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730000)
敦煌舞自《絲路花雨》問世以來,獨特的審美韻味、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使其在中國舞蹈發展的歷史舞臺上大放異彩,并在教學體系建立和發展的推動下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成為中國古典舞流派之一,擔負著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任。
而目前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發展緩慢、創新性不足已成為影響敦煌舞教學的瓶頸問題,無法順應當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對人才培養要求的步伐。其中主要的矛盾在于教學內容陳舊無創新;教學手段固化單一;教學與科研分離;而這些問題的背后根源則是教學動力不足,主觀能動性被束縛。藝術的本質應該是鮮活的,教學過程更應該也是鮮活的,而這種缺少探索發現、情感表達、創造想象的教學過程,結果必然是會失去了藝術原本的活力,敦煌舞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各大院校敦煌舞課程的教學模式主要還停留在以教師為主體,以書本教材為中心的“填鴨”灌輸式教學,這種固定、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顯然存在弊端與缺陷,但核心問題在于教學中教師始終處于單方面的知識輸出,即“一個出口”封閉式的傳輸。教師個體所處時代背景、教育背景、知識儲備等因素直接影響或決定著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而傳統教學過程中這種“一條腿走路”缺少知識多視角審視與教學角色互換、反饋與對新知識需求的不平衡現象,不利于教學新知識多方位的拓展。所以在敦煌舞教學中才會存在教學內容、教材十幾年不變的發展停滯現象。
敦煌舞模式化傳統教學始終遵循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不僅是以“點”(教師)對“面”(教學對象)的教學,更是單一專業化的教學。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被灌輸知識普遍單一化、專業化,教學從示范到模仿,從練習到糾正始終也是對單一專業技能的培養,教學重點更是圍繞肢體能力訓練進行,如規定數量的教學組合、片段等,而在實際運用中,學生只具備對所學知識“復制”“粘貼”的能力,不具備舉一反三、由基礎知識向深入延展的能力及其他應用能力,如教學能力、編創能力、組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研究能力等。這樣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畢業后,所學知識不能有效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與價值,滿足工作任務所需。
在敦煌舞教學中,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是規范教學的主要措施,不同年級、不同專業都有相應細致的區分與限定,尤其在教學內容上除了有量化的組合數量還有規定的組合內容,每屆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規范一致。這種教條化的、硬性教學模式,無論是在教學大綱的制定還是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中都找不到科研成果的“容身之地”,使科研創新成果無法融入課堂,導致教學內容陳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弱,學習積極性不足等問題。在這種現狀的影響下,教師也自然而然的分化為研究型教師與教學型教師,各行其道。但從教師能力來看,具備研究能力,站在學術前沿的教師更具有對新知的敏銳度,更能激發學生的學術興趣與自主學習的興趣,更能推動教學創新。近年來,敦煌舞科研成果頗豐,但實際作用于教學的卻是鳳毛菱角。這就是科研成果無法轉化教學的體現。因此,科研與教學分化成為了敦煌舞學科發展的矛盾之一。
筆者針對綜合性院校舞蹈專業的敦煌舞教學現狀,嘗試性的進行教學改革,以實踐推動教學,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轉換教學思維、創新教學內容,針對本科三年級學生,將《敦煌組舞》的編創納入課堂。
首先,從教學內容上進行改革創新。結合教學對象學情及培養目標,選取敦煌壁畫不同時期極具藝術特色的元素進行挖掘和創編,從時期特點、壁畫樂舞形象特點、樂舞相容藝術特點、壁畫原型圖復原等幾個方面入手,編創以下舞段:《樂尊》《敦煌圣景》《天宮伎樂》《黑飛天》《經變畫》《妙音鳥》《金剛》《雷神》《夜叉》《小鬼》《菩薩》《蓮花童子》《胡璇》《出行圖》《俗樂小袖》等。通過對組舞中大量而多類別的舞蹈片段進行創編、教學,提升、固化了學生對敦煌舞人物性格、道具運用、技術技巧、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知識的的掌握,強化并內化了知識與技能。與傳統教學相比在教學內容數量,教學創新度、教學效果上也有明顯的突破。
在《敦煌組舞》實踐內容納入課堂的同時,需要教師和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思維中解放出來,將原有的教師為主導的知識輸出者和學生被動的知識接納者共同轉變為知識挖掘、研究與創作者。教師從“灌輸”轉換為“啟發”,學生從“聽從”轉換為“求知”,在渴求新知的狀態下,教師與學生的地位上也發生了翻轉。教師深入學生當中與學生形成一種協作關系,使學生成為主體,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知識的傳授與解答?!抖鼗徒M舞》創編帶來的求知欲和教師與學生之間平衡的教學狀態,以及創作發現的過程,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從被動學習成功翻轉為主動學習。
《敦煌組舞》的創作體現了科研成果在教學中的指導與融合?!抖鼗徒M舞》涉及的科研包括“敦煌壁畫樂舞形象研究”“敦煌經變畫樂舞研究”“伽陵頻迦形象研究”“敦煌壁畫童子形象研究”“敦煌壁畫分期與類別研究”“敦煌壁畫樂舞道具運用研究”“敦煌伎樂天研究”“敦煌壁畫俗樂舞研究”等。這種模式使科研不再是紙上談兵,科研與教學并進,使教學走向學科前沿。而這種教研一體的教學,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除了傳統模式中必須的教學能力外,還要求有豐厚的理論基礎、扎實的專業素養以及科研能力、創編能力等。同時教研一體的模式也為學生能力多樣化培養提供了條件,在《敦煌組舞》的實踐中,通過對舞蹈歷史文化的研究、舞蹈元素的挖掘、音樂的選材、舞蹈形象的研究、壁畫原圖的考究、道具的制作運用、團隊協作、舞蹈創編、舞美設計等環節對學生研究能力、創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協調合作能力、動手能力(道具制作)、表演能力、教學能力及專業技術能力等都具有切實有效培養與提高。