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時尚健身操舞已經是一種被各界人士定義為最流行時尚的健身項目,尤其在進入高校體育文化教學的內容中后,以各種形式、各種內容出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當中,倍受學生的喜愛及關注,也充分的滿足了學生對時尚健身操舞的追求欲望。時尚健身操舞的課程教學特點是,激情、時尚、優美、動感、激情以及突出個性的表現,完全符合學生對體育文化活動項目的要求,也很好的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體育文化;時尚;健身操舞
高校的體育文化教育是一種對學生進行體育的培養、加強學生的身心健康的群體藝術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在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及身心健康教育的發展。而時尚健身操舞可以說是一種時尚潮流的健身運動體育項目,是體育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時尚健身操舞包括很多種類型,其不僅豐富了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內容,還活躍了體育文化教育的氣氛,有效的提高了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在業余的文化生活,并且有助于學生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促進友誼發展及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1]。
一、時尚健身操舞的概述
時尚健身操舞分很多類型,比如,拉丁、瑜伽、爵士、街舞等等都屬于時尚健身操舞,這些舞蹈的特性就是將音樂、舞蹈及體育融為一體,其表現形式非常活躍且簡單易學,是一種綜合性非常強的時尚健身的項目。
從體能消耗上來說,時尚健身操舞對時間的要求比較隨意,可以說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一種運動項目,體能的消耗也就是因人而異。
從技術含量來說,大部分的操作是沒有特別高的技術要求的,對于學生來說,體育文化基礎就算比較薄弱,也不會影響對健身操舞的學習,而且也不會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隨時都可以進行開展。
二、高校體育文化建設中時尚健身操舞的作用
(一)符合高校學生的心理需求
時尚健身操舞是一種充滿著青春活力且健康時尚的體育文化,也與高校學生對時尚求新、求異追求的心理特性需求相投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在藝術修養及審美觀念上的提升,同時也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的培養起到了促進作用,增強了學生的團隊精神以及社交禮儀的學習程度,有效的豐富了高校體育文化建設。
(二)提高了高校學生健康的健身運動
時尚健身操舞所包括的項目非常的豐富,比如街舞、爵士、印度舞、民族舞等等,都是節奏感比較強的健身舞蹈,這些健身操舞對形體的塑造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學生的體格正處于發育階段,因此,在高校對時尚健身操舞的開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對學生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能讓學生對美的認識有所改變,更好的促進學生健康向上的校園生活。同時,時尚健身操舞在操練的過程中,其安全性及鍛煉的價值都是積極向上的,對個性的表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時尚健身操舞同時還具有很好的減肥功能[2]。
(三)對學生形體美的塑造
高校學生對形體美的理解已經步入一個全新階段,而時尚健身操舞對人體形美的塑造起到一種后天形成的作用,時尚健身操舞的創編是很符合人體學、審美觀及生理學的。剛我們已經提到過,學生階段的形體塑造相比較是比較好接受的。同時,形體美不僅是一種靜態的人體輪廓的美,其還具有一種動態美,使學習者在談吐舉止的過程中保持一種姿態的生動美。
(四)對學生審美的提升
時尚健身操舞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其舞蹈運動的風格也是比較有特點的,比如對動作進行力度及速度的強調、動作完整性的重視等,這些過程,都是在體現時尚健身操舞美的所在,因此,學生在進行操練的過程中,其親身感受到的和創造出來的美感這些能力都得到的很好的培養,從而提升了對整體審美的觀念[3]。高校學生通過參加此類體育文化活動,對自己的精神境界及情操逐漸的進行提升,從而也是對自己的完善,甚至會改變一個人的品格習性。
(五)改變學生的生活方式
高校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很豐富的,同時也有生活方式對與錯、好與壞的區別,不同學生的不同生活方式形成的性格及習慣也都是不同的,比如,健康的對立面是頹廢、高雅的對立面是低俗等等。而時尚健身操舞是以一種充滿活躍氣氛、節奏動作自由奔放、富有時代氣息的形式進入高校的,其特性都處于正面,比喻節奏活躍、風格獨特、動作優美等等,都會讓學生有一種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覺,氛圍是鮮活的,不但給學生的校園生活進行增添加彩,給人帶來快樂,還進一步加強了對高校體育文化的建設。
三、結束語
高校體育文化建設中,時尚健身操舞的開展,有效的豐富了體育文化的內容,不僅對學生的身心、形體等進行了培養,還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也使高校體育文化在校園的大環境下發揮出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謝群.廣州市中等職業學校 健身操舞開展可行性的調查研究——以廣州市醫藥職業學校為例[J].體育師友,2017,(5):40-41,57.
[2]翟偉,甘雪蓉.新版中國大學生校園健身操舞競賽評分規則的探討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6,(22):195-196.
[3]李夢瑩.中國民族健身操舞的發展現狀及前景——以全國健身操舞大賽為例[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17,(2):18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