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鵬
摘要:結合我國有關的教育方針以及國家對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運用了對比研究、資料分析、數據分析等方法對我國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培養目標進行了剖析。通過我國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發展的現狀、人才培養方向的定位、人才培養類型的定位、人才培養的意義這四個方面,對我國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培養目標進行了具體的分析。通過這一分析,能使人們對我國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培養人才的目標有清晰、明確的認識,也為體育運動訓練專業的大學生的就業方向、就業選擇提供參考。
關鍵詞:運動訓練;專業培養;目標定位
運動訓練專業是從事與競技體育相關活動的專業的類稱,屬于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好的文化發展能夠對國家的經濟具有促進作用。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人們的審美標準和要求不斷提升,高等院校對于運動訓練專業人才的培養日益關注。早在1957年我國設立了運動訓練專業,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競技運動水平迅速提高,運動訓練專業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只有不斷明確我國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的培養目標,才能更好的適應快速發展的人才市場的需求。
一、我國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發展的現狀
我國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經過了長期的發展,一直以來,以培養教練員和高水平運動員,解決退役運動員入學難,消除在役運動員的后顧之憂為目的。運動訓練專業從1986年開始單招之后到現在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創辦階段、發展階段和規模擴大階段。招生的范圍從運動隊到普通高中,至2004年有資格招收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的學校發展到63所,但仍以體育院校為主要接受的學校。但是,隨著大量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涌入我國的體育院校,而當前就業市場真正所需的運動訓練專業的人才很少,不能解決如此多的畢業學生。這就造成了體育院校所培養的運動訓練人才與就業市場發展的不協調,影響社會的穩定以及發展。為了使我國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與我們的國情相適應,應對我國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重新的定位。
二、我國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一)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運動人才
時代在不斷變化,體育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也在發生轉變,不再是傳統的以主要提高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為主進行鍛煉,而是要求體育素質以及思想道德素養、文化水平齊頭并進,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運動人才逐漸成為如今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的新目標和新定位,這也是新的時代下對于體育院校教育以及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
(二)專業化的技能素質
隨著“雙一流”高校的建設,各種各樣全新的教學思想以及教學方法紛紛在高校內部涌現出來,體育院校同樣也受到了影響。結合傳統的體育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訓練方式,“因材施教”的人才培養觀念得以進一步樹立,大一統式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開始成為輔助,體育院校因此開始了“一對一”的班級教育模式的全新探索,以培養出能了解和認識自身特長,并能將自身特長和優點充分結合到體育運動當中的人才。
三、我國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的方法和措施
(一)以社會發展為導向,明確辦學定位
人才培養模式是學院人才培養思路的具體體現,是一個既具有良性結構又表現出不良特性的復雜復合系統,任何現行的或即將推廣的人才培養方案都非終極模式,而只是培養方案“動態轉化”鏈條上的一個環節。新《課程方案》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實現了由“中學體育教師”到“體育專門人才”再到“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的動態突破,基本上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因此,我們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弘揚與時具進的社會發展觀,以社會發展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觀,根據社會的不同層次、不同規格、不同類型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定位,努力培養符合社會當前和未來需要的具有創新思維、寬厚知識、強能力、高素質、廣適應的新型體育人才。
(二)圍繞質量深化教育教學和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當前我國體育人才畢業后的就業方向比較狹窄,較為好的出路便是進入到國家體育總局隊伍當中,但由于該就業單位對于人才的要求較高且名額有限,因此難以滿足體育人才的發展。因此應該在體育院校的課程設置中多增加關于就業方面的指導以及培訓課程,增強體育院校學生的就業意識。此外,還應該設置相應的選修課程,可體育院校的學生掌握更多的能力,以便應對對當前社會對于多元能力類型人才的要求。
四、結語
總而言之,新的時代下體育下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定位自然也需要與時俱進,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體育人才,滿足我國體育運動行業對于新鮮血液的渴望,進一步提升我國的體育競技實力和人才質量,并在體育競技過程中更好的彰顯我國和諧友愛的體育文化理念和精神。但由于本人時間以及經驗所限,本文在研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更多體育教育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深入研究和挖掘,本文僅作拋準引玉之用。
參考文獻:
[1]唐偉.國外體育院校課程改革對我國運動訓練專業課程體系發展的啟示[J].搏擊(體育論壇),2012(06).
[2]辛鋒.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材的演變與發展[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2(01).
[3]程琳.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學專業乒乓球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