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紅珍
摘 要:水資源對于全世界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社會在快速發展的時候,帶動著經濟科技也都取得很大的進步,隨之而來的便是各種資源問題,例如水資源短缺。在我國用水量最多的行業就是農業,所以面對如今用水量極為短缺的情況下,如何在農業方面節水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總結分析了現行農業節水技術標準建設與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提出了推進農業節水標準化建設工作的若干建議,力求為促進中國農業節水事業健康有序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藝節水技術;水資源;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S274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而且我國的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呈現東南多,西北少的情況,大多數的土地得不到有效的灌溉,嚴重阻礙了農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力度,出臺的三農文件中多次提到大力發展節水灌溉事業,更多的新理論、新技術、新設備問世,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了貢獻。如今,以農田水利工程技術和農藝技術相互結合的技術體系愈發成熟,且仍然在不斷地豐富與完善。
2 我國的農藝節水技術
目前對于農藝節水的技術主要有地表覆蓋保墑技術、水肥耦合技術、耕作保墑技術、抗旱作物品種篩選、作物合理布局以及化學調控等。其優點主要表現在科學性強、易推廣、投資少、風險低、見效快、方便實施等,可以使農民家庭非常容易的掌握農藝技術,而且可以進行大面積大范圍的學習與應用。經過國內外的大量實踐證明了農藝節水技術不但可以有效的降低農業用水所投入的成本,還可以促使作物增產,同時具備保土保肥、灌水均勻、降低病蟲害發生率、有效避免土壤的板結以及調節田間小氣候等特點,從而保證了農田的增收。
3 農藝節水技術分析
3.1 耕作保墑技術
耕作保墑技術主要包括深種接墑抗旱保苗技術,中耕保墑技術、深耕保墑技術以及耙耱保墑技術等。該技術可以提高土壤的蓄水降水能力,同時減少土壤的水分蒸發,從而使土壤里的水分被高效地利用。對于耙耱保墑和中耕保墑技術的研究表明,前者適用于小麥及大秋作物的播種,通過減少土壤表層大縫隙來減少水分蒸發。后者適用于作物的生長階段,特別是在雨后及灌水后的2~3天效果最好,中耕不但可以阻止土壤里的水分蒸發,還可以起到鋤草的作用,避免雜草與作物爭水分與養分,此外還能提高對降水的蓄水能力。
3.2 合理施用有機肥
有機肥可以增加土壤中團粒結構的形成,而團粒結構有著良好的協調水分和空氣的能力。一方面,團粒間孔隙一般較大,改善了土壤透氣能力,容易接納降雨和灌溉水。另一方面,水分由大孔隙滲入土壤,逐步進到團粒內部的毛管孔隙中,使團粒內部充滿水分,通常狀況下,團粒間空氣充足,團粒內部貯存了水分,這樣就解決了水分和空氣的矛盾,適于作物生長的需要,達到蓄水、節水的效果。通過以肥調水,可以提高用水效率。
3.3 灌溉節水技術
灌溉節水技術主要利用各種灌溉手段進行節水,主要有渠道防滲技術、低管道輸水技術、噴灌技術、微灌技術等。其中渠道防滲技術可設置防滲層,利用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塑料薄膜、砌石、砌磚、瀝青、三合土、水泥土和粘土等各種不同材料襯砌渠床,也可以通過改變原渠床土壤滲透性能進行防滲,采用防滲措施后,渠道滲漏損失可以減少50%~90%之間,因而利用渠道防滲技術不僅能節約水資源,也能降低地下水位,從而防止土壤次生鹽堿化。低管道輸水技術即以低壓管道代替明渠進行輸水灌溉的一種技術,可根據不同的灌區,設置不同的管道,低壓管道輸水主要有水源、取水、輸配水、田間灌水四部分組成,具有節水、省力省地、投資小、效益高等特點。噴灌技術是指通過利用水泵或者有壓力的管道,將水轉化為細小水滴,均勻地灑落到田里,從而進行灌溉,具有灌溉均勻,省力省地的特點,目前噴灌類型主要有固定管道式、半移動式管道、中心支軸式噴灌機等。
3.4 深耕技術
深耕能打破堅硬的犁底層,加厚熟土層.使耕層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可以增加土壤蓄水容量,擴大根系生長范圍,改善根系生長的環境,改善了土壤中水、肥、氣、熱狀況。土層深厚疏松之后,在降雨期間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減少了地面徑流量,降低了對表土的沖刷危害,增強了土壤蓄水保墑抗旱能力。
3.5 農田覆蓋技術
農田覆蓋技術是一種人工調節土壤水分的栽培技術,其利用砂礫、地膜以及秸稈等物質覆蓋地表,然后結合地面傳統的溝灌、畦灌等方式,從而降低土壤水分無效蒸發、增強土壤蓄水保濕能力,最終提高水利用的效率。這種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土壤與大氣之間的水分循環、養分的釋放及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
4 農藝節水技術的發展趨勢
農藝節水技術在我國的農業事業上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對于不同地區的不同作物都有適合的節水技術來支持。目前我國對于節水技術的研究是比較分散的,不能夠綜合分析技術成本、可操作性、管理及配合灌溉的措施等節水效果。很多農藝節水技術在研發階段都是可以體現出增產增收節水的特點,可是現實卻因缺乏應用設施,技術產品及其標準,而很難在農業生產當中進行大范圍的推廣應用。除此之外單項技術彼此間缺乏有機的結合,即建立農藝節水技術體系與應用模式,能夠適用于不同區域土壤條件及氣候環境。這也是未來我國農藝節水技術的發展方向,借鑒國外的高新技術并結合我國地區資源特點,來開發出適用于我國地方特色的標準化、集成化、規范化等的農藝節水技術的綜合體系及應用模式。
5 結束語
水資源的短缺,無論何時都是我國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水資源與生活生產自然生態是息息相關的,不但會影響到國家生態安全,農業糧食安全,而且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安全。而作為用水大戶的農業,在該方面做到節水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主要途徑。相關部門及專家學者們需要不斷深入研究農藝節水技術,讓該技術在全國得到廣泛推廣及應用,從而在節水方面取得驕傲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李永珠.農機旱作節水技術及推廣應用[J].農業機械,2006(22):61-62.
[2] 楊青.旱作節水農機裝備與機械化集成技術[J].農機科技推廣,2002(05):9-10.
[3] 盛國成.抗旱節水農機化技術應用效果與措施[J].甘肅農業,2002(0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