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誠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北京 100084)
“媒體融合”一詞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伊契爾.索勒.普爾提出。媒體融合的核心觀點是“傳播形態融合”,它的本意是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媒體的邊界不再固定不變,而是逐漸拓展與延伸。出版企業在新興媒體的影響下,傳統出版營銷渠道逐漸萎縮,出版利潤越來越低。另外,面對用戶閱讀習慣與購買方式的改變,出版企業的行業危機感也不斷增大。
體育類學術期刊是我國體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是我國體育軟實力的重要表現。近年來,我國在體育學術研究方面的研究不斷深入與拓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隨著媒體融合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媒體融合時代。在此背景下,體育類學術期刊借助單一媒體發展已經不能適應我國體育發展的需要。鑒于此,出版企業應以媒體融合為切入點,激活體育類學術期刊發展的活力,促進體育類學術期刊的媒體融合發展,提高體育類學術期刊的傳播效果與影響力,使體育類學術期刊更好地促進我國體育學術研究和體育事業發展。
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互聯網技術和由此衍生新興媒體技術實現了快速發展。在此背景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運用網絡技術與新興媒體技術來推動我國新聞出版業的轉型升級和媒體融合發展。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榮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年3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現被裁撤為3個獨立部門,即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國家電影局]與財務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等。一系列的政策為我國出版企業在體育類學術期刊出版業務中積極探索與實踐媒體融合提供了政策引領。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堅持法律性原則是體育類學術期刊出版業務的根本原則。體育類學術期刊是體育類學術研究的重要載體,無論是以紙質形態發行還是以數字形態發行,都要以相關法律法規為準繩。就目前來講,體育類學術期刊出版應當遵循的法律法規有《出版管理條例》《期刊出版管理規定》《社會科學期刊質量管理標準》《科學技術期刊質量要求》《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等。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出版企業若想推動體育類學術期刊的發展,需要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媒體融合本身就是媒體發展的創新之處,它需要出版企業以開放、創新的觀念看待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傳統媒體一直都是體育類學術期刊的載體,而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使人們期待以更加快捷、多樣的方式獲取期刊內容,傳統媒體“白紙黑字”的期刊發布將被互聯網超強的便捷性、豐富性與交互性所替代。鑒于此,出版企業要增強互聯網思維,充分肯定新興媒體對體育類學術期刊出版的促進作用,改變過去單純依靠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以“互聯網+體育”與“體育+互聯網”為切入點,注重用戶體驗,滿足用戶對體育類學術期刊的需要。
這里的規律是指媒體傳播規律。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體育類學術期刊出版要遵循傳播規律,它包括傳統媒體傳播規律與新興媒體傳播規律。媒體融合并非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的完美相融。從這角度來講,出版企業不僅需要遵循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二者的外在傳播規律,而且需要遵循二者融合的內在傳播規律。要做到這一點,出版企業應深入研究媒體融合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研究用戶對媒體融合的認知情況,研究國家體育已頒布的關于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等。從1949到2018,我國體育學術研究近70年的風雨歷程,每一階段的發展都與傳播媒介的發展有很大的聯系。從最初的紙質媒介到當今的數字媒介,傳播生態格局的演變與發展都遵循著一定的傳播規律。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出版企業只有遵循這些傳播規律,才能切實推動體育類學術期刊的媒體融合發展。
從傳播內容角度來看,傳統體育類學術期刊主要面向紙質期刊用戶傳播全文內容。伴隨著新興媒體的發展,用戶搜索、閱讀體育類學術期刊的途徑已經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出版企業應改變體育類學術期刊傳統的內容形態。在內容形態上,媒體融合讓體育類學術期刊突破了紙質期刊的局限,將原來的文字形態轉變為圖文形態,大大提高了期刊內容的易讀性。需要強調的是,從“面向紙質媒體”向“面向新興媒體”轉變,并是將紙質媒體上體育類學術期刊內容直接復制粘貼到其他媒體上。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這種簡單地復制粘貼勢必無法發揮新興媒體在內容改造方面的作用。另外,以“運動訓練”“體育教學”“運動康復”等為主題的體育類學術期刊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對這些期刊,出版企業應通過圖片、音頻與視頻等多種形式增強期刊內容的表現力。總之,出版企業應牢牢把握期刊內容這一關鍵要素,明確自身體育類學術期刊市場定位,提高期刊內容選題、內容加工、內容排版等工作水平和質量,為用戶提供大量、優質的體育類學術期刊。
“刊”即傳統的紙質體育類學術期刊,如《北京體育大學學報》《體育科研》《體育科技》《運動》《青少年體育》等;“網”即體育類學術期刊的網站;“庫”即期刊數據庫,如美國的《劍橋科學文摘:體育索引》、加拿大的《國際體育文獻數據庫》等;“移動端”即以手機移動端為主的移動傳播渠道。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紙質體育類學術期刊是最傳統、最基本的要素。盡管目前用戶習慣于通過互聯網查閱體育類學術期刊,但紙質體育類學術期刊依然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因此,出版企業不能盲目放棄紙質體育類學術期刊出版業務。體育類學術期刊網站是體育類學術期刊相關信息重要的發布平臺。出版企業應高度重視體育類學術期刊網站建設,并積極與中國知網、維普資訊、萬方數據等保持合作,建立起數字化采編系統。在數據庫方面,出版企業應當積極開展體育類學術期刊與國內外知名期刊數據庫收錄工作,提高期刊傳播效率,推動期刊的交互傳播。在移動端方面,出版企業要圍繞微信、微博與手機App開展體育類學術期刊出版業務。以微信為例,出版企業可以開通微信公眾號,在定期向用戶發送期刊信息的同時,在微信公眾號內設置期刊檢索、作者審稿、編輯登錄等功能,增強與用戶的交互性。再以手機App為例,出版企業可以與應用軟件開發企業聯合開發體育類學術期刊的手機App,為用戶的期刊檢索、期刊閱讀、期刊投稿、期刊信息查詢等活動提供更加直接與快捷的服務。在微信、微博與手機App平臺運營方面,出版企業要制訂明確的計劃,確保這些平臺運營的規范化與制度化,提高平臺的專業性。出版企業要借助新興媒體的優勢,積極研發體育類學術期刊的傳播渠道,形成價值鏈條,從被動的期刊供應商變成主動的期刊服務商,打造有自己期刊特色的媒體傳播平臺。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體育類學術期刊出版發展會出現更多的版權問題,倘若出版企業忽視版權問題,必然會制約體育類學術期刊傳播新生態的形成與發展。現代期刊產品不僅包含期刊內容的再加工與再制造,還包括期刊內容的分發使用。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體育類學術期刊的版權使用和轉讓變得非常復雜。復雜的版權問題要求出版企業在體育類學術期刊出版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對期刊內容版權的保護工作。在具體工作中,出版企業應當制定體育類學術期刊從生產、傳播、發布、接收等方面的保護制度,提高企業編輯人員與期刊用戶的版權意識。在當前“全民健身”與“健康中國”戰略深入實施的背景下,體育類學術期刊通過新興媒體進行生產、傳播與營銷的活動非常頻繁,而與之相隨的版權問題日益凸顯。有鑒于此,出版企業要高度重視以微信、微博為平臺的體育類學術期刊傳播活動。針對不法分子非法復制、傳播體育類學術期刊的行為,出版企業要及時上報執法部門,并積極采取應對策略,全力構建一個版權規范的體育類學術期刊出版生態圈。
較強的媒介意識,是出版企業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有序開展體育類學術期刊出版工作的首要條件。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媒介意識是出版企業編輯人員一個重要的職業素養。編輯人員只有具備較強的媒介意識,才能從認知媒介角度來正確分析媒體融合對出版工作的影響;才能在結合外部條件利用媒介傳播體育類學術期刊。媒介意識是編輯人員對媒介本身及其相關現象的內心體驗、觀念、動機、意向、愿望和設想等。就目前來看,我國很多出版企業編輯人員的媒介意識較弱,對傳統媒體的依賴性較強,不愿接受新興媒體,即使接觸新興媒體但礙于自身新興媒體實操技能薄弱,也無法充分發揮新興媒體的效能。有鑒于此,出版企業應專門制定規劃培養編輯人員的媒介意識,讓編輯人員把媒體融合視為新時期體育類學術期刊出版的發展趨勢。
實現體育類學術期刊的媒體融合發展,出版企業不僅要有較強的媒介意識,還需要有較強的媒介技術。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出版企業要把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AI等技術都囊括到體育類學術期刊出版的“盤子”里來。在具體工作中,出版企業,一是要加強體育類學術期刊的數字化改造,將原本以文字為主的傳播提升為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種形態的傳播;二是要著力打造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與數字電視網為主的傳播渠道,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相輔相成地融合發展;三是借助微博、微信、百度貼吧、百度學術、今日頭條等實現體育類學術期刊與當下熱門網絡平臺的有效對接,吸引更多用戶,推動體育類學術期刊的媒體融合發展。出版企業應定期組織編輯人員參加各類新興媒體出版活動與繼續教育活動,不斷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
媒體融合是體育類學術期刊發展的重要趨勢。網絡時代,我國體育學術期刊若要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其出版企業必須緊緊抓住新興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機遇,圍繞媒體融合下足功夫,從出版內容、出版渠道與出版生態方面加強理論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