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能
2018—03—16《騰訊體育》載《6次神撲難掩致命失誤米蘭小門神還需提升》一文,文末道:
小門神唐納魯馬本身就處于風口浪尖之中。他的低級失誤究竟是因為經驗不足的技術問題,還是因為心里亂了方寸所以難以集中注意力到球場上?很難說。至少在社交網站上,球迷們已經吵翻了天。
類似“心里亂了方寸”的表述不乏其例,如某君之文《曾國藩:心中有方寸行為定方圓》,不僅標題把“方寸”當成了“分寸”使用,而且全文多次重復了“心中有方寸”這個句子。因而有必要來說說“方寸”一詞。
“方寸”,一般作兩種解釋。《辭源》云:
【方寸】①謂一寸見方,言其小。《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淮南子·說山訓》:“視方寸于牛,不知其大于羊。”②指心。《三國志·蜀·諸葛亮傳》:“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
“方寸”系由“方寸之地”簡省而來。“方寸之地”指很小的一塊地方,也作“方寸地”。“方寸地”也有兩種解釋。《辭源》又云:
【方寸地】①指心。《列子·仲尼》“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六》:“俗語云:‘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指心而言也。”……②猶言一小塊地。《新唐書》一一二《員半千傳》:“行年三十,懷志潔操,未蒙一官,不能陳力歸報天子,陛下何惜玉陛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膽乎?”
“方寸”指心,為歷代文人沿用。如
唐劉知幾《史通·自敘》:“始知流俗之士,難與之言。凡有異同,蓄諸方寸。”
元張可久《朝天子·春思》:“淚粉涕痕,傷春方寸,飄零寄此身。”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四回:“伍員對曰:‘臣非以大王為不足也。臣聞:疏不間親,遠不間近。臣豈敢以羈旅之身,居吳國謀臣之上乎?況臣大仇未報,方寸搖搖,自不知謀,安能謀國?”
清鄭燮《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
“方寸”指心時,也作“方寸之心”或“方寸心”。如
晉葛洪《抱樸子·嘉遁》:“方寸之心,制之在我,不可放之于流遁也。”
唐劉禹錫《上杜司徒啟》:“尋省遭罹,萬里不幸。方寸之心,自不能言。”
唐賈島《易水懷古》:“我嘆方寸心,誰論一時事。”
清唐孫華《秋日酷暑焦旱偶成》之二:“那將方寸心,愁水復愁旱。”
即使到了今天,人們依然在用“方寸”來作心(其實是思想、思維)的代指。心中篤定,叫“方寸不亂”;心下擾攘,叫“方寸已亂”;心里慌張而不知所措,叫“方寸大亂”。
現在回到本文開頭,“心里亂了方寸”之所以不通,是因為“亂了方寸”就是亂了心,“方寸”在這里就是指心。在“亂了方寸”前邊再加個“心里”,豈不是“心里亂了心”?那成什么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