,應側重比對詞組的讀音和含義。
本案中,原告注冊商標“jiayougo”與被訴侵權域名的關鍵詞“jiayou9”在外形上較為近似,其中“jiayou”具有對應中文含義,而“go”為極為常見的英文單詞,其讀音和含義都與數字9不同,因此在作為域名使用時兩者并不構成近似。
服務相似度方面,一、二審法院均認為被告網站為銷售者的商品進行廣告宣傳,促成銷售者與消費者之間進行商品交易,服務功能和消費對象與原告相同,與涉案“jiayougo”商標核定服務項目類似。
在對商標近似和商品類似進行比對后,往往還需要結合標識的顯著性和知名度、相關公眾注意力、被告使用標識的正當性等對相關公眾的混淆可能性進行綜合評估。
在實際使用互聯網時,一般用戶在對域名中的核心詞匯不熟悉、記憶不準確的情況下,往往會基于模糊記憶輸入關鍵詞,利用搜索引擎或者瀏覽器的地址欄填充功能進行相應檢索,因此這一檢索結果對用戶是否會混淆商標與域名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案中,利用搜索引擎和瀏覽器的地址欄填充功能對“jiayou”、“jiayougo”和“jiayou9”三個關鍵詞進行檢索,結果均顯示不會造成一般用戶誤認混淆。綜上,結合兩標識各自的顯著性和知名度均不高的情況,最終可以認定互聯網一般用戶對被訴侵權域名指向的服務提供者和涉案注冊商標指向服務來源間的關系不宜產生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