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材料工程學院 065000)
李 巖 (廊坊群眾藝術館 065000)
蘇 蕾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材料工程學院 065000)
宓勝杰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材料工程學院 065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近幾年受到我國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中,“檔案式保護”是較為重要的手段,借助“檔案式保護”的重要力量,能夠形成完善的管理體系,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取得顯著的成果,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切實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的現代化建設和發展進程。
受到“互聯網+”時代的影響,在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保護工作的過程中,發現保護工作呈現出明顯的特殊性,并且在應用“檔案式保護”手段的情況下,綜合保護工作成效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的傳承和發展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具體分析,在“互聯網+”時代影響下“檔案式保護”體現出的新特點主要從以下方面得到適當的彰顯:
其一,保護內容出現新的變化,從顯性保護向著隱性保護發展。在廣泛應用互聯網技術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過程中,保護的內容更加廣泛,并且能夠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將一些有價值的資料制作成為保護檔案,保護檔案的教育功能和研究功能逐步增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隱性保護的特征,能夠促進保護和傳承效果的提升。
其二,保護載體表現出從物質到虛擬的變化。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工作中主要載體是紙質記載以及音像制品。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在技術進一步革新的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呈現出數字化特征,并且隨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的構建,保護載體的虛擬化特征更加明顯,在一定程度上為保護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極大的便利。
其三,保護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從傳統個人保護到當前多種類型的社會組織參與到保護工作實踐中,形成了政府部門主導,社會組織積極配合和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傳承和保護發展模式,社會大眾能夠將互聯網信息技術作為依托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保護工作取得了更好的發展成果。
結合“互聯網+”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的基本情況,在正確認識“檔案式保護”新變化的情況下,為了突出“檔案式保護”工作的實際效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探索重構措施,促進保護工作的系統貫徹落實。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宣傳工作的開展需要多種工作機制的結合,只有在對“檔案式保護”進行重構的過程中綜合考察決策機制、協調機制、執行機制、督查機制的重要作用,才能突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實際效果。因此新時期為了能夠構建完善的保護和傳承體系,在應用先進信息技術的基礎上,要積極探索“檔案式保護”方面宣傳教育和推廣工作,讓更多的社會組織成員參與到保護實踐中,并對保護技術的應用和保護模式的構建進行科學系統的研究和分析,爭取可以制定更加科學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方案,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可以在重構的基礎上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展“檔案式保護”的過程中,要探索檔案數據庫的構建,確保在實際針對“檔案式保護”進行研究時,能夠逐步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的科學有效處理,打造相應的資源共享平臺,切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據庫的構建能夠取得全新的成果。現階段,在我國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據庫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已經針對榮昌陶藝文獻專題數據庫、伏羲文化文獻專題數據庫進行了建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提供有效的參考。
立法保護工作的開展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推進提供相應的支持,因此在當前社會背景下,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和管理工作進行系統的分析,并積極制定相應的保護工作方案,對檔案管理方面涉及到的法律體系進行完善,進而發揮出法律保障的重要作用,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的立法空間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切實加強立法保護工作的綜合發展成果。
綜上所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分析,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廣泛,體系復雜,因此對保護和傳承工作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在新時期“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只有積極探索全新的保護模式,才能夠形成完善的保護工作體系,有效規避在實際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出現保護理念落后、保護方法僵化的問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應該基于“檔案式保護”進行重構,引入更為科學的保護思想,促進保護工作的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