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陳冰清
摘 要:文章以“Ways to go to school”Read and write板塊的教學為例,從Effective,Entertaining,Engaging,Educational,Encouraging“5-E”入手,談談如何進行讀寫課教學。
關鍵詞:課例片斷;讀寫教學;教學思考
2014年余姚市第一實驗小學陳冰清老師代表余姚市參加了浙江省小學英語優質課比賽,執教“Ways to go to school”Read and write板塊,并在決賽中脫穎而出。筆者有幸于2015年第一學期初一睹該堂課的精彩再現,并從Effective(有效學)、Entertaining(樂中學)、Engaging(互動學)、Educational(育中學)、Encouraging(鼓勵學)5個“E”入手,通過此節課談談如何進行讀寫課教學。
一、Effective(有效學)——開啟特色之窗
洛林·W.安德森建議,教師在備課時留出足夠的時間充分理解與分析文本,努力挖掘文本的核心價值,依據理解的層次合理地設計提取信息、概括大意、分析因果、論證觀點、整合信息、推理判斷、預測現象,以及批判評價等問題。
教學片斷1:T:In Yuyao,we can go to school . (屏幕出現各種交通工具的圖片。)
S1:In Yuyao,we can go to school by bike.
S2:By car.
S3:By taxi.
S4:On foot.
T:Yes,but we cant go to school .
S5:In Yuyao,we cant go to school by train /plane.
T:Look!(教師出示Papa Westray的地圖和有關該地學生上學方式的文本。)Can children here go to school by plane?
……
教師在充分分析、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把不同地區打亂順序(整合信息),以學生生活并熟知的地點余姚市為出發點,用較短的時間消除最大的難點Papa Westray,然后以一張表格歸納了整篇文本的主要信息,引出Enjoy your ways to school. Be safe and healthy!以此巧妙、有效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二、Entertaining(樂中學)——注入靈動之血
我國教育家朱熹曾經說過,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沒有情趣,就沒有興趣的萌芽。教師要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竭力打造連接知識和學生的紐帶。此節課主要采用了視頻說唱、圖片沖擊、動畫形象等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情趣。
教學片斷2:課前,教師播放了三個有關出行方式的視頻,學生被色彩鮮艷、節奏輕快的歌曲所吸引,搖頭晃腦、欣賞視頻,快速消除了緊張的心情,為后續教師游刃有余地引導和呈現,以及學生在課堂中精彩紛呈的輸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繼熱身時連續提問:Who are they?What do they play?What do they love?Where do they go?到新知呈現時繼續提問:Do you go to school?How do you go to school?Boys and girls,please clap your hands and chant. 教師把可能的出行方式都自己改編成朗朗上口的chant,并配上色彩鮮明的卡通圖片,輔以節奏感極強的鼓點音樂,這樣不僅復習了多種出行途徑,還為后續分析不同國家和地區學生不同的上學方式做了充分的準備。
三、Engaging(互動學)——插上翱翔之翼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應增加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和探究性的學習內容;提倡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
教學片斷3:在小組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出示了這樣的tips:Discuss and fill in the blanks.(四人一小組討論,小組長填表。) 考慮到學生從一個新文本中提取大量信息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安排四人小組合作。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參與到討論中去,小組長快速記錄下討論結果和有效信息,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善于把復雜的教學內容簡單化,選擇最合適的活動,順利地完成了預期的教學任務。教師對每個環節都做了預設,學生每回答一次問題,教師都能做出不僅局限于簡單、通用的激勵性評價,而是出于對學生回答的靈活應對、仔細分析和縝密思考。
四、Educational(育中學)——增添點睛之筆
著名語言學家洪堡特說過,我們不能把語言看作是一種僵死的生產品,而應該視之為一種生產過程,不能只注意語言作為對象之描述和理解之中介的語言的作用,而更應當謹慎地回到語言與內在精神緊密交織的本源和語言與這一本源的相互影響上去。因此,在讀寫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不能只關注文本語言的現象,應該以有效的閱讀策略,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和語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逐步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帶領學生走向語言與精神共生的視界,為開展跨文化交際做準備。此節課恰恰達到了精神共生的境界,包含了文化滲透。
教學片斷4:T:People in Germany go to work by subway,by bus,by car...
T:Some children go to school by subway,by bus or by car.
T:Some children go to school...
S:On foot.
T:Why?
S6:Its healthy.
……
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和語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逐步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為開展跨文化交際做準備。
五、Encouraging(鼓勵學)——催開絢爛之花
教師要基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略高于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活動,使活動具有感知、思維的挑戰性和情感的發展性,從而促進情感的發展。
教學片斷5:在“I can write”環節,教師大膽嘗試只給了學生一個開頭,去除了當下寫作練習中最為推崇的腳手架,并配以相關的詞匯和圖片,讓寫作變得有趣。In Yuyao China,we go to school...
這一放手并非任意為之,而是建立在之前一系列詞匯和句型鋪墊的基礎上。教師的這一舉動恰恰釋放了學生在感知和思維基礎上的內在潛力,進一步讓他們明白出行方式的多樣化。
從教學現場來看,教師重組文本實現高效教學(Effective),語言幽默、互動多樣(Engaging)、活動有趣,使學生課中求樂(Entertaining),文化滲透、策略指導(Educational)、寫作放手(Encouraging),讓課堂漸入高潮。學生的思維火花照亮了整堂課,預設的教學目標達成度很高,此種教學方式值得借鑒。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此節課也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教師能夠有效改善,相信此類課會更加精彩,從而上升到另一種境界——Enriched。
參考文獻:
[1]王雅. 小學英語如何進行聽說讀寫整合教材之我見[J]. 課程教育研究,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