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 221000)
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在美學上也頗有建樹,是中國近代文化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與其美學思想緊密相連,形成了一套融匯中西、貫通古今的美育思想體系。他的美育理念是其美學思想的延伸與擴展,同時也豐富了他的美學體系。
一
梁啟超曾在《教育與政治》中這樣解釋教育:“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代人。” 梁啟超認為教育的本質在于教人做“現代人”,這樣的理解和體悟與其所處的時代密不可分。梁啟超生在一個新舊交替、風云變幻的時代,當時的中國正試圖從封建社會的大山中掙脫出來,文化政治界對于“睜眼看世界”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向西方學習,做一個“現代人”成為了當時有識之士普遍的價值取向和奮斗目標。那么何為“現代人”呢?梁啟超在《新民說》一文中闡述了一個概念叫“新民”,“新民”這一概念或許可以解釋其眼中的“現代人”。“新民云者,非欲吾民盡棄其舊以從人也。新之義有二。一曰,淬歷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二者缺一,時乃無功。”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歸納出“新民”之“新”有兩條,一:萃取出自己身上所固有的特質和才能,并發展它們,使之具有新的價值;二:補齊自己身上所沒有的品質或技能,學習并掌握它們,使自己達到新的境界。梁啟超所謂的“新民”并非完全摒棄舊有的知識、拋棄中國傳統的文化和品質,而是選取出其中的優秀精華加以改造和革新,使之幻化出新的生命力。
在梁啟超看來教育是把人改造成“現代人”的關鍵,他看到了教育之于當時國人的重要性。“教育的目的,總要使受教育的人各盡其性,發揮各人最優長的本能,替社會做最有效率的事業。” 梁啟超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受教育的人發揮出他們的特點與長處,展現他們的個性,為社會做出有效的貢獻,這樣的教育目的與他的“新民說”不謀而合。同時,這句話也包含了兩個方面的意義。其一,是對受教育者本人而言的,那就是最大可能的挖掘出受教育者的優點與長處,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并且發揚他們的個性。梁啟超所說的教育不是機械化的工廠似的復刻,而是提倡因材施教,找準受教育人本身的特點和有待開發的特性,對受教育者進行量身制定的教育;其二,這句話談到了教育的社會意義,教育旨在推動社會發展,為社會各項事業的展開培養人才。梁啟超看到了教育之于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他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教人讀書認字、考取功名這么簡單,它關乎著整個社會和國家的興旺,可以說梁啟超的意識和思想是超前的。
二
梁啟超對于教育應該包含哪些內容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教育應分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梁啟超詳細說明了教育應該包含的內容,他認為教育應分為智育、情育和意育三個方面。第一部分智育:傳授受教育者知識技能,使其對所學不再感到疑惑;第二部分情育:對受教育者進行情感上的培養,使其做到對萬事萬物不再憂慮,達到內心的豁達和樂觀;第三部分意育:著力于對于受教育者進行意志及精神上的改造,要求人學會不畏懼世界,擁有堅強的心靈,達成無畏的精神、獲得完滿的人格。梁啟超對于教育內容的理解是一步步深入的,三育一育比一育要求高、一育比一育更難學成。
智育是初級的教育,停留在知識技藝層面,需要受教育者掌握的僅僅是一般的技能或學問知識;情育是中級的教育,上升到情感層面,這一部分教育由一般的知識傳授轉移到對情感的塑造上,對于一個受教育者而言,僅僅教會他“課業”是不行的,還得培養他的性格和情思。“情育”中的“情”可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既包含了對外界人事物的“情”,也包含了對于自己的“情”。梁啟超說情育要達到的目標是“教到人不憂”,這不憂的對象同樣含有兩方面:對外界的人事物不憂和對自己不憂。最后,最高級的教育——意育,它直指人精神層面的改造,以期塑造最剛強的意志。一個最完美的人,光有嫻熟的知識和通達的情感是不夠的,還要有無畏的精神。意育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不懼”,不懼外界的強勢、更不懼自己內心的弱點。
“你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 梁啟超認為智育是最末流的,對于一個合格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的培養。情感和精神是一個人的骨血,是“做成一個人”的關鍵。如果缺失了情感和精神,那么智識的累積只會對人有害。梁啟超看重情育和意育,在他的教育觀中抬高了對于人品和人格的培養塑造,并意識到了智育的兩面性。這說明在梁啟超心中教育不僅僅是“傳道受業解惑”,更多的是對一個人人格的培養,這樣的教育理念為他的美育思想打下了先決基礎,促使了他美育觀點的形成。
三
“趣味”這一范疇是梁啟超最主要的美學觀點,他將“趣味”融入到教育中,形成了他獨特的“趣味教育”思想。“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我生平對于自已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么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頭,可以說完全沒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敗——嚴格的可以說沒有一件不失敗——然而我總是一面失敗一面做。因為我不但在成功里頭感覺趣味,就在失敗里頭也感覺趣味。” “趣味”是一種生活中的動力,且是原動力,就是指支配生活中一切工作娛樂活動的最初的動力。“趣味”不是僅僅指對某事某物產生興趣,更是指一種生活的態度和原則——樂觀積極。梁啟超提倡用一種積極地心態面對所有事物,懂得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這也是“趣味”的本質所在。面對失敗的事情也要學會從中挖掘出樂趣,這種規避悲觀情緒的處事態度就是“趣味”的核心。“趣味”要求人從任何事物中都能覺察出有趣或者有價值的地方,并把它們放大,使之成為生活的動力。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享有趣味,也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獲得趣味的技巧,于是梁啟超提倡將“趣味”引入教育,逐漸發展成他所特有的美育思想——“趣味教育”。“‘趣味教育’這個名詞,并不是我所創造。近代歐美教育界早已通行了。但他們還是拿趣味當手段。我想進一步,拿趣味當目的。” 梁啟超的趣味教育仍與歐美的趣味教育有所區別,區別在于“趣味”在教育中的作用。歐美把“趣味”當手段,用趣味引導教學,讓教學變得引人入勝,從而實現教學的成功。梁啟超主張拿趣味當目的,換句話講梁啟超認為教育所要實現的目的是使人達到“趣味”的境界,從而培養一個有“趣味”的人。
明確了“趣味教育”的目標,那么如何展開“趣味教育”呢?“感覺器官敏則趣味增,感覺器官鈍則趣味減。誘發機緣多則趣味強,誘發機緣少則趣味弱。專從事誘發以刺戟各人器官不使鈍的有三種利器:一是文學,二是音樂,三是美術。”趣味的獲得依賴于感覺器官,如果感覺器官越敏感,我們接觸外界的刺激越多,那么趣味則獲得的越多。除了我們的感覺器官,趣味的得失還與誘發趣味的外界機緣有關。機緣越豐富,獲得的趣味就越多越強烈。依據趣味這樣的特性,梁啟超總結出了使我們獲得趣味最好的三樣外界機緣,那就是:文學、音樂、美術,這也解決了“趣味教育”該如何展開的問題。開展文學、美術、音樂的教學,也就是開展了“趣味教育”。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美,從而獲得正確的審美心理和審美素養。這對我們當今的教育也有所啟示,教育不僅要傳授科學知識,還要幫助年輕人塑造正確的審美觀。
梁啟超將自己的美學觀點融入到對教育的理解中,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美育觀點,還提出了“趣味教育”的思想。在二十世紀初期,對當時尚處愚昧中的中國人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梁啟超的美育觀念放置今日仍然具有價值,對當今應試教育的改革也有著巨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