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214122)
錢 曄 (無錫建筑設計研究院 214000)
隨著多年來高校的不斷發展,學生數量逐年提高,校園容納人數屢創新高,校園人口密度隨之增加。與此同時伴隨著社會發展,校園內機動車保有量不斷增加,這些客觀環境都對校園的建設規模和空間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過利用地下空間來解決高校校園用地面積的不足,以提高校園的空間容量已成為現如今的有效措施。地下空間的開發與利用無論對于舊校區既有空間的增加,還是對于新建校區的前瞻性規劃都具有相當的作用。地下空間在保留地面原有建筑和景觀的前提下,創造出了相應的功能空間,增加的空間可用于動態交通、靜態交通、存儲空間、實驗空間以及商業和活動空間等。這不但解決了高校發展與空間需求之間的矛盾,還可以進一步緩解地面交通與景觀空間之間的取舍,尤其可以更好的滿足現代大學生對空間環境的需求。
地下空間具有恒溫、恒濕、節能、節地和穩定性的特征,同時也存在心理上、采光、通風和造價上的劣勢。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提升,地下空間在采光、通風方面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提高,在心理上的負面影響也隨著大量地下空間的使用逐步獲得了改善。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原則主要包括:
對于高校地下空間的開發與利用,首先應從具體的空間功能著手,分析哪些功能空間適合放置地下,哪些不能放置地下,哪些可上可下。例如實驗空間需要恒溫、恒濕和穩定性,就適合放置地下空間。停車空間由于占地面積較大,適合放置地下。運動空間則根據校園規劃可上可下。但對于空間使用時間較長,對通風、采光要求較高的空間,例如辦公室、教室、宿舍則不宜置于地下。
若想提高地下空間利用效率,真正發揮地下空間的優勢,就需要在開發前期注重多功能系統化開發,形成地下空間的綜合效應,避免孤立。同時加強與地上空間之間的垂直聯系,既方便相互之間功能聚集,也有利于功能互補,逐步形成“學習—生活—交往”功能復合的校園地下綜合體。
校園地下空間不但可以提供停車空間,同時為了避免地面交通的混亂和師生的安全,可將部分或全部動態交通地下化,并于停車空間相結合,形成相對封閉安全的交通體系。還應加強校園內交通與周邊地鐵和其他公共交通之間的聯系,增加使用的便捷,減少地面交通之間的干擾。
隨著我國社會的高速發展,校園機動車保有量也隨之增加,這就為校園機動車的停放空間提出了要求。通過對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上海科技大學的調研和數據分析,現有校園的機動車停放空間遠遠無法滿足要求,若重新開辟地面停放空間,則會對整個校園的地面空間和景觀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
解決這一系列矛盾就必須合理規劃,充分利用地下空間來解決停車問題。在具體規劃上,首先可以利用辦公、教學樓地下空間做文章,這是最常用,也是最為有效的方式。但由于此類空間常常是人員密集場所,僅僅利用地下空間還尚無法滿足停車空間需求,這時就需要充分發揮校園運動場館和景觀廣場地下空間進行開發利用,這樣不但可以滿足校園停車需求,還可以加強豎向一體化開發,提高空間使用效率。
在具體位置的選取上,應根據具體的校園規劃,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形式。對于人員密集型和集中時間內會有大量機動車出入的適合采用集中大空間形式,一方面是空間的需求,同時為了更有效管理。對于人員分散和時間零星的則建議采用分散小型化的形式,既節約了空間,也對經濟上是一種節約。
校園的活動空間始終是圍繞學生展開,新時代大學生生活豐富多彩,對使用空間提出了更高和多樣化的要求。這時完全可以利用體育場館、活動中心和食堂地下空間來滿足對大空間活動的需求,例如多功能廳、室內籃球、羽毛球等,一方面可以加強地上-地下之間的聯系和互動,還可以使活動空間更加集約化,符合大學生的特性。對于小型活動空間的需求,例如健身房、小型社團辦公等則可利用宿舍、商業空間地下,使用起來更加便捷、靈活和多樣。
高校存儲主要集中在圖書館和后勤兩部分。圖書存儲主要依附于圖書館地下空間,圖書館作為高校重要建筑空間,必然承載整個校園的發展和文化,對于圖書空間的需求則必將是持續的,這時可以采用多層地下空間的開發,來滿足現有圖書存儲和未來發展對空間的需求。地下空間具有恒溫、恒濕、節能和穩定性的特點,這也正吻合圖書存儲的需求,形成了兩者結合必然性和可能性。
后勤存儲庫房則完全從空間集約化的角度出發,選區零散地下空間加以充分利用,在增加了物品安全性的同時,可以提高地面空間使用效率。
在高校實驗空間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且實驗空間需要恒溫、恒濕和穩定的環境,很多空間還需要集中通風、采光來滿足實驗需求,這一系列特殊需求正符合地下空間的特征。這時就需要充分發展實驗空間地下化,來滿足實驗需求,同時節約地面空間用于校園未來發展。
實驗空間地下化尤其要注意安全和疏散,由于地下空間對于安全疏散是極為不利的,這時就需要充分考慮疏散流線和設施的便捷性,將不利條件降為最低。
隨著大學生生活條件的提高,學生對商業空間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要求體現在面積和多樣性上。高校商業空間主要包括零售、文印、小型餐飲、快遞和洗浴等,隨著網絡化發展和校園空間不斷擴張,對于商業空間可以采用地下空間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商業空間地下化開發,可以彌補地面空間的不足,避免使用距離上的障礙。例如小型餐飲可以集中在現有食堂地下空間,這樣一方面便于管道集中和安全,同時便于學生比較選擇。但對于文印、洗浴、洗衣等則建議采用宿舍地下空間分散形式,在學生便捷化使用的同時,加強地上-地下空間之間的相呼應。
快遞對于現有大學校園是無法回避的重要空間,同樣可以采用分散存儲柜地下化,一方面節約了地面空間,另一方面也便于使用的管理。
根據地面建筑與空間形態,地下空間的開發形態主要有以下幾種:
1.“點”狀:利用局部廣場、建筑的地下空間進行開發利用,相對便捷,但利用率較低,功能較為單一,缺乏整體性。
2.“線”狀:通過串聯”點“與”點“之間的廊道,突出了點與點之間的關聯性,加強了相互之間的聯系和功能互補,空間變通性較強。例如地鐵車站與校園地下空間之間的聯系廊道。
3.“面”狀:地下空間較大,空間可變性較強,利用率較高,功能相對復雜,可以滿足多種功能需求。例如體育場館地下空間開發,可以設置停車、運動、集會等多種功能。
4.“網”狀:通過廊道將區域內地下空間進行有效聯系,形成地下城,滿足了多種功能的需求和劃分,同時可以形成系統、整體性的空間形態,實現不同功能之間的互補和共建。
高校校園空間作為整個社會空間中的重要一環,校園內部空間的良性發展必然離不對開校園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校園地下空間在提高校園的容量的前提下,可根據校園現有環境和空間需求,分階段進行開發,并為今后的開發預留用地,以適應未來的發展。同時要根據不同的功能的配置,創造獨具特色的內部空間,為地下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相應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