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
摘要:對于城市的發展而言,唯有做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才可以在今天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達成和諧、可持續的發展。在城市發展中,要以歷史文化為城市的靈魂。
關鍵詞:歷史文化;城市發展;作用
歷史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源。歷史文化可以探明城市發展的歷史文脈,揭示城市的文化稟性,展示城市的精神風貌,彰顯城市文化特征,可以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提供借鑒與發展思路。歷史文化資源是城市的根脈,是城市建設的基本依據,是促進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寶貴財富,是打造魅力城市不可或缺的因素。
西安古城墻
在工業化時代,城市快速發展,同質化的城市屢見不鮮。而歷史文化可以賦予每座城市不同的內在精神和文化形象,彰顯城市獨特的魅力和個性,塑造獨特的城市形象。歷史文化是某座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特文化記憶。衡量一個城市發展程度的指標體系囊括經濟發展和效益體系、社會發展體系、生活質量體系、基礎設施及環保體系、社會秩序體系等方面,歷史文化無論是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西安古城墻
當前,許多城市將發展目標定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根據北京大學侯仁之、建設部鄭孝燮和故宮博物院單士元三位先生提議而建立的一種文物保護機制。
歷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實質是一種綠色發展理念,是一種注重文化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城市發展模式。談到文化產業,現在很多城市都將旅游業作為突破口,作為新型戰略支柱性產業來推動城市發展。當前,旅游行業發展的指導思路、發展理念是全域旅游。在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中,尊重與傳承歷史文化、有效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作用日益顯著。全域旅游是一種追求全天候、全景點的旅游發展理念,在這種發展理念中,互動、體驗已經成為人們最大的需求;而歷史文化資源無疑是每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核心本質,也是全域旅游發展的核心。
歷史文化資源可以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對于文化產業來說,它可以賦予當地特色文化產品獨有的特色文化內涵。用時下火得不可收拾的故宮博物院特色文化產品為例,它就是充分挖掘了宮殿文化,將這些歷史文化與現實相結合,充分吸引了游客的眼光,帶動了文化產業鏈的發展。歷史文化資源可以有效助推文化產業發展,促進企業文化塑造。歷史文化資源可以拉動投資,產生不可估量的近期與遠期價值,帶動整個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
城市的文化品質,一方面外化于外在的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等城市外觀形式,這可以說是城市的物質文化;另一方面內化于城市的精神文化產品、市民的文化素質等,這可以說是城市的精神文化。無論是城市的物質文化或是精神文化,歷史文化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質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許多城市都保留著原有的歷史文物遺址和遺跡,像西安的古城墻、大雁塔、鐘樓、鼓樓,平遙古城等等,這些城市在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歷史文化資源引導著整個城市的建筑風格、道路規劃和設計,讓更多的人一踏入這座城市就有時代的代入感,感受文化的魅力。西安和平遙的成功發展之路是對歷史文化推動城市物質文化建設的有力證明。
歷史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的生活理念、社會習俗、倫理制度、禮儀文化、服飾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等起著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作用。無論是哪座城市的人們,他們都以不同方式感受著這座城市歷史文化的影響;不論是父輩的口口相傳、師傅的技藝相傳以及教師的書本相傳,當地的歷史文化自始至終都浸潤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青島這座城市,齊文化的內在稟賦與精神氣質、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外來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得以完美展現依山面海的地理環境、重工尚商的生產方式、崇利善變的文化心理、豐富多元的城市民俗與情調,從而提升了青島優秀而獨特的城市文化品質。
任何一座城市的和諧、可持續發展都離不開城市的歷史文化。城市不應該僅僅是鋼筋、玻璃、混凝土的混合體,它應該是一位會講故事的文化大使,一處天人合一的魅力之地。
歷史文化在城市的發展中,不斷優化著城市歷史景觀、建筑風格、城市格局,塑造著市民的價值觀念、思想情操和精神,這些都是城市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歷史文化能夠使城市在發展中注重平衡人文與生態,挖掘自身魅力與特色,提升自身綜合文化素質,加強自身的綜合實力或者競爭力。歷史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將自己的歷史文化予以淋漓盡致地發揮的城市會給人一種獨特的震懾力和親和力,可以推動這座城市的居民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提升城市的整體文明素質。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中國現代城市的和諧、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注重“以人為本,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這些往往都以文化的具體形式體現出來,并能有效地助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是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東方大國。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悠久且存在著差異性、多樣性。就大者而言,我們有中原文化、三秦文化、三晉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閩臺文化、嶺南文化、巴蜀文化等多個地域文化區。在各地域文化區內形成的城市,都帶有一定程度的該地域文化之烙印,所以在城市的發展中一定要認清這個歷史文化背景,切忌千城一面,一定要將城市的發展與歷史文化相結合。在中國城市中,杭州是將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結合得較好的典范。杭州以良渚文化和吳越文化引以自豪和自重,且在自身的發展中能夠充分挖掘白居易和蘇東坡等歷史文化名人在當地留下的文化財富,這就賦予城市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其對浪漫的西湖文化的充分運用,更使得這座天堂般美麗的城市愈加婀娜多姿,令人神往。
應該看到,擁有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城市在發展中也凸顯出各種問題。如出現“對有形資源重視多,對無形資產利用少;對現有資源使用多,對潛在資源挖掘少;對自家資源管得多,對盤活資源協商少”的三多三少現象。在城市發展中實施過度商業化運作,采取大拆大建開發方式,會致使歷史街區、傳統民居、文物保護單位被破壞,導致城市歷史文化喪失。
城市發展要注重對城市的主題文化定位。主題文化確定之后,就要考慮如何更好地將文化存在變為文化資源;如何更好地整合歷史文化資源,變資源優勢為效益優勢。在這里,筆者通過借鑒和調研,提出一條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策略。首先,要充分了解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十分脆弱的文化生態,給人們展示有體有形的城市形象,讓人們充分感知歷史文化。其次,重點保護與當地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相關聯的歷史文化地標建筑、歷史文物古跡、遺跡,有節制地再現或還原歷史場景與畫面。最后,保護與當地歷史文化相聯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城市的發展既接地氣,又充滿風情。
目前我國的城市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千城一面:你這里有一座樓,我這里就仿建一座樓;你這里有一個湖,我這里就人工再造一個湖,甚至爭相模仿外國名城、外國古跡,丟失自己的歷史文化,丟失自己的城市文化性格、城市文化精神。
現在許多城市都失去了自己的特征。主政者們不去深度挖掘自己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只是一味滿足經濟的發展,忽視長遠的可持續發展。須知現代城市的發展并非以高樓大廈為唯一特征或主要特征,而應該是與自然生態相適應,是要傳承和創新當地的歷史文化。山城(如重慶)之所以有山城的特色,港口城市(如青島)之所以有港口城市的韻味,重中之重均在于它們都在自己的發展中不斷傳承和創新自己的歷史文化。
這里特別以南京為例。它無疑是傳承和創新歷史文化的典范。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會,在歷史上曾擁有太學、府學、縣學、義學各類教育機構,晚清之后則涌現出各種現代的大學、專業學校和中小學堂。文教的發達,決定了這里文化素養的深厚。而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南京依然選擇了文化至上的發展路徑。現在的南京擁有藏書量在全國僅次于國家圖書館的南京圖書館,規模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它還擁有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紫金山天文臺,擁有館藏文物居全國第三的南京博物院以及最大的民國史料整理中心——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長期發達的文化教育使這座城市具有儒雅文明的貴族氣質。
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傳承與創新歷史文化一定要處理好鞏固歷史文化根基,延續歷史文化血脈、再現傳統歷史文化風貌與建設現代生態文明城市兩者之間的關系。一個城市要有自己的名片,歷史文化一定要用以塑造這個城市的名片。
在今天日益劇烈的社會發展中,城市的發展不僅僅承載工業、商業的興盛與繁華,更重要的是打造一個人民幸福宜居之地。城市發展應是一個傳承歷史文化的過程,歷史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指引與推動下,歷史文化在城市發展中必將展現越來越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