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臻慶
摘要:過去隱私是不能公開的,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不少人通過傳媒將隱私公之于眾。帶來這一變化的原因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思想的解放,傳媒的向下變革以及新媒體的崛起,人們在隱私保護觀念覺醒和加強的同時,更愿意向社會敞開心扉,釋放自我,并尋求外部世界的理解與幫助。與之相應,為個人信息保護立法也應加緊進行。立法努力的方向是反對對個人信息的非法采集、利用或濫用。
關鍵詞:隱私;分享;變革;投影;讓渡
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隱私公開”節目,如在曾熱播的電視劇《愛情公寓》中曾小賢主播的一檔廣播節目《你的月亮我的心》,為夜晚的聽眾解決情感問題,就是一種“隱私公開”節目;知名主持人魯豫主持的《說出你的故事》,嘉賓們暢談自己的生活經歷,也是一種“隱私公開”節目;還有時下被許多人吐槽的《愛情保衛戰》,節目中的兩性嘉賓披露各自的感情生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隱私怎么能公開呢?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隱私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開的個人的事”。《漢語大詞典》也說,隱私“謂不愿暴露的私事”。兩種權威詞典都特別強調“不愿”二字,即隱私于個人當諱莫如深,乃與“公開”相對立、相違迕的,即所謂“家丑不可外揚”。當然,公開的隱私不一定都是家丑,但就我們曾經的認知,甚至說現在很多人的認知依舊是:個人隱私怎能公開講述?隱私若被公開,則有侵權(侵犯人格權)之嫌。名人明星作為公眾人物,是關注的焦點,其個人隱私常被媒體曝光成為公開化的信息,自不無道理(但這是在涉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一般而言,名人隱私同普通人一樣,也應受到合法保護);然而目前的情況是,先前屬于不能告知外人的隱秘(即便告知,也止于一二個親密者,如閨蜜之類),有些個體竟能在媒體的鏡頭前侃侃而談且不慌張、不遮掩、不羞怯。他們通過熱線電話參與廣播節目,暢談個人生活;通過電話報名,參加電視訪談或情感談話;通過主動撰文,在互聯網上分享人生感悟,從而帶出個人或不堪或自得的人生際遇(包括艷遇、婚姻乃至性生活等)。這說明某些隱私領域與公共領域已通過現代媒介從對立走向融合。有些學者把這種現象稱為“私人話語走進公共領域”。很顯然,這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現象,是正在進行的趨勢。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驅動著這種趨勢呢?
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可以說真正地開始了市場化的進程。這種進程應該視為一種劇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30年間,我們的社會仍然較為保守,這受制于傳統文化和當時的思想教育等因素的長期熏陶或影響。1956年后,國民經濟穩步發展,社會基礎得到夯實……正當上層建筑就要取得相應進步時,我們卻先后遭遇了嚴重的左傾錯誤以及文化大革命。在1958—1976年的將近20年間,除少數年份外,個人領域可以說是遭到公共權力的全面侵蝕、擠壓。那個時代的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有可能被記錄而遭到懲處甚或入刑。在這樣壓抑、禁錮的政治環境下,再加上所受教育及傳統思想文化觀念的約束,個人情感、情緒(包括社會的壓力、思想的憂慮、生活的煩惱、工作的不順心)實在找尋不到可以宣泄的地方或渠道。尤其是十年動亂,用“風雨如磐”“萬馬齊喑”來形容也不為過。那個時期的絕大多數人都身負重荷,心事重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鳳凰衛視節目《魯豫有約:說出你的故事》截圖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對內實行改革,對外實行開放。自此以后,物質生活開始富裕,精神生活走向解放,思想的閘門轟然大開,笑靨掛上人們的顏面,用一句文藝的話語來講,就是“生活正變得有色彩”。與之順理成章的是,原先屬于個人的隱私生活已像一間被打通的屋子,有了一扇進來的門,更有一扇出去的門。
改革開放使“都市化”生活內容與生活方式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同時改革的“陣痛”亦帶出或暴露出諸多社會問題,如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明顯、貪腐問題突出、醫療教育資源短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各種矛盾錯綜交織。與此同時,政治環境變得寬松,輿論話語有了更多自由。人們有越來越多的平臺和手段來展現自我,來發表個人觀點。人們開始尋求精神的釋放與情感的宣泄,希望獲得他人或外部世界的理解、幫助。個人隱私公開現象便自然水到渠成。
傳播媒介自身的迅猛發展和變革,使得個人在媒介提供的平臺上,愿意公開個人隱私。首先,傳統的大眾媒介如報紙、廣播、電視等,由于市場經濟發展而步入競爭,逐步實現了事業性和商業性的分離。在“內容為王”的口號下,各家媒體為了提升核心競爭力,不斷開發新的節目形式。當第一家情感節目出爐的時候,由于人們的移情心理,對節目中的隱私公開有著較強的共鳴,使得受眾越來越多,讓這類節目成為眾心所向的熱門。其次,傳播思想因應時勢的變革,使得各種媒介將自身置于與受眾平等的地位。媒介不再高高在上,去滿足于單純地做黨和國家的喉舌,而是深入基層,了解民眾的需求,即亦為人民發聲,做下情上達的通道。第三,傳播技術的革命,即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大跨步地實現了傳播的便捷化、平民化、大眾化。
進入21世紀,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加之新媒體迅速崛起,媒介舞臺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人們與媒介接觸成本更低,表達更加自由,更多的普通個體成為互聯網主角,并在這之中得到思想水平的提升和人文素質的提高。這是黨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理念在傳媒界乃至社會領域的投影。
進入新千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社會生活愈加豐富多彩。在曾經不鼓勵隱私公開的文化背景下,一方面人們在竭力保護隱私不被侵犯;另一方面卻有人樂意甚或積極地通過傳統媒介與新媒體去公開隱私,釋放自我,張揚個性,宣示自己的主張。就公開隱私而言,以往人們認為這是不好的事,羞于開口,盡量不讓別人知道;而當下,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特別是在互聯網上、微博微信里,都有人在公開討論兩性話題、情感話題、私德話題,甚或現身說法,袒露心跡。而媒體及媒體人則大力提供平臺,或出謀劃策,或推波助瀾,讓隱私的公開更加吸人眼球。乍一看,這些曝光有悖于倫理。尤其是對于大眾媒介而言,似乎違背了固有的傳播倫理;但用大數據時代的眼光看,這恰恰符合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其中一個根本原因,乃是人們彼此已是互聯網生活的一員,公民作為個體在這種生活中選擇空間很小,都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讓渡自己的隱私。而大眾媒介對隱私話語的敘述,則不僅是媒介與時俱進、調整自我和改變傳播思路的表現,它同時還承擔了反映媒介所處的社會環境、市場環境及廣大受眾思想水平和人文素質面貌的任務。所有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聯系,促使個人隱私堂而皇之地登上并活躍于包括網絡在內的大眾媒介的舞臺上。過去所謂“不知羞恥”的隱私講述或傾訴遂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尋常事。
還須強調的是,人們主動講述或傾訴隱私的前提是人們對隱私保護意識的覺醒和強化。換言之,沒有隱私保護意識,便不會有對隱私的主動公開。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正是由于人們普遍具有了隱私保護意識(毋庸說這是改革開放在社會學意義上的一個成果),才會對個人隱私向大數據作出有選擇性的讓渡,也才會對肆無忌憚地采集個人信息或者窺探、竊取個人隱私十分敏感和反感。必須承認,人們在云計算和大數據面前十分透明,甚至心驚膽戰。當然,這一切亦可視為伴隨改革開放進程而出現的新現象。無論它具有正面的抑或負面的意義,都從一個側面傳遞出時代變遷、社會進步的腳步聲,都是滾滾前進的歷史長河飛濺出的一些浪花。我們應該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它們,去引導利用和發展其正面作用,管控、抑制或阻斷其負面效應,如加強網絡信息安全治理,加緊為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嚴肅懲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者。只是需要明確一點:立法努力的方向不是禁止對個人信息的采集和使用,而是反對對個人信息的非法采集、利用或濫用。這是因為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于40年間已由工業化走上信息化道路。對公民個人信息,包括屬于個人隱私的通訊手段、家庭人口、婚姻狀況、私有財產、身體情況、作息時間、學力程度、工作經歷等信息的正常采集和合法使用(由公民自愿、經公民允許,如人口調查、時間利用調查等),使信息資源成為社會的主要財富,正是信息時代的一個標志,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