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藝術研究所 116013)
遼南影調戲2002年被遼寧省文化廳命名為“遼劇”以來,距今已經經歷了16個年頭,曾幾何時,遼劇也因為幾部不錯的劇目轟動一時,得到業內專家的普遍好評,獲得過很多金獎、銀獎和大獎,像我們耳熟能詳的遼劇劇目《加林與巧珍》、《月在別時圓》、《姜云勝》、《少女淚》、《仁義里》、《王羅鍋賣海蠣子》、《又是櫻桃紅了時》、《山這邊,海那邊》、《潮滿月圓》等等都非常膾炙人口,家喻戶曉。但是,遼劇于本世紀初在市場化大潮的影響下逐漸開始走下坡路,并且在2010年以后逐漸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有影響力的劇目再難看到,這不禁讓很多業界專家和戲曲愛好者倍感可惜和留戀,于是,振興和繁榮遼劇的呼聲近年來此起彼伏。我覺得就目前狀況來看,遼劇發展應該循序漸進,科學引導、合理規劃,政府主導,多方融資,適度保護,而不是完全融入“市場”,自謀出路。作為遼寧省的“省劇”,我們應該像對待“國粹”京劇一樣把它列為政府文化工作中重點保護項目,舉全省之力,采取由政府牽頭“買單”,社會各界捐贈,多種途徑融資等等辦法,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一樣,相關單位和部門要積極地進行保護并充分開發、利用好遼劇,宣傳好遼劇,而不應該將其完全推向市場,自生自滅,至少我認為目前不行。
當然,這些年政府文化部門對于遼劇還是比較重視的,社會各界也從不同渠道給了不少的支持,但畢竟是政策支持和輿論支撐的方面占主導多一些,實質性的東西稍微少了一些。遼劇的衰落,宏觀上看是隨著整個戲曲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在變化,但細究其原因,我覺得有客觀方面的,也有主觀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缺錢。二、缺人才,尤其缺主創、主演人才。三、缺劇團,尤其是缺市級和省級劇團。四、缺觀眾。五、缺創新。
首先,我們來談缺錢的問題。缺錢,從大環境來講,整個文化藝術系統都缺錢,具體談到地方戲劇的發展,除了北方的京劇和南方的越劇由于受眾龐大,根深葉茂之外,各個地方的戲劇和戲曲基本上都面臨著缺錢的問題,特別是專業劇團改制以后,國有院團越來越少,全國絕大部分專業院團都改為企業或成為私人劇團“自謀出路”,這就直接導致當地劇種的生存危機,不過這其中,也有日子好過一點的,也有日子很難過的,就拿東北三省的龍江劇、吉劇和遼劇來說,龍江劇和吉劇既有市級劇團,也有省級劇團,政府撥款較為充裕,日子就好過一些,整體發展不錯;而我們遼寧省的遼劇,現在卻是江河日下,輝煌不再,僅靠兩個縣級劇團苦苦支撐,據悉,他們最大的難處是資金短缺。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讓遼劇走市場去“掙錢”是沒有出路的,要知道,當下遼劇面臨的情況是幾乎沒有市場,或者說市場非常狹小,根本不能生存,讓它走什么市場呢?掙不到錢,政府和社會再不管的話,遼劇真的是“山窮水盡疑無路”了,但我相信,作為政府主管部門和一些有擔當的文化工作者是不可能看著遼劇自生自滅的,大家都希望它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遼劇缺錢的問題,不能靠市場,得靠政府財政扶持和社會化融資等多渠道來解決,我建議能否成立一個類似遼劇基金會的組織進行廣泛募捐,通過多種途徑最終解決遼劇的資金短缺問題。
其次,我想說說遼劇的人才培養問題。我們知道,遼劇的主要元素是曲調和唱腔,因此,作曲和主演是遼劇的最主要人才,當然也離不開編劇和導演,而我們大連甚至整個遼寧恰恰缺乏的就是這樣的人才,尤其是年輕點的名角和主創人員(特別是作曲家)。據稱現在從事遼劇演出的專業人員不足50人,而且年齡普遍偏大,年輕演員又難挑大梁,導致人才青黃不接,斷檔情況比較嚴重,再加上近年來專業劇團市場化運作使得從事遼劇創作和表演的專業人員待遇較差,整體收入不高,養家糊口和日常生活往往受到影響,所以對很多新人吸引力下降,不愿意從事這個行當。要解決這一瓶頸問題,我覺得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多渠道提高從業人員的待遇和收入水平,比如,他們除拿政府工資外,社會融資和捐贈、遼劇專項基金等平臺也會給予他們更多的資金支持,爭取讓他們基本上衣食無憂,無后顧之憂。同時,力爭多一些編制,解決從業人員的身份問題,即便暫時沒有編制,在生活待遇上應該盡量給予照顧,收入上盡量向這些人傾斜,這樣才能既留住“人”,又留住“心”。2、在穩定現有人才隊伍的同時,努力培養新人,為遼劇事業注入新鮮“血液”。比如,可以在大連藝術學校設立遼劇專業,學制3到5年,從大連市內五區及下轄各縣市的中小學選拔一些特長生和有發展前途的優秀學苗進行專業化培養,同時制定一些特殊政策,如減免學費,獎學金和助學金之類,同時,力爭和大連的地方高校,如遼寧師范大學、大連大學、大連藝術學院等進行合作,利用高校的資源優勢共同培養遼劇人才,多渠道、全方位地積極引導青少年才俊加入遼劇的表演及創作的學習、實踐隊伍,合理解決遼劇人才培養的中長期規劃問題。3、人才培養要“去市場化”傾向。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要干好一番事業,就不能三心二意、心猿意馬,而要腳踏實地、一心一意,從事遼劇的演創事業也是如此。遼劇要發展,要振興,離不開人才,所以培養人才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擺在文化主管部門面前的一個難題,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更需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一定不能“心里長草”,急功近利,我認為藝術工作者特別是遼劇的從業者決不能做市場化大潮中的“弄潮兒”,不能做“市場”的奴隸,不能唯錢是圖、唯利是圖,要有道德底線,要力爭“德藝雙馨”,這也應該是我們培養遼劇現有及后備人才的一個準則和基本要求。
第三,談談劇團建設問題。遼劇現在的情況是既沒有省級專業劇團,也沒有市級專業劇團,只剩下蓋州遼劇團和瓦房店遼劇團兩個縣級劇團在從事遼劇的專業創作和演出活動,其中瓦房店遼劇團還因為人員、設備和資金不足等問題并入了瓦房店文化館,兩家合署辦公。而縱觀與我們相鄰的黑龍江省的龍江劇卻有省屬的龍江劇實驗劇院,雙鴨山等市級劇團及若干縣級劇團;吉林省的吉劇主要有省屬的吉林省吉劇團,市屬的吉林市吉劇團、白城市吉劇團、通化市吉劇團等,縣級吉劇團也不在少數。就東北三省主要的地方戲劇團發展現狀來看,遼劇團面臨的困難和窘境是最嚴重的,從而使得遼劇的生存、發展及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如何化解這種危機呢?很多人都在思考,我認為,當下遼劇團的生存危機主要還是“市場化”觀念在作祟,劇團把掙錢作為第一要務,把主要精力放到如何創收上,而沒有在劇本創作、舞臺精品劇目的打磨上下足功夫,所以十分可惜,如果將來掙錢和融資的事項有第三方專門機構來負責,劇團只管專心排好戲、演好戲,劇本創作和人才培養也有政府或者社會專門機構分別負責的話,這樣統籌協調、分工合作,勠力同心,何愁遼劇不振興?何愁遼劇后繼無人呢?
第四,說說遼劇如何吸引觀眾的問題。遼劇的前身是遼南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到八九十年代,也曾經非常紅火,出了一大批精品劇目,在遼寧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遼南戲的身影,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觀眾人數很多,各個年齡層次都有,由于當時市場化程度非常低,文化消費也很低,甚至很多演出是免費觀看的,再加上上個世紀整體上文化娛樂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上除了看電影、錄像,就是看戲劇表演,特別是歲數稍大一點的人群更喜愛戲劇。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娛樂和藝術欣賞的逐漸多元化,尤其是手機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戲劇的受眾逐漸分化,甚至越來越少,遼劇更是如此。當下,如何讓遼劇有更多的人愿意看呢?我個人認為還是要破除市場化的傾向,遼劇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且最好是無償服務,不能讓觀眾買票入場,而是讓喜歡遼劇、熱愛遼劇的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欣賞到高質量的遼劇演出。同時,我建議能否在大連的各區市縣都成立遼劇票友會,定期與遼劇的專業演創人員能進行系列交流活動,還可以一起演出,同臺切磋技藝,取長補短,讓他們既當觀眾又當演員,在生活中廣泛宣傳遼劇,尤其是要充分相信廣場舞大媽們的號召力,力爭把跳廣場舞的人群帶入遼劇票友的行列豈不美哉?“酒好就怕巷子深”,遼劇的藝術魅力要宣傳,需要廣而告知,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遼劇一定會“人丁興旺”,繁榮昌盛!
最后,我想談一點兒關于遼劇創新的話題。遼劇作為一個比較年輕的地方劇種,由于來源于影調戲,并借鑒東北二人轉和拉場戲的演出風格和唱腔,在上世紀中葉剛一出現的時候,引起眾多人的關注,涌現了一大批至今為止還被人念念不忘、津津樂道的優秀劇目,加之有關部門和領導的高度重視,遼劇因此繁盛一時,但隨著歲月流逝,遼劇風光不再,我覺得一方面是因為觀眾藝術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文化娛樂方式的多元化所致,另一方面是長期以來遼劇表演的程式化及唱腔、音樂的老套,年輕觀眾無法接受的原因,不過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市場化背景下遼劇的創新性不足,沒有與時俱進,沒有滿足大多數觀眾的需求,尤其忽視年輕一代的審美需求,急功近利的功利化傾向時有出現,有時候創作、排演一部劇目就為了得獎,對劇目質量把關不嚴,導致“欲速則不達”,觀眾不愿看,不買賬;同時,藝術革新不夠,沒能及時吸納眾家之長,對遼劇的音樂、唱腔、伴奏及劇本進行二度或三度創作的力度不夠,對于導演、編劇和舞美的要求不高,等等問題不一一枚舉,解決的策略及辦法我覺得歸根到底還是人才難得,解決好“人”的問題,任何事情均可以迎刃而解。
關于遼劇如何振興和發展的話題很多,筆者班門弄斧,略抒己見,不勝惶恐,如有錯誤或疏漏之處敬請專家、同仁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