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博,董 曄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近年來,武術運動在全國中小學的學校教育中有了長足發展,越來越多的少兒喜歡武術,逐漸改變了人們對武術的偏見。少兒是武術發展的載體,武術的發展離不開少兒武術的發展。本文針對少兒武術在訓練過程中容易出現的誤區提出幾點注意。
在田麥久教授的《運動訓練學》中對運動訓練給了界定:“運動訓練是競技體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和運功成績,在教練員的指導下,專門組織的有計劃的體育活動。”
邱丕相、楊建營通過《武術概念研究的新視野》一文,詳細地論述了武術概念的歷史演變過程,根據不同歷史的階段剖析總結武術,在此基礎上認為:武術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中圍繞技擊而展開的徒手和持械的身體運動。從不同角度把武術進行分類,使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武術。劉文武的《武術基本理論問題反思》文章中,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對武術概念、本質、觀念、身體、技術和理論的梳理,目的是為了武術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根據以上研究,武術概念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改善。本研究把武術定義為: 武術是以徒手和器械攻防動作為基本內容,以拳種方式傳習,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
少兒是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機,少兒時期骨骼發育尤為重要,骨骼中軟骨成分比較多,有機物多,少兒時期骨骼易受外力作用彎曲變形,不易骨折。武術訓練中應注意:第一,在訓練中不易進行負重練習,以克服身體阻力進行多功能練習為主,在訓練時要注意左右側鍛煉均衡,避免因鍛煉不均衡導致左右側發育不均衡;第二,根據武術專項特點,在基本功的練習過程中要全面發展素質,避免過多地使用單側腿運動;第三,訓練過程中注意動作的規范性,避免長期的錯誤動作導致身體形態的改變。
科學地對關節柔韌性練習可以提高少兒的柔韌性,改善身體形態,但是由于關節的穩定性差,易發生關節脫位,在武術訓練中應注意:避免采用跳躍急停,要在專業的有彈性的墊子上運動,減少運動對膝關節的損傷;發展柔韌性時采用正確的方法,在合理的關節范圍內循序漸進地發展柔韌素質,防治柔韌練習過程中關節脫位以及長期不正確的練習導致肢體變形彎曲,影響身體發育。
少兒時期骨骼肌水分、蛋白質、脂肪較多,無機鹽較少,在運動過程中骨骼肌收縮力量差、易疲勞、缺乏耐力,運動后恢復快。武術訓練中應避免大運動量的安排,防治少兒在武術訓練中因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導致運動損傷。過大的訓練量會導致機體水分丟失,導致身體恢復緩慢,影響少兒的身體發育。
少兒時期,心臟的體積重量比成人小,隨著身體的發育逐漸增大,到了青春期后,心臟的體積變化不大,逐漸發育成熟。在少兒時期心臟的發育特點是心臟房室腔先增大,房室壁較薄,心臟收縮力差,正常心臟搏動頻率70~90b/min,比正常人心率較快。在武術訓練中運動量不宜過大,運動強度要適中,每次練習間要有足夠的休息時間,避免過多地采用憋氣運動或靜力性運動,減少心臟負荷。
少兒時期具有新陳代謝能力強、運動后恢復速度快的特點。與成人相比,少兒身體能量儲備少,長時間運動后糖酵解能力差,所以少兒武術訓練運動量不宜過大,但是可以適當地提高武術訓練的運動強度。武術運動中短時間較大強度練習,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提高靈敏性,每次運動后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可以消除疲勞,多次運動可以提高少兒糖酵解能力。避免長時間武術訓練少兒體內糖原儲備不足,血糖偏低的現象,出現頭暈現象。
少兒時期神經系統發育最快,交感神經占主導地位,導致了少兒時期的特點活潑好動、熱情、愛玩等特點,但是少兒自控能力差,一旦玩起來就很難短時間控制自己的狀態。少兒對身邊的事物缺乏認知,好奇心很強,總愛嘗試和模仿各種不同的事物、學習和接受能力強。少兒在武術訓練的過程中希望得到重視、認可,喜歡被關注、被鼓勵、被肯定,通過這些少兒的表現欲會越來越強,越來越自信,從而培養少兒的競爭意識。武術訓練中應注意問題:第一,少年兒童時期是培養興趣的階段,在武術訓練中應多注重集體練習,多重團體練習,一方面培養了少兒自立、自強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鍛煉少兒注重團隊協作精神。第二,訓練方法多樣化,單一訓練方法易導致少兒產生消極的情緒,不僅不會對訓練產生興趣,反而為以后的運動生涯產生陰影,所以應該避免單一重復性訓練方法手段;第三,少兒武術訓練要減少攀比和惡性競爭。在思想上教練應正確引導少兒,在訓練任務上可以相互競爭,但是在生活中要培養少兒團結互助的品質,避免將少兒分為不同等級,這樣極不利于少兒的身心健康成長。
在少兒武術訓練過程中,通過用能夠在短時間內容易測量的指標來反應少兒武術訓練的狀況,使少兒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激發少兒的進取心,有利于激發少兒武術興趣。武術段位制的實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術段位制已經對武術學習、訓練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明顯改善。但是訓練中段前級難度較大,而且沒有細節標準,首先,導致天生素質不好的學生失去考級的信心;其次,武術訓練成績在短時間內提高不明顯,需要長期的堅持訓練,這對培養少兒興趣有負面作用。借鑒跆拳道考級標準,不同階段參加不同考級任務,鼓勵少兒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從而激發少兒的競爭意識。
在少兒身體發育階段,不同時期身體發育的特點不同,在武術訓練中應根據少兒的身體發育特點進行訓練,訓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關研究表明,7~9歲是少兒發展柔韌素質的最佳時期,在安排武術基本功練習時可以正壓腿、側壓腿、壓肩、下腰、下叉為主要內容;10~12歲少兒是發展速度素質的敏感期,安排基本功練習的內容時應注重安排定量計時的各種手法、步伐的練習;12~13歲少兒是發展力量素質的最佳時期,在安排基本功的訓練內容時,應多安排各種跳躍練習、平衡練習等;14~15歲時期的少兒是發展耐力素質的敏感期,在安排基本功的練習時應安排整套、各種高難度的跳躍練習,如旋風腳、側空翻等。
武術的發展要以文化為傳承為基礎,武術文化的缺失使得武術的傳承變得盲目,好似無源之水。少兒時期是學習知識的階段,是形成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階段,學校、社會應該多向他們傳授中華文化知識,培養少兒人生信條。
4.3.1 注重武德的教學 現代武術訓練過程中,更多地注重怎么提高訓練成績、怎么練好專項技術,在武術理論教學涉及不足。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武術的核心理念與華夏民族精神一脈相承。在武術訓練過程中注重武術文化的傳授,培養少兒禮義廉恥的道德品質,為建設和諧文明社會作出貢獻。
加強武德教育的手段有很多。例如,在課下,讓少兒觀看武術電影,培養少兒的重義氣、重禮節、忠心愛國的情懷,讓少兒有一顆愛國的心;在課余時間可以講述與武術有關的歷史人物,如岳飛的精忠報國的事跡、民族英雄戚繼光、愛國武術家霍元甲等。通過故事的形式,少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反而更容易接受,對少兒的影響更為深遠。
4.3.2 注重專業理論教學 武術訓練過程中注重理論教學與技術教學相結合,理論知識與技術相結合在運動過程中可以提高少兒思考能力。在少兒技術學習的過程中應注意理論知識的教學,如簡單的人體解剖學、入門的生物力學原理、運動訓練等理論知識,一定的理論知識再加之相應的運動技術,少兒對武術運動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讓少兒了解身體的結構特征,在訓練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學習、訓練,不僅可以提高少兒專業技能,也可以提高少兒專業理論知識。
4.3.3 注重訓練后恢復手段的教學 根據相關研究,少兒武術訓練很少把恢復方法、手段作為教學、訓練的內容。在少兒武術訓練過程中,教練有意識地安排少兒休息,但是少兒很少能夠理解教練的意圖,這不僅不利于少兒學習新技術,而且不利于組間恢復。在課余時間可以安排少兒體能恢復課程,讓少兒掌握相關恢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