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天奇 戶清麗 陳寧
摘要:本文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和考查的視角,對近幾年來全國Ⅰ卷及浙江新高考卷考查人地協調觀試題的設計特點與存在問題進行比較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設計建議,以期提升人地協調觀素養培育及評價的質量。
關鍵詞:人地協調觀;試題設計;設計特點;存在問題;優化設計
高中地理課程承擔著培育學生正確人地觀的重任,人地協調觀是學生必備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成分。關于人地協調觀的內涵,《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2017年版課標”)將其概括為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應秉持的正確的價值觀,并指出該素養有助于人們更好地分析、認識和解決不斷出現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诖?,本文將人地協調觀素養具體劃分為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與可持續發展觀等要素,并根據2017年版課標所規定的人地協調觀的內涵和表現,對2013—2017年全國Ⅰ卷中考查人地協調觀素養的試題設計的問題呈現方式、考查目標、設問角度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并針對試題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設計建議,以期提升人地協調觀素養培育及評價的質量。
一、人地協調觀試題設計特點及存在問題
1.人地協調觀試題設計特點
(1)試題命制緊扣地理課程標準。2003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強調,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全國Ⅰ卷近五年的試題設計較好的落實了這一課標要求,重點考查典型區域存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以考查考生關于“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知識、觀念和做法。例如,2013年第36題考查攀枝花市空氣質量差的原因,需要考生結合材料綜合分析攀枝花市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形、氣候等)與人類產業活動(工業、交通運輸等)之間的關系,以考查考生地理問題產生原因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區域可持續發展觀念。
(2)側重考查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近五年來全國Ⅰ卷側重考查科學的環境觀,且試題材料多取自我國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試題設計呈現以下特點:一是以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為情境,充分考查考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如2013年第42題以海南省三沙市旅游開發為問題情境,2014年第36題以青藏鐵路錯那湖路段的風沙災害為問題情境等。二是試題設問方式靈活,如2017年第43題分析村民生活對促進當地旅游業健康發展的作用。
(3)圖文結合為試題材料呈現的主要形式。一是圖文結合,相互補充。例如,2014年第44題考查坡耕地切溝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該題文字介紹切溝的成因,圖像呈現坡耕地切溝的地理景觀圖,二者相互補充,將“切溝”這個陌生的地理概念進行了直觀呈現。二是地理圖像簡單明了,與試題聯系緊密,便于考生快速、全面、準確地獲取地理信息。例如,2013年第36題呈現了我國西南地區地圖及攀枝花周邊區域的等高線地形圖,地圖中包含經緯網、等高線、河流、城市等信息,有助于考生判讀解題信息。三是文字材料言簡意賅。用較少的文字闡述豐富的地理信息是全國Ⅰ卷試題材料的最大特色,既有助于考查考生從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又有減輕考生閱讀負擔的作用。例如,2017年第8題用文字說明西北某閉合流域的基本信息,與問題有關的信息為“湖水淺,鹽度飽和,水下已形成較厚鹽層”,考生可根據此信息迅速判斷出該湖泊鹽度已達到極限,從而排除“湖水鹽度增大”選項。
(4)試題設問知識性與思維性并重。設問是試題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做到知識性與思維性并重,方可實現對考生判斷、分析、綜合和論證等地理思維能力的全面考查。全國Ⅰ卷各年試卷人地協調觀問題的設計都較好的做到了這一點。例如,2013年第44題圍繞“錳礦礦渣庫”這一主題,考查“錳礦礦渣庫—潛在危害—解決措施”;2014年第36題圍繞“風沙活動”這一主題,考查“風沙對鐵路及運行列車的危害—防治措施”等。
2.人地協調觀試題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人地協調觀考查分值總體呈下降趨勢。2013—2017年全國Ⅰ卷各年試卷人地協調觀考查的總分值依次為35分、41分、34分、26分和30分,平均分為33.2分,考查分值總體上有下降趨勢;而浙江新高考卷近五次對人地協調觀考查的總分值依次為23分、43分、38分、23分和44分,平均分為34.2分,考查分值相對穩定。對比分析可知,全國Ⅰ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對人地協調觀的考查力度,不利于提高地理教師對人地協調觀素養培育的重視程度。
(2)相對忽視對科學人口觀的考查。人口的快速增長會產生人地矛盾,人地矛盾將會轉化為人地關系問題,因此,人口問題是人地關系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統計分析可知,近五年全國Ⅰ卷對人地協調觀四個要素的考查分值結構分布不均衡,集中考查了科學的環境觀與可持續發展觀,而對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考查較少,尤其是科學人口觀的考查總分值最低。而浙江新高考卷對四個要素的考查分值相對均衡,對人口觀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我國當代人口政策的提出背景和實施措施,具有時代性和創新性。
(3)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考查區域比較集中。一是選材區域側重于國內區域,對國外區域考查較少;二是所選區域大部分位于我國中西部地區,較少涉及東部地區。而浙江新高考卷的選材區域在東、中、西部都較為均衡,對國外區域的考查也較多,并出現了中外結合的區域。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世界生態環境是一個統一體,忽視了對全球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考查,不利于考查考生的生態環境責任意識。
(4)試題設問類型不夠完善。人地協調觀考查的問題類型有原因分析類、影響類、措施類、條件分析類、評價類等。全國Ⅰ卷雖然都照顧到五種問題類型,但原因分析類、條件分析類和評價分析類問題偏少,不利于考查考生對人地關系問題的整體認識。
二、高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試題優化設計建議
1.以核心素養培育立意,增強對人地協調觀素養的考查力度
2017年版課標提出,要準確把握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水平劃分,以學業質量標準為依據,科學測評考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價值判斷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考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因此,高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試題設計應以“核心素養培育”立意,發揮學業水平考試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的評價與導向作用。在試題設計時,應將人地協調觀與地理基礎知識相融合,在確保地理試題知識性的同時,提高試題對考生思維結構和觀念養成方面的考查,全面考查考生對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的認識,引導考生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認識、分析和解決人地關系問題。
2.以人地關系為主題,全面考查人地協調觀
人地關系問題可以讓考生認識到人口的數量、分布與自然環境具有相互影響的關系,試題命制可將人口問題與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相融合,全面考查考生的人地協調觀,引導考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例如,由于旅游資源具有獨特性,對游客有著較強的吸引力,但同時又具有脆弱性,需要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進行生態環境保護。近些年我國旅游業發展迅速,旅游所帶來的問題,如游客數量大、游客不文明行為增多、景區環境污染等,都在影響著我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2013年全國Ⅰ卷第42題就以海南三沙市旅游業發展為背景,考查了考生對于旅游景區人地協調觀問題的認識和解決措施。但其問題設計只有一問,即“說明三沙市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及當前旅游開發中應注意的問題”,不足以讓考生思考游客對景區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因此,可對該題的設問進行改編,讓考生能夠從游客角度提出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并從限制游客數量和規范游客行為等角度作答。
3.以區域發展問題為背景,考查具有時代性的人地關系問題
區域性是地理學的特點之一,人地關系問題總是發生在特定的區域,因此,人地關系問題具有一定的區域性。高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應重視不同尺度區域存在的發展問題,全面考查考生對區域發展問題的認識,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例如,全國Ⅰ卷近五年對全球及我國東部地區發展問題的考查較少,而相關研究表明,我國中西部地區由于人口較少、產業活動較少,近些年區域發展問題趨于好轉,但農村空心化和留守兒童問題急迫;而我國東部地區由于人口密集、工業化發展較快,成為了生態環境惡化區域,區域發展問題較為嚴峻。因此,高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試題命制應均衡試題選材區域,評價考生對當下我國及全球人地關系問題的全面認知程度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合理途徑。
4.以現實材料為載體,恰當呈現問題情境
在核心素養立意背景下,高中地理學業水平試題設計的基本取向必然是考查考生在不同復雜程度的情境中整合不同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解決地理問題的關鍵特征。根據前面的分析可知,全國Ⅰ卷與浙江新高考卷人地協調觀考查試題在設問角度、設問方式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今后試題設計既要以現實情境材料為重要載體,還要注意控制文字材料的字數,并配以合適的地理圖像,做到圖文結合呈現問題情境。例如,2016年全國Ⅰ卷第4~6題關于荷蘭的蘭斯塔德地區的試題材料,僅以文字形式呈現,缺少地理圖像,不利于考生迅速獲取有用信息。因此,可通過增添地圖和精簡文字,做到圖文結合來表現蘭斯塔德地區為促進人地協調所采取的措施。
5.完善地理圖像的信息與形式
地理圖像可與文字材料相互補充呈現情境材料,但是地理圖像呈現的信息量要適宜,信息冗余或過少都會影響考生的解題思路。另外,在保證真實性與科學性的前提下,還需創新地理圖像形式,使地理圖像多元化呈現問題情境。例如,2015年全國Ⅰ卷第36題關于鹵蟲的試題材料,地理圖像較為簡略,呈現的地理信息較少。因此,可在原圖基礎上繪制鹵蟲主要采集區、城鎮的位置與范圍,并增加鹵蟲的圖片,為考生評價該產業活動的發展提供依據。
6.采用“主題縱深式”的試題設問
所謂“主題縱深式”設問,是指試題圍繞某一主題,通過層層設問,分析問題的現狀、產生原因及影響,最后提出解決措施的設問方式。通過這種設問方式,可使問題具有層次性和探究性。例如,2014年全國Ⅰ卷第44題圍繞“坡耕地切溝”這一主題進行設問,其不足之處在于缺少對問題產生原因的分析,因此,可在原題基礎上增加此類問題的設問。
作者單位:1.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學(063000);2.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7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