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洋
摘 要:文章以“解方程”這節課為例,注重運用數形互譯,幫助學生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深刻理解解方程的本質,培養學生規范的解題習慣,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關鍵詞:解方程;數形互譯;解題思維;解題習慣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解方程”中的例2和例3。
教學目標:(1)使學生會利用等式的性質解形如ax = b和a ± x = b的方程;
(2)培養學生規范書寫和自覺檢驗的習慣;
(3)在觀察、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學生感受到轉化思想在數學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會解形如ax = b和a ± x = b的方程。
教學難點:理解形如a ± x = b方程的轉化原理。
教學準備:白板、ppt、練習紙。
教學思考:“解方程”這節課是小學數學高段教材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對學生進行“式與方程”的入門教學,這就意味著學生已經從算術學習轉向了代數學習,對“數”的理解轉向了對“符號”的探討。以前的解方程教學,教師大都是依據加與減、乘與除之間的逆運算關系進行的,而在新課程改革以后,倡導學生通過探索、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簡易方程。這不僅是方法的轉變,更是思想的革新。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對本節課的教學,談談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為避免難點集中的弊端,課堂中沒有從現實情境引入,整堂課的教學只圍繞5道方程題來展開教學。
一、回顧舊知,直接導入
1. 復習書寫格式和檢驗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解方程,下面這兩道方程題你們會解嗎?
教師出示方程:(1)x + 9 = 20;(2)x - 20 = 9。
生:會。
師:大家拿出練習本完成這兩道題并檢驗。
學生練習。
師:你們能說說解方程需要注意些什么嗎?
生1:根據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
生2:解方程時要先寫“解”。
生3:等號要對齊,解出結果后要檢驗。
2. 復習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
師:你能在天平上用簡單的圖形畫出第(1)小題的解題過程嗎?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4:天平的左邊是x + 9個正方形,右邊是20個相同的正方形,然后兩邊同時拿掉9個正方形,天平兩邊依然保持平衡。
師:你用天平圖直觀地為我們演示了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驗證此種方法是可行的。
二、圖文結合,嘗試新授
教師出示方程:(3)3x = 18;(4)x ÷ 3 = 18。
師:下面大家看看第(3)小題,是否也能用天平圖嘗試來畫一畫?
生5:天平的左邊畫3個大盒子并標注上x,右邊是18個相同的正方形,然后兩邊各自平均分成3份,拿掉其中的2份,天平兩邊依然保持平衡。
生6:天平的左邊畫3盒水彩筆,右邊是18支相同的水彩筆,然后兩邊各自平均分成3份,拿掉其中的
2份,天平兩邊依然保持平衡。
師:接下來,大家嘗試解答第(3)小題和第(4)小題,并匯報解題過程,重點引導學生說出檢驗過程,即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看左右兩邊是否相等,這就是方程的解的意義。
三、突破難點,延伸拓展
1. 循序引導,轉化思想
教師出示方程:(5)20 - x = 9。
師:我們現在比較一下第(2)小題和第(5)小題。
生7:第(2)小題的未知數是被減數,第(5)小題的未知數是減數。
師:那你們認為第(5)題應該怎樣求出方程的解?
預設1:有些學生可能會在等號兩邊同時加上“x”,但是x在等號的右邊,就不會繼續做了。
預設2:有些學生在做題時可能會兩邊同時減去20,9 - 20不夠減,又不知道怎么做了。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根據等式的性質,只要等式的兩邊同時加、減相同的數或未知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這樣,我們可以同時加上“x”,通過計算,學生發現等號左邊只剩下“20”,而右邊是“9 + x”。
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20和9 + x相等,可以把它們的位置交換,這樣將“新”問題轉化為已經學過的“舊”問題,得出9 + x = 20。
2. 鞏固練習,總結課堂
(1)出示做一做,讓學生列出方程。
教師出示方程:x + 1.2 = 4,x = 4 - 1.2或4 - x = 1.2;3x = 8.4,x = 8.4 ÷ 3或8.4 ÷ x = 3。
師:你們能發現x + 1.2 = 4,x = 4 - 1.2,4 - x = 1.2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生8:方程4 - x = 1.2能夠轉化成x + 1.2 = 4,又能轉化成x = 4 - 1.2,從而求出方程的解。
師:對!這三個方程可以相互轉化。
(2)談談自己這節課的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參考文獻:
[1]顧云燕. 新課程背景下“解方程”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 河北教育(教學版),2009(12).
[2]陳登連. “解方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 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5(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