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楷麗,林佳媚
摘 要:文章回顧自建國以來全國高考作文命題的發展趨勢,研究、分析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題為古代詩歌教學價值的導向提供教學建議,希望給一線語文教師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發。
關鍵詞:作文命題;古代詩歌;教學價值;導向作用
一、高考作文命題的發展過程
高考命題從建國初期的以政治性命題為主到恢復高考后的關注社會漸遷生活性,一直過渡到21世紀開放性、多元性并漸具人文情懷;作文的命題形式也從具有強烈的主題導向的話題作文發展為固定性內容的命題作文。隨著時代的發展,材料作文已經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主流趨勢。材料作文之所以快速發展起來,一方面,源于它日益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彰顯文化自信,與其他作文命題形式相比具有更強的時代性和思辨性,引導學生熏陶、感染、沉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現有意識形態有著緊密的聯系,而此種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又主要依賴于古典詩歌的教學;另一方面,材料作文日益摒棄作文存在“重理輕情、重文輕境”的弊端,開始注重學生人文情感的挖掘、作文情境的塑造。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要注意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結合詩歌的時代背景分析、體驗作者的情感。
二、高考作文命題對古代詩歌教學的導向作用
古代詩歌是我國古典文學的藝術之冠。它所創造的豐富的、獨特的語言表達手法,以及所承載的中華民族對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體驗感悟,為其他文學樣式源源不斷地供給滋養。詩歌教學不僅是一種知識教育,更是一種審美教育。鑒于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是以材料作文為主,而材料作文中日益凸顯的“情”與“境”,以及文化自信是詩歌教學的關鍵所在,因此詩歌鑒賞的價值不僅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格健全具有導向作用,而且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有極大助益。基于此,筆者現以“山居秋暝”這節課的教學片斷為例,希望能帶給一線語文教師一些思考和啟發,以便其在未來的詩歌教學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
1. 品讀賞析
初讀古詩,感受節奏。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 / 新雨 / 后,天氣 / 晚來 / 秋。
明月 / 松間 / 照,清泉 / 石上 / 流。
竹喧 / 歸 / 浣女,蓮動 / 下 / 漁舟。
隨意 / 春芳 / 歇,王孫 / 自 / 可留。
2. 理清詩意
(1)再讀古詩,結合注釋,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找出每聯中所寫的意象,并概括每聯分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同時引入蘇軾評王維的詩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學生討論。
(3)學生匯報。
(4)教師總結:前兩聯寫自然景物,第三聯寫生活畫面,最后一聯用典。
3. 知人論世
王維,字摩詰,山西太原人。王維的思想,以40歲左右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早年的王維曾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21歲舉進士,做大樂丞。然而,胸懷積極政治抱負,希望做出一番大事業的王維,在40多歲的時候由于政治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了下來,他特意在藍田(今屬陜西)輞川建造了別墅,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彈琴賦詩,吟詠終日,《山居秋暝》就是他這個時候的作品。
4. 思考問題
(1)詩中用了哪些詞語來描繪景物(意象),試簡要概括詩中所營造的意境。(景物的特點)
(2)作者在首聯提到的“空山”與頸聯中的“竹喧”“蓮動”是否矛盾?這里的“空山”應該怎樣理解?
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卻下筆說是“空山”。這是因為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象,因此“空山”與頸聯中的“竹喧”“蓮動”不矛盾。
(3)尾聯中的典故原本來自于《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作者在此處卻反用“王孫自可留”,有何用意?
春芳已歇,作者卻愿意在此,因為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蓮,這些意向代表清新、寧靜、美好;生活美:淳厚、勤勞的人們表現出和平、安樂的生活狀態,這正是作者寄情山水的追求。
5. 涵詠全詩
課例中注重詩歌的品讀賞析,以讀文章、明節奏的方式讓學生理清詩意,概括每聯描繪的畫面,緊接著以精讀賞析、知人論世明確作者的寫作心境,進而細讀課文、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品詩中的“境”,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再者,提出“空山”應該怎樣理解,以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對于作者情感的感悟,培養學生的思考探究能力。最后,引入尾聯中的典故“山中兮不可久留”,而作者卻說“王孫自可留”,探究用意何在。此節課旨在引導學生在詩歌鑒賞中探究問題,挖掘詩歌的內涵,發現詩歌的價值,進而培養自身的人文性和思辨性,并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以適應現代高考作文命題的發展趨勢。
綜上所述,鑒于對高考作文發展趨勢的研究,案例中所展示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僅為一線教師提供教學建議,而要真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應該在古代詩歌教學中繼續緊抓詩歌內容,理解詩歌字面上顯示的內容,區分時空變化、時空交感、情景交融、情景分寫等。
參考文獻:
[1]王大赫. 以改革開放30年高考作文題目看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J]. 新聞與寫作,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