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 210037)
文化遺產是世界的瑰寶,然而其保護與開發是世界各國政府以及公眾所共同面對的問題就是經濟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存在已久的矛盾。現今社會中為了城市的快速發展,一些文物古跡面臨著被拆除的危險。中國作為文化遺產大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存在諸多的問題。除了在技術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有待改進之外,在城市規劃體系方面也存在不足之處,需要不斷的完善。因此,通過對國際憲章的研究,總結出適合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措施。
20世紀30年代,隨著人們對從以前保留下來的文物建筑越來越重視,雅典憲章的產生促進了國際保護文化遺產的運動。然而隨著在保護過程中遇到更加復雜的問題后,對于雅典憲章的完善就顯得很有必要威尼斯憲章產生。
它強調了歷史文化建筑對于時間,對于世界的重要性也重新作了定義:那些在歷史的長河中屹立,時間都沒有使其褪色,反而增添了它獨特光芒的建筑,都需要受到保護。威尼斯憲章中共16條原則,其中不僅包括了在對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時,必須要用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保證其完整性;其次也涵蓋了對于文物建筑的保護,不是只體現在保護這個單獨的建筑,也要保證該地區的整體風格,即是它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
威尼斯憲章強調了對于文物建筑的保護,要就像對待一件藝術品一樣使之長久保存,傳承于世。同時在公眾利益、國家利益與文物建筑的天平上,除非是涉及到重大國家利益的,否則都不應該為了經濟利益而改變甚至拆除這些文物古跡。
下塔吉爾憲章主要是針對工業遺產保護制定的規則。人類的早期歷史是考古學家通過對工業遺產的研究確定的。人類的不斷進步都是工業革命的結果,因此保護這些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
下塔爾憲章強調了工業遺產的重要性,這些工業遺產既是工業革命的見證,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每個國家都在它特定的時期通過發展工業革命,從而實現國家的進步。發展工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尤其是大量的勞動力,因此工業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大工業時代,在工廠周圍會聚集大量的居民區,也會逐漸發展相應的基礎設施,這也是老城區的形成過程。同時,作為工業遺產所留下來的工廠廠區、工業建筑和構筑物,也是城市規劃中城市景觀設計的重要部分。
上海憲章主要強調了博物館對于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它是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推動者。博物館特殊的性質決定了它在保護文化遺產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保護的作用,還有對文物的宣傳,教育公眾和收藏的作用。
首先,確定了博物館的目的,是要保護文化多樣性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習俗傳統等等。其次,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不應該只有單一的形式,在博物館內要保留的文化遺產不應只有能看見的物體,也要包括無形的文化遺產,例如紡織技術等一些即將消失的手藝。博物館要善于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使參觀博物館不再是一個枯燥乏味的旅程,而要使游客能充分感受到文化遺產的魅力。同時博物館內對于參觀者有一定的約束限制,以保證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就是制定相應的公約。
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上海憲章強調了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敢于迎接機遇和挑戰。加強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也顯得尤為重要,既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同時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共同促進文化的繁榮發展。
1994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針對《威尼斯憲章》進行了拓展,在日本奈良舉行了會議,通過了《奈良真實性宣言》,該宣言不僅強調了《威尼斯憲章》中的真實性,以及文化的多樣性。
文件闡述了文化多樣性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以及遺產真實性的界定,文化背景的考察。同時,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首次將文化遺產真實性納入其中。首先,文件將文化以及文化遺產的多樣性作為鋪墊,希望借此能強調多樣性的基礎的重要性,之后,重新定義了真實性,認為真實性沒有明確的標準加以評判,而要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同時,奈良真實性文件也是使東方文化重新取得和西方文化同等地位的文件。
《奈良真實性宣言》強調的真實性不再是固定不變的,在全世界范圍內再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評價標準,而是在考慮到文化多樣性的基礎。同時多樣化將文化遺產保護的范圍不斷擴大,也促進了西方世界對于東方文化的重視。《奈良真實性宣言》中對于真實性的突破,影響并且改變的很多國家對于建筑保護的理念和實踐極大地補充了歐洲的保護理論。
1964年,隨著《威尼斯憲章》的頒布,國際上有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權威性文件,它所宣揚的關于文物古跡保護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對人們來說至今仍是具有重要啟迪的憲章。自此歷史古跡的概念不斷擴大,并且將城市或者鄉村環境納入范疇,包括城市和園林以及歷遺跡等對于歷史園林的保護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1981年5月,在佛羅倫薩,國際歷史園林委員會召開了會議,起草了一份憲章作為《威尼斯憲章》的附件即《佛羅倫薩憲章》。憲章的中心在對歷史園林的保護上,歷史園林同樣作為文化遺產的部分,因此要依照《威尼斯憲章》的精神,依據特定的規則進行保護和開發。
園林和建筑古跡相比,由于多了植物這一素材,使得歷史園林更添了一些動態的特征:植物有四季的循環、榮枯的變遷以及必然的新陳代謝。因此保護園林的原真性增加了難度。相比較保護建筑古跡,歷史園林的保護則是通過人的維護來抵制自然的變遷,保證一種寓不變于變的自然原態的存在。同時園林的保護是一個長期的協調過程,任何因素都不能被單獨的考慮,會破壞整體的協調統一,因此要把握好植物,水景以及小型造景的平衡,也要繼承初始的造園意境和風格。
不管是威尼斯憲章,還是佛羅倫薩憲章,其保護方法都是互補的,而理念也是相通的,只是側重點不同,但是都強調了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一種精妙的文物保護精神。因此,可以說,中國的古代園林和西方園林是一脈相承的。
在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著以下的問題:
第一是自然的、歷史的或者認為的因素。歷史久遠使許多文物古跡都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而這其中除了有氣候和地震風沙等自然和歷史原因,便是人為的破壞像戰爭、非法盜竊等。相比較自然因素,人為的損壞是造成這些古跡破損的主要原因。
第二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薄弱的現象在中國普遍存在,不僅是在普通民眾之間,還有政府官員甚至是文物保護部門。人們把文物古跡當做是旅游景點,沒有太多的興趣去保護。另有一種觀點就是文化遺產遠遠沒有經濟發展來的重要,人們大多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視的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第三我國針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依據主要就是《文物保護法》,該法律還不夠完善,涵蓋的范圍不夠廣,有部分的文化遺產可能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尤其是無形的文化遺產例如民間文化遺產等,正面臨著消失的境地。法律中所指代的文化遺產的概念模糊而寬泛,沒有清晰的定義容易讓一些不法分子鉆法律的空子。
第四城市的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的矛盾存在已久,尤其是一些文物古跡,位于城市老城區,占地面積大,保護這些文化遺產極大的阻礙城市的規劃發展。然而這些文化遺產十分珍貴,記載著一個城市甚至國家的發展。因此如何取得城市發展和文物古跡保護的平衡十分重要。在一些歷史名城,古跡都被高樓大廈所取代,從而導致城市失去了本身的特色,每個城市都千篇一律。
第五片面強調經濟利益。文化遺產作為旅游娛樂產業的重要部分,的確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然而政府和群眾都過于重視文化遺產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它最基本的科研和教育的價值,才會導致在保護這些文物古跡時只強調外觀,而沒有應有的保護。
第六文化遺產鑒定工作滯后。現存的文物管理體制存在很多局限,首先是對文物古跡的評價不僅是從歷史價值考慮還有人文和藝術價值等方面;權利的集中,專家并沒有太大的發言權,并且缺乏社會群眾的監督。國內對于文保的勘探和保護技術還不是很發達,因此文化遺產保護的進程受到諸多限制和阻礙。
在這些因素中著重討論到和城市規劃相關的因素,一個是如何保持城市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平衡,而另一個是原真性的貫徹。眾所周知,由于一些文物古跡破損嚴重,必須加以修復和重建,還原它本身的特色尤為重要。然而現在大多的修復工程都會扭曲事實,以迎合廣大群眾和時代潮流為目標,而忽視建筑或街道本身的風格和文化。
原真性不僅是遺產外表的真實性,也是指時間的歷史性。因此追求真實性不是簡單的恢復文化遺產的原狀,重現它在某個歷史時段的狀態,而是要充分展示它所蘊含的歷史沉淀信息來展現它本身的價值。對文化遺產進行深度的調查和全面的認知是很有必要的。
生態博物館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法國,是指將該地區原有的文化遺產依舊保存于該地區從而使文化遺產與當地的民風民俗融為一體,也是生態意識覺醒的一種反映。

圖2:傳統博物館與生態博物館的差別
作為生態博物館中的例子中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歷史街區不是一般的建筑遺產,它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它仍然被當地的居民使用。因此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可持續發展,除了要維持它原本的歷史遺存和風貌,也要完善它的使用功能,把握好居民生活的原真生活狀態。
對于文化遺產的可持續規劃,要保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平衡,既有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也能保證生態環境的良好以及當地居民的生活避免受到較大影響。相比較傳統旅游,可持續旅游以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價值導向,注重環境資源和文化價值完整享受和研究,受益者也不僅僅是開發商,而是開發商、游客和當地社區居民共享利益。
因此,文化遺產的可持續規劃,是以生態系統容量為首要考慮要素,有選擇、有針對性的滿足游客的需求,管理方式也側重有計劃的時空安排和有選擇的交通出行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