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茜 章海江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對比分析法、參與體驗法等方法,對柔力球運動中拋接類動作進行研究。通過對柔力球運動中的拋接類動作的概述,對柔力球運動套路和競技形式中拋接類動作及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分析其拍面入球方向、出球方向、運行軌跡以及發(fā)力順序。
關鍵詞:柔力球運動;拋接類動作;研究
柔力球運動是一項具有競技性、極強健身性和觀賞娛樂價值于一體的運動項目。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為柔力球運動中拋接類動作,其中包括套路形式中的拋接類動作、競技形式中的拋接類動作、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在學校圖書館、電子資料查閱和收集有關柔力球方面需要掌握的文獻資料,為本文的撰寫和設計提供思路和參考。
2.專家訪談法。通過走訪柔力球發(fā)明人——白榕老師,晉中學院柔力球隊總教練——王永萍老師,華中師范大學博士——李恩荊老師;利用電子郵件、電話和座談等方式訪問有關專家學者,聽取專家意見,并收到有價值的信息和建議。
二、結果與分析
(一)對柔力球運動套路形式中拋接類動作的分析
1.左右小拋技術動作分析。左右小拋技術一般只用于規(guī)定套路形式中,也常常作為基本功的訓練。其動作要領為在左右擺動的基礎上,沿所劃圓的切線方向,在前程均勻加速加力,在慣性作用下,拍面方向要與所劃圓弧的切線方向相同,接球時將球切入球拍,沿原軌跡拋出或順勢將球引回連接其他動作。左臂順勢擺動或體前交叉。
2.正反拋接技術動作分析。正反拋接技術是在左右小拋的基礎上,兩腳自然開立,在體前做垂直與地面的順時針和逆時針的繞環(huán)拋接。此動作運用也比較廣泛,一般會在擺動、八字繞環(huán)等動作之后,因拋球距離近,所以做此動作時需要充分蹬地轉腰,使拋球的發(fā)力點用于前程,不得有托球、挑球等現(xiàn)象。
3.前拋后接技術動作分析。前拋后接,是拋接技術中較難掌握的動作技術,也是表演、比賽中常用的動作。在左右擺動的基礎上,沿所劃圓的切線方向,在前程均勻加速加力,在慣性作用下,將球順勢弧形拋至左后上方,當球下落時,球拍揮旋至左后方,將球沿側邊框切入球拍完成由左到右的擺動,順勢連接其他動作。要注意動作先沉后移。
4.后拋前接技術動作分析。后拋前接,是拋接技術中較難掌握的動作技術,也是表演、比賽中常用的動作。與前拋后接相似,但方向相反,要以身體的垂直軸為中心,依靠身體蹬地轉腰,持拍臂將球沿所劃圓弧的切線方向拋至左前上方,當球下落時,以身體垂直軸為中心,回到原位,將球切入球拍,順勢接其他動作(如飛龍五套中,可帶動腿下的一些動作)。
5.背后繞拋技術動作分析。背后繞拋,在背后拋球的基礎上,依靠蹬地轉腰,將球由身體右側位經體側沿所劃圓弧軌跡的切線方向順勢弧形拋至右前上方,當球下落時,將球順時針切入球拍,順勢接其他動作。切記不能不用球拍拍面方向將球“扇”出,如飛龍五套中,可加上腳下的墊步,與后拋前接做連接展示兩動作的魅力。
(二)對柔力球運動競技形式中拋接類動作的分析
1.發(fā)球技術動作分析。發(fā)球,是指在比賽開始時將球拋向對方的動作。發(fā)球時,左手將球由身體的前方向后上方拋出,至少拋離出手至球拍10cm,運用全身的整力,高入低出的弧形引化動作,將球拋出。發(fā)球時,必須有一只支撐腳不得移動和脫離地面,出球點不限,但必須符合接拋球的基本規(guī)定,可以發(fā)高遠球、平快球和網前球。
2.正手接拋高球技術動作分析。正手接拋高球是指接球人以正手握拍接拋身體右側前上方來球的方法。是使用最多的基本技術,學會容易學好難,接拋球時,根據(jù)來球方向、速度及時調整站位,將接球點置于身體右側前上方,持拍臂以肩關節(jié)為軸,做弧形引化,從身體的右前下方將球拋出,可快可慢,與發(fā)球一樣,戰(zhàn)術調動對方。
3.正手接拋低球技術動作分析。正手接拋低球是指接球人以正手握拍接拋身體右側前下方來球的方法。與正手接拋低球相反,經常使用,但比較難掌握。根據(jù)來球方向、速度及時調整站位,持拍臂以肩關節(jié)為軸,找準揮旋的圓心和半徑,上下協(xié)調配合,從身體的右前上方將球拋出。
4.反手接拋高球技術動作分析。反手接拋高球是指接球人接拋身體左側前上方來球的方法。可以采用反手正握,也可采用反握球拍,接拋球時,根據(jù)來球方向、速度及時調整站位,從身體的左前上方將球拋出。要加強反手側的防守和由防轉攻的技術訓練,打亂對方的進攻戰(zhàn)術,為自己創(chuàng)造進攻條件。
5.反手接拋低球技術動作。反手接拋低球是指接球人接拋身體左側前下方來球的方法。與反手接拋高球一樣,都可以用正握、反握,他們的接拋球方法、路線、目的都一樣。其中正握拍優(yōu)勢在接拋球的穩(wěn)定性高,容易帶上力量,失誤少,缺點是控制范圍較小;反握的優(yōu)勢在控制范圍大,動作舒展,球路變化多,缺點是接拋球穩(wěn)定性低,容易失誤掉球。
三、結論與建議
(一)柔力球運動中拋接類動作都是以“迎、引、拋”為核心技術。
(二)柔力球運動中拋接類動作的出球與接球均由所劃圓弧的切線方向運行。
(三)柔力球運動中拋接類動作的發(fā)力均。
參考文獻:
[1]白榕.太極柔力球教學與研究[M].山西農業(yè)大學期刊社,2004.
[2]《柔力球教與學》[J]晉中市體育局,2014年九月.
[3]李小斌.田珊.太極柔力球運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